《漢語大詞典》:北京
(1).指 建康 。即今 南京市 。 南朝 宋 都 建康 ,位在当时疆土之北,因谓之北京。《文选·谢瞻〈王抚军庾西阳集别时为豫章太守庾被徵还东〉诗》:“祗召旋北京,守官反南服。” 李善 注:“言 庾 被召而旋帝京,己守官而莅南服也。”
(2).指 京口 。在今 江苏 镇江市 。 京口 是 南朝 宋 的发祥地, 文帝 又生于其地,因称之为北京。《宋书·文帝纪》:“朕违北京,二十餘载,虽云密邇,瞻途莫从。”
(3).指 平城 。在今 山西 大同市 东北。 北魏 于 太和 十九年自 平城 南迁都 洛阳 ,因称旧都 平城 为北京。《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北魏〈郑道忠墓志〉》:“奄就北京,遂同南面。”《魏书·袁翻传》:“又北京制置,未皆允帖,缮俢草创,以意良多。事移化变,存者无几,理苟宜革,何必仍旧。”
(4).指 太原府 。在今 山西 太原市 西南 晋源镇 。 唐 和 五代 的 唐 、 晋 、 汉 都发祥于此,因谓之 北京 。 唐 钱起 《送鲍中丞赴太原军营》诗:“将略过 南仲 ,天心寄 北京 。”《旧五代史·汉书·高祖纪下》:“﹝ 天福 十二年夏﹞甲午,以判 太原府 事 刘崇 为 北京 留守。”
(5).指 大名府 。今 河北 大名县 。因 宋真宗 曾经驻跸于此。《宋史·仁宗纪三》:“﹝ 庆历 二年五月﹞戊午,建 大名府 为 北京 。”
(6). 金 天眷 元年改 辽 上京 临潢府 为 北京 。故址在今 内蒙古 巴林左旗 波罗城 。见《金史·熙宗纪》。
(7). 金 贞元 元年迁新都于 中都 大兴府 (今 北京市 ),以旧都 中京 大定府 在新都之北,改称 北京 。故址即今 内蒙古 宁城县 西北 大明城 。见《金史·海陵纪》。
(8). 明 初指 开封府 。即今 河南 开封市 。《明史·太祖纪一》:“﹝ 洪武 元年﹞八月己巳,以 应天 为 南京 , 开封 为 北京 。”
(9). 明 永乐元年 , 成祖 将他做 燕王 时的封地 北平府 改为 顺天府 ,建 北京 ,即今 北京市 。 永乐 十九年,自 应天 (今 江苏 南京市 )迁都 顺天 ,改 北京 为 京师 。 洪熙 元年,拟还都 应天 ,复改 京师 为 北京 。 正统 六年,定 北京 为国都,又改称 京师 。历 清 直至辛亥革命后,相沿不改。但习惯上自 明 永乐 以后都称 北京 。参见“ 北京市 ”。
(2).指 京口 。在今 江苏 镇江市 。 京口 是 南朝 宋 的发祥地, 文帝 又生于其地,因称之为北京。《宋书·文帝纪》:“朕违北京,二十餘载,虽云密邇,瞻途莫从。”
(3).指 平城 。在今 山西 大同市 东北。 北魏 于 太和 十九年自 平城 南迁都 洛阳 ,因称旧都 平城 为北京。《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北魏〈郑道忠墓志〉》:“奄就北京,遂同南面。”《魏书·袁翻传》:“又北京制置,未皆允帖,缮俢草创,以意良多。事移化变,存者无几,理苟宜革,何必仍旧。”
(4).指 太原府 。在今 山西 太原市 西南 晋源镇 。 唐 和 五代 的 唐 、 晋 、 汉 都发祥于此,因谓之 北京 。 唐 钱起 《送鲍中丞赴太原军营》诗:“将略过 南仲 ,天心寄 北京 。”《旧五代史·汉书·高祖纪下》:“﹝ 天福 十二年夏﹞甲午,以判 太原府 事 刘崇 为 北京 留守。”
(5).指 大名府 。今 河北 大名县 。因 宋真宗 曾经驻跸于此。《宋史·仁宗纪三》:“﹝ 庆历 二年五月﹞戊午,建 大名府 为 北京 。”
(6). 金 天眷 元年改 辽 上京 临潢府 为 北京 。故址在今 内蒙古 巴林左旗 波罗城 。见《金史·熙宗纪》。
(7). 金 贞元 元年迁新都于 中都 大兴府 (今 北京市 ),以旧都 中京 大定府 在新都之北,改称 北京 。故址即今 内蒙古 宁城县 西北 大明城 。见《金史·海陵纪》。
(8). 明 初指 开封府 。即今 河南 开封市 。《明史·太祖纪一》:“﹝ 洪武 元年﹞八月己巳,以 应天 为 南京 , 开封 为 北京 。”
(9). 明 永乐元年 , 成祖 将他做 燕王 时的封地 北平府 改为 顺天府 ,建 北京 ,即今 北京市 。 永乐 十九年,自 应天 (今 江苏 南京市 )迁都 顺天 ,改 北京 为 京师 。 洪熙 元年,拟还都 应天 ,复改 京师 为 北京 。 正统 六年,定 北京 为国都,又改称 京师 。历 清 直至辛亥革命后,相沿不改。但习惯上自 明 永乐 以后都称 北京 。参见“ 北京市 ”。
《漢語大詞典》:有土
(1).有土地;有封地。《礼记·大学》:“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史记·平準书》:“宗室有土,公卿大夫以下,争于奢侈,室庐舆服僭于上,无限度。”《汉书·食货志上》引此文, 颜师古 注曰:“有土,谓国之宗姓受封邑土地者也。” 晋 葛洪 《抱朴子·逸民》:“若夫剖符有土,所谓禄利耳,非富贵也。”
(2).指有土地之君或有封地之臣。《书·皋陶谟》:“达于上下,敬哉有土!” 孔 传:“有土之君,不可不敬慎。”《书·吕刑》:“王曰:‘吁!来,有邦有土,告尔祥刑。’” 曾运乾 正读:“有土者,畿内有采地之臣。”
(3).谓任地方行政长官。 唐 元稹 《赠楚继吾等制》:“竝追有土之荣,用明死政之节。” 章炳麟 《谢本师》:“昔 戴君 与 全绍衣 并污伪命,先生亦授职为伪编修。非有土子民之吏,不为谋主,与 全戴 同。何恩于虏,而恳恳蔽遮其恶?”
(2).指有土地之君或有封地之臣。《书·皋陶谟》:“达于上下,敬哉有土!” 孔 传:“有土之君,不可不敬慎。”《书·吕刑》:“王曰:‘吁!来,有邦有土,告尔祥刑。’” 曾运乾 正读:“有土者,畿内有采地之臣。”
(3).谓任地方行政长官。 唐 元稹 《赠楚继吾等制》:“竝追有土之荣,用明死政之节。” 章炳麟 《谢本师》:“昔 戴君 与 全绍衣 并污伪命,先生亦授职为伪编修。非有土子民之吏,不为谋主,与 全戴 同。何恩于虏,而恳恳蔽遮其恶?”
《漢語大詞典》:分地
亦作“ 分墬 ”。
(1).分封土地。《礼记·祭法》:“天下有王,分地建国,置都立邑。” 汉 刘向 《说苑·政理》:“ 晋文侯 问政於 舅犯 。 舅犯 对曰:‘分熟不如分腥,分腥不如分地。’”
(2).分割土地。《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是二 晋 不战而分地,不耕而穫之。”
(3).遍地;随地。 南朝 梁 陶弘景 《水仙赋》:“中天起浪,分地泻波。” 宋翁卷 《晓对》诗:“梅花分地落,井气隔帘生。”
(4).谓区分土质所宜,种植五谷。 南朝 梁 沈约 《梁明堂登歌·歌青帝》:“飭农分地,人粒惟始。” 唐 王维 《座上走笔赠薛璩慕容损》诗:“分地依 后稷 ,用天信 重黎 。” 赵殿成 笺注:“ 后稷 乃列封疆画畔界,以分土地之所宜,闢土殖穀,以用养民。”
(5).分防之地。 宋 岳珂 《桯史》附录《吁天辨诬通叙》:“ 淮西俊 之分地, 赵鼎 命之,怯敌不行。迨先臣一战而捷, 俊 则耻之。”
(6).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改革中,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二部四:“ 萧队长 想知道屯子里人对头年分地的印象。”
亦作“ 分墬 ”。
(1).诸侯的封地。《史记·项羽本纪》:“﹝ 张良 ﹞对曰:‘ 楚 兵且破, 信 ( 韩信 )、 越 ( 彭越 )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与共分天下,今可立致也。’”《汉书·地理志下》:“至 襄王 以 河内 赐 晋文公 ,又为诸侯所侵,故其分墬小。” 颜师古 注:“墬,古地字。”《续资治通鉴·元武宗至大三年》:“又封 三宝努 为 楚国公 ,以 常州路 为分地。”
(2).封建社会里,农民从封建主那里分到的土地。土地所有权属于封建主,农民耕种分地,向封建主缴纳地租或服劳役。
(1).分封土地。《礼记·祭法》:“天下有王,分地建国,置都立邑。” 汉 刘向 《说苑·政理》:“ 晋文侯 问政於 舅犯 。 舅犯 对曰:‘分熟不如分腥,分腥不如分地。’”
(2).分割土地。《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是二 晋 不战而分地,不耕而穫之。”
(3).遍地;随地。 南朝 梁 陶弘景 《水仙赋》:“中天起浪,分地泻波。” 宋翁卷 《晓对》诗:“梅花分地落,井气隔帘生。”
(4).谓区分土质所宜,种植五谷。 南朝 梁 沈约 《梁明堂登歌·歌青帝》:“飭农分地,人粒惟始。” 唐 王维 《座上走笔赠薛璩慕容损》诗:“分地依 后稷 ,用天信 重黎 。” 赵殿成 笺注:“ 后稷 乃列封疆画畔界,以分土地之所宜,闢土殖穀,以用养民。”
(5).分防之地。 宋 岳珂 《桯史》附录《吁天辨诬通叙》:“ 淮西俊 之分地, 赵鼎 命之,怯敌不行。迨先臣一战而捷, 俊 则耻之。”
(6).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改革中,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二部四:“ 萧队长 想知道屯子里人对头年分地的印象。”
亦作“ 分墬 ”。
(1).诸侯的封地。《史记·项羽本纪》:“﹝ 张良 ﹞对曰:‘ 楚 兵且破, 信 ( 韩信 )、 越 ( 彭越 )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与共分天下,今可立致也。’”《汉书·地理志下》:“至 襄王 以 河内 赐 晋文公 ,又为诸侯所侵,故其分墬小。” 颜师古 注:“墬,古地字。”《续资治通鉴·元武宗至大三年》:“又封 三宝努 为 楚国公 ,以 常州路 为分地。”
(2).封建社会里,农民从封建主那里分到的土地。土地所有权属于封建主,农民耕种分地,向封建主缴纳地租或服劳役。
《國語辭典》:外藩 拼音:wài fán
1.属地。《北史。卷四七。袁翻传》:「若婆罗门能自克厉,使馀烬归心,收离聚散,复兴其国者,乃渐令北转,徙度流沙,即是我之外藩。」
2.有封地的诸侯王。《晋书。卷一九。礼志上》:「哀帝以外藩援立,而董宏等称引亡秦,惑误朝议,遂尊恭皇,立庙京师。」《宋史。卷三五。孝宗本纪三》赞曰:「然自古人君起自外藩,入继大统,而能尽宫庭之孝,未有若帝。」
3.外国。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一:「盖本朝龙兴之初,喇嘛效顺最早,而其术盛行东土,又夙为蒙古诸部落所崇信,故优礼彼教政,以羁縻外藩。」
4.清代称蒙古、西藏、青海为「外藩」。
2.有封地的诸侯王。《晋书。卷一九。礼志上》:「哀帝以外藩援立,而董宏等称引亡秦,惑误朝议,遂尊恭皇,立庙京师。」《宋史。卷三五。孝宗本纪三》赞曰:「然自古人君起自外藩,入继大统,而能尽宫庭之孝,未有若帝。」
3.外国。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一:「盖本朝龙兴之初,喇嘛效顺最早,而其术盛行东土,又夙为蒙古诸部落所崇信,故优礼彼教政,以羁縻外藩。」
4.清代称蒙古、西藏、青海为「外藩」。
《漢語大詞典》:守藩
指王侯驻守其封地。亦指受封为王侯。《汉书·淮阳宪王刘钦传》:“奉藩无状,遇恶暴列,陛下不忍致法,加大恩,遣使者申諭道术守藩之义。”《后汉书·济北惠王次传》:“ 济北王 次以幼年守藩,躬履孝道,父没哀慟,焦毁过礼,草庐土席,衰杖在身,头不枇沐,体生疮肿。”《晋书·姚兴载记下》:“陛下若以臣为社稷之忧,除臣而国宁,亦家之福也。若垂天性之恩,不忍加臣刑戮者,乞听臣守藩。”
《漢語大詞典》:邻封(鄰封)
(1).本为相邻的封地。泛指邻县,邻地。 唐 司空图 《太尉琅琊王公河中生祠碑》:“大寇既逃,邻封共庆。” 宋 范仲淹 《依韵酬光化李简夫屯田》:“ 龚 黄 政事聊牵强, 元 白 邻封且唱酬。” 清 魏源 《筹漕篇下》:“人知帮费之累,极于本省,而不知 运河 之累,则极邻封。”
(2).邻国。《明史·外国传六·满剌加》:“帝命附 郑和 舟归国,因令 和 齎敕諭 暹罗 ,责以辑睦邻封,毋违朝命。” 清 赵翼 《又和荆州咏古》之一:“威慑 曹瞒 欲避锋,岂虞狙伺起邻封。”
(2).邻国。《明史·外国传六·满剌加》:“帝命附 郑和 舟归国,因令 和 齎敕諭 暹罗 ,责以辑睦邻封,毋违朝命。” 清 赵翼 《又和荆州咏古》之一:“威慑 曹瞒 欲避锋,岂虞狙伺起邻封。”
《漢語大詞典》:开藩(開藩)
(1).封建时代王侯在封地上建国。《续资治通鉴·元顺帝至正二十三年》:“ 思齐 , 海陵 人,本阴阳家者流, 士诚 ( 张士诚 )开藩,与有功焉。”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台湾府属渡口考》:“值 耿氏 开藩 福建 ,海禁弛,乃招徠客民。”《花月痕》第三回:“这几年 秦王 开藩此地,幕中宾客都是些名士。”
(2). 清 代指到外省任高级官职。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四:“盖 顺治 间 商邱 宋文康公 抚畿辅时,尝以四语自警,而哲子 牧仲 中丞开藩 吴下 ,即用以训诫僚属者也。”《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八回:“这件事如果办成了功,不到两三年,説不定陈臬开藩的了。”
(2). 清 代指到外省任高级官职。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四:“盖 顺治 间 商邱 宋文康公 抚畿辅时,尝以四语自警,而哲子 牧仲 中丞开藩 吴下 ,即用以训诫僚属者也。”《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八回:“这件事如果办成了功,不到两三年,説不定陈臬开藩的了。”
《漢語大詞典》:爵土
(1).官爵和封地。《东观汉记·阴兴传》:“臣未有先登陷阵之功,而一家数人并蒙爵土,令天下觖望。”《新唐书·封常清传赞》:“ 常清 乃驱市人数万以婴贼锋,一战不胜,即夺爵土。” 元 丁复 《次韵噩无梦楩用堂吴中倡和佳什》:“ 刘郎 爵土方诸将, 严子 生涯老一裘。”
(2).指接受官爵和封地。《后汉书·皇后纪上·光烈阴皇后》:“夫未及爵土,而遭患逢祸。”
(2).指接受官爵和封地。《后汉书·皇后纪上·光烈阴皇后》:“夫未及爵土,而遭患逢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