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671,分45页显示  上一页  7  8  9  10  11  13  14  15  16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官学
凭由
不官
当差
官粮
官修
掾吏
朝衙
小胥
官历
缿筒
官课
租米
僧牒
官治
《國語辭典》:官学(官學)  拼音:guān xué
古时由政府设立,教育官吏子弟的学校。如清朝设有八旗官学。
《漢語大詞典》:凭由(憑由)
官府发给的凭证。旧五代史·周书·太祖纪三:“应有客户元佃繫省庄田、桑土、舍宇,便赐逐户,充为永业,仍仰县司给予凭由。” 宋 范仲淹 《上执政书》:“其京师寺观多招四方之人,宜给本买凭由,乃许收録。” 元 刘致 《端正好·上高监司》套曲:“印信凭由却是谎,快活了些社长知房。”
分類:官府凭证
《漢語大詞典》:不官
(1).不担任官职。礼记·学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 孔颖达 疏:“官谓分职在位者。”
(2).不任以官职。荀子·王制:“无能不官,无功不赏。” 三国 魏 曹操 《论吏士能行令》:“故明君不官无功之臣。”
(3).非官方的。指通过不正当的途径。荀子·致士:“凡流言、流説、流事、流谋、流誉、流愬不官而衡至者,君子慎之。”
(4).不到官府,犹言不自首。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照提》:“照提者,因举照中另提立名,除应奏官员之外,有逃亡不官者,四项。”
《國語辭典》:当差(當差)  拼音:dāng chāi
1.担任差役。《文明小史》第五八回:「老帅德高望重,又兼总理封圻,卑府在它帅跟前当差,犹如老帅子侄一样。」《官话指南。卷二。官商吐属》:「您在那衙门行走,我是在兵部当差。」
2.当班。如:「今天由你当差,可不要忘了。」
《國語辭典》:官粮(官糧)  拼音:guān liáng
公粮,官府的粮食。《三国演义》第一七回:「盗窃官粮,谨按军法。」
《漢語大詞典》:官修
官府主持编写。 鲁迅 《华盖集·这个与那个》:“‘官修’而加以‘钦定’的正史也一样,不但本纪咧,列传咧,要摆‘史架子’;里面也不敢说什么。”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一章第五节:“ 隋文帝 禁止私史以后,历朝国史都改为官修。”
《國語辭典》:掾吏  拼音:yuàn lì
辅佐官吏的通称。《三国演义》第三回:「当前河南中部掾吏闵贡,大呼:『逆贼休走!』」
《漢語大詞典》:朝衙
即早衙。旧时官府早上卯时坐衙治事,故称“朝衙”。 唐 白居易 《城上》诗:“城上鼕鼕鼓,朝衙復晚衙。”
《漢語大詞典》:小胥
(1).古代官名。乐官之属。周礼·春官·小胥:“小胥掌学士之徵令而比之,觵其不敬者;巡舞列而挞其怠慢者,正乐县之位。”礼记·王制:“将出学,小胥、大胥、小乐正,简不帅教者,以告於大乐正,大乐正以告於王。” 郑玄 注:“大胥、小胥皆乐官属也。”
(2).旧时官府中的低级官员。宋史·姚祐传:“县有小胥造冢逼其先墓者, 祐 疑为厌己,请解官持服。”
(3).犹钞胥。旧时专任誊写的小吏,或称被雇用的抄写者。 唐 杜甫 《赠李八秘书别三十韵》:“乞米烦佳客,钞诗听小胥。” 清 郭振基 《〈楝亭别集〉序》:“ 楝亭 删诗者,公手自刊落不欲付梓,命小胥钞録藏诸篋衍者也。”
《國語辭典》:官历(官曆)  拼音:guān lì
政府所颁行的历书。后泛指光阴岁月。唐。罗隐 岁除夜诗:「官历行将尽,村醪强自倾。」
《國語辭典》:缿筒(缿筩)  拼音:xiàng tǒng
接受告密文书的器具,形像竹筒,可入而不可出。《汉书。卷七六。赵广汉传》:「又教吏为缿筒,及得投书,削其主名,而托以为豪桀大姓子弟所言。」也作「銗筒」。
《國語辭典》:官课(官課)  拼音:guān kè
政府所徵收的税款。《宋史。卷一八二。食货志下四》:「故私贩不止,而官课益亏。」
《國語辭典》:租米  拼音:zū mǐ
佃户依规定从收成作物中付给地主的米。也称为「租子」。
《漢語大詞典》:僧牒
僧尼出家,由官府发给的作为凭证的度牒。有牒者得免地税、徭役。续资治通鉴·宋徽宗大观四年:“五月,壬寅,停僧牒三年。”
《漢語大詞典》:官治
(1).官府的政务。周礼·天官·大宰:“以八灋(法)治官府……三曰官联,以会官治。四曰官常,以听官治。” 孙诒让 正义:“此八法皆云邦治,唯官联、官常云官治者,亦变文无义例,故《小宰》六联亦云合邦治。”韩非子·解老:“万物必有盛衰,万事必有弛张;国家必有文武,官治必有赏罚。”
(2).官署;衙门。 明 何景明 《确山县修城记》:“ 正德 七年,北寇之南,吏民睨城曰:‘此曷足以捍而守之耶?’廼相与弃其城,走匿山上。寇廼入,燔烧官治及民舍。”
(3).器官的功能。 严复 《原强》:“且一羣之成,其体用功能,无异生物之一体,小大虽异,官治相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