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察知  拼音:chá zhī
观察得知。《墨子。明鬼下》:「是与天下之所以察知有与无之道者,必以众之耳目之实知有与亡为仪者也。」《五代史平话。周史。卷下》:「世宗因高平之战,见樊爱能、何徽等一军不战而溃,察知军中弊倖。」
《國語辭典》:觉察(覺察)  拼音:jué chá
察知。《宋史。卷二六四。沈伦传》:「以伦与之同列,不能觉察,诏加切责。」
《漢語大詞典》:考见(考見)
察知;稽考发见。 宋 叶适 《上光宗皇帝札子》:“请即 汉 唐 之兴衰,以考见 宣和 靖康 之始末。”元史·隐逸传·杜瑛:“本末先后,犹可考见。” 郭沫若 《文艺论集·古书今译的问题》:“在十年之前为他所考见的是否尚有遗漏,这非是我浅学的人所能知道,也非是我此后所想考证。”
分類:察知稽考
《漢語大詞典》:情照
悟解;察知。 南朝 梁 江淹 《知己赋》:“故学不常师,而心镜羣籍,理不啟问,而情照诸密。” 南朝 梁 沈约 《形神论》:“余以为因果情照本是二物,先有情照,后有因果,情照既动,因果随之,未有情照,因果何託!” 明 李东阳 《与林待用书》:“輒次来韵,具在别纸,谅惟情照。”
分類:察知
《漢語大詞典》:审识(審識)
察知。 晋 孙楚 《为石仲容与孙皓书》:“若能审识安危,自求多福,蹷然改容,祗承往告。” 郭沫若 《文艺论集·论诗三札》:“翻译事业于我国青黄不接的现代颇有急切的必要,虽身居海外,亦略能审识。”
分類:察知
《國語辭典》:不察  拼音:bù chá
不审慎明察。三国魏。嵇康〈养生论〉:「世人不察,惟五谷是见。」《三国演义》第一六回:「夫除一人之患,以阻四海之望。安危之机,不可不察。」
《國語辭典》:要知  拼音:yào zhī
1.须知。《佩文韵府。卷二六上。尤韵》引宋。苏轼〈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诗:「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面首新。」
2.若想知道。如:「要知详情,且听下回分解。」《喻世明言。卷二○。陈从善梅岭失浑家》:「『要知山下事,请问过来人。』这事我也曾经来。」
《國語辭典》:观政(觀政)  拼音:guān zhèng
在旁观摩实习处理政事的方法。《警世通言。卷二四。玉堂春落难逢夫》:「公子进了三场,果中金榜二甲第八名,刑部观政。三个月,选了真定府理刑官。」
《漢語大詞典》:小知
从细事上察知。《论语·卫灵公》:“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郑观应 《盛世危言·道器》:“﹝ 孔子 ﹞又曰:‘君子不器。’良以握原者可以制化,大受者不可小知。”
小聪明。庄子·逍遥游:“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韩非子·饰邪:“小知不可使谋事,小忠不可使主法。”
《國語辭典》:洞察  拼音:dòng chá
观察清楚。《镜花缘》第一二回:「为人父母的,倘能洞察合婚之谬,惟以品行、年貌、门第为重,至于富贵寿考,亦惟听之天命,即日后别有不虞,此心亦可对住儿女,儿女似亦无怨了。」
《漢語大詞典》:探微
(1).探索微妙的事理。 唐 张说 《〈上官昭容集〉序》:“ 上官昭容 ……明淑挺生,才华絶代,敏识聪听,探微镜理。”《旧唐书·王虔休传》:“适遇有知音者,与臣论及乐章,探微賾奥,穷理尽性。”
(2).谓察知微细之事。 明 邵璨 《香囊记·治吏》:“俺恩相霜威铁面,巡四国褰帷露冕,探微擿伏能视远。”
《漢語大詞典》:观事(觀事)
察知行事。孔丛子·论书:“故《帝典》可以观美,《大禹謨》《禹贡》可以观事。”《周礼·地官·序官》“诵训” 唐 贾公彦 疏:“掌道方志,以詔观事,以知地俗。”
分類:观事察知
《漢語大詞典》:识微(識微)
易·繫辞下:“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物之望。”后以“识微”指看到事物的苗头而能察知它的本质和发展趋向。 汉 刘向 说苑·杂言:“故 箕子 弃国而佯狂, 范蠡 去 越 而易名, 智过 去君弟而更姓,皆见远识微而仁,能去富势以避萌生之祸者也。” 明 张纶 《林泉随笔》:“盖无平不陂,无往不復,盛衰无常,吉凶靡定,非识微之君子何足以知之!” 梁启超 《过渡时代论》五:“今世识微之士,谓 俄罗斯 将达於彼岸之时不远矣。”
《漢語大詞典》:采察(採察)
采纳察知;查访。后汉书·襄楷传:“三公上书,乞哀 瓆 等,不见採察,而严被谴让。”《三国志·蜀志·张嶷传》:“旋军广农,务行德惠,数年之中,东西并举,实为不晚,愿深採察。” 宋 苏轼 《奏浙西灾伤第一状》:“丰熟不须先知,人人争奏;灾伤正合预备,相顾不言。若非朝廷广加採察,则远方之民何所告诉!”
《漢語大詞典》:怜察(憐察)
谓察知其情而怜惜之。 唐 韩愈 《应科目时与人书》:“ 愈 今者实有类於是,是以忘其疎愚之罪而有是説焉,閤下其亦怜察之!”
分類:察知怜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