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静钟(静鐘)
从寂静的寺院中发出的钟声。 宋 林逋 《寄思齐上人》诗:“静鐘浮野水,深寺隔春城。”
《漢語大詞典》:灵灯(靈燈)
寺院中的长明灯。 唐 薛能 《三学山开照寺》诗:“圣跡留巖险,灵灯出混茫。”
《漢語大詞典》:院师(院師)
寺院住持。《西游记》第十六回:“ 三藏 搀起道:‘老院师有何话説?’”
分類:寺院住持
《國語辭典》:都寺  拼音:dū sì
掌理寺院杂务的僧人。《水浒传》第四回:「监寺、都寺,不与长老说知,叫起一班执事僧人,点起老郎火工道人,直厅轿夫,约有一二百人,都执杖叉棍棒,尽使手巾盘头,一齐打入僧堂来。」
《國語辭典》:陪堂  拼音:péi táng
1.帮人做事的食客。《醒世姻缘传》第一回:「媒人打夹帐,家人落背弓,陪堂讲谢礼,那羊毛出在羊身上,做了八百银子,将珍哥娶到家内。」
2.出钱供给寺院日用花费。《警世通言。卷一一。苏知县罗衫再合》:「郑夫人将随身簪珥手钏,尽数解下,送与老尼为陪堂之费。」《石点头。卷三。王本立天涯求父》:「众僧道:『然则随身带得几多银两,好到本寺陪堂?』」
《國語辭典》:香火院  拼音:xiāng huǒ yuàn
私人出资建造的寺院。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俺这里有一座寺,名曰普救寺,是则天皇后香火院,盖造非俗。」《三国演义》第二七回:「原来那镇国寺乃汉明帝御前香火院,本寺有僧三十馀人。」
《漢語大詞典》:祆祠
(1).祆教祭祀火神的寺院。通典·职官二二“萨寳府祆正”原注:“ 武德 四年置祆祠及官。常有羣 胡 奉事取火咒诅。”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物异:“﹝祆神﹞本自 波斯国 乘神通来此,常见灵异,因立祆祠。内无像,於大屋下置大小炉,舍簷向西,人向东礼。”
(2).泛指西方传入的宗教。 清 张之洞 《哀六朝》诗:“ 睢水 祆祠日众盛,蜡丁文字烦邦交。”
《国语辞典》:开山门(开山门)  拼音:kāi shān mén
本指在名山上设立寺院。后引申为黑社会开始组织成立帮派。《续孽海花》第四四回:「那为首三个人,一个叫陈牛,一个叫王老虎,一个叫刘义,就做了开山门的徒弟。」
《漢語大詞典》:净头
1.谓出家人剃去头发。
2.佛教僧职。寺院中管清洁工作的职事僧。
《國語辭典》:僧伽蓝(僧伽藍)  拼音:sēng qié lán
谓佛教僧团所住的林苑。一般指佛教寺院。梵语saṃghārāma的音译。《四分律》卷一九:「舍夷城中诸妇女俱梨诸女人,持饮食至僧伽蓝中供养。」也作「伽蓝」、「僧蓝」、「僧伽蓝摩」、「僧伽蓝磨」。
分類:佛教寺院
《國語辭典》:香公  拼音:xiāng gōng
寺庙中主管香火之事的人。《二刻拍案惊奇》卷三:「时常叫香公送茶来,或者请过庵中清话。」
《漢語大詞典》:行仆(行僕)
寺院中的仆役。 宋 刘昌诗 《芦浦笔记·四明寺》:“ 天童 日饭千僧, 育王 亦不下七八百人,行僕称是。”
《漢語大詞典》:卧佛寺
寺院名。在 北京市 海淀区 西山 北部的 寿安山 南麓。建于 唐 贞观 年间,初名 兜率寺 ,先后更名 昭孝 、 洪庆 、 寿安 、 永安 等。 清 雍正 十二年重修后,改名 十方普觉寺 。因殿内有 元 代铜卧佛,俗称 卧佛寺 。卧佛铸造浑朴精致,体现了铸造技术和雕塑艺术的高度成就。解放后为 北京 重点保护古建文物之一。参阅 明 刘侗 于奕正 帝京景物略·卧佛寺、 清 孙承泽 春明梦馀录卷六六。
《国语辞典》:茶头(茶头)  拼音:chá tóu
旧时寺院中管茶水的人。《水浒传》第六回:「还有那管塔的塔头,管饭的饭头,管茶的茶头。」
《國語辭典》:挂褡(掛褡)  拼音:guà dā
游方僧侣投寺寄住。如:「今晚暂且挂褡于相国寺,明儿再赶路。」也作「挂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