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守备(守備)  拼音:shǒu bèi
1.守禦防备。《庄子。胠箧》:「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则必摄缄縢,固扃鐍。此世俗之所谓知也。」《五代史平话。周史。卷下》:「聚兵运粮于剑门、白帝城两处,为守备之计。」
2.职官名。明代镇守边防五等将官之一,守一城一堡;清代时为绿营统兵官,位在都司之下,为五品武官,称为「营守备」。《儒林外史》第四三回:「清江、铜仁两协参将、守备禀道:『晦日用兵,兵法所忌。』」
《国语辞典》:守备率(守备率)  拼音:shǒu bèi lǜ
球类运动用语。棒、垒球运动中计算防守球员刺杀、助杀、失误等防守成绩的百分比。
《漢語大詞典》:备守(備守)
(1).守备之器用。战国策·赵策一:“号令已定,备守已具。”
(2).守备。史记·淮阴侯列传:“ 汉王 夺两人军,即令 张耳 备守 赵 地。”
《漢語大詞典》:执备(執備)
谓守备。 汉 桓宽 盐铁论·本议:“内空府库之藏,外乏执备之用。”
分類:守备
《漢語大詞典》:持备(持備)
守备。《七国春秋平话》卷上:“臣诈回至於 博关 下寨,有国舅 邹坚 、 邹忌 并 清漳太子 引兵来劫臣寨。臣若不能持备,则臣今日不能见大王。”
分類:守备
《國語辭典》:留守  拼音:liú shǒu
1.古时帝王离开京城,命太子或重臣代为守国,称为「留守」。《史记。卷四一。越王句践世家》:「吴王北会诸侯于黄池,吴国精兵从王,惟独老弱与太子留守。」《后汉书。卷四四。张禹传》:「十五年,南巡祠园庙,禹以太尉兼卫尉留守。」
2.职官名。唐太宗时初置京城留守之职,五代时洛阳或开封亦置之。宋代沿之,西北南三京皆置此官,专掌宫钥及京城修葺等事。历代沿用,至清代时废置。
3.留下来驻守。如:「除一人留守外,其馀的人都开会去了。」
《國語辭典》:城守  拼音:chéng shǒu
1.守禦城邑的事。《战国策。楚策一》:「不至十日而距捍关,捍关惊,则从竟陵已东,尽城守矣。」《文选。王融。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五首之三》:「入在朕前,凑其智略,出连城守,阙尔无闻。」
2.清代官制称掌城门管钥的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四回:「在监里提了出来绑了,历城县会了城守,亲自押出西关。」
《漢語大詞典》:按阅(按閲)
巡视。《资治通鉴·唐肃宗乾元二年》:“ 光弼 按阅守备,部分士卒,无不严办。”《宋史·职官志四》:“宫架、鼓吹、警场,率前期按阅即习。”
分類:巡视守备
《漢語大詞典》:传号(傳號)
(1).谓子孙袭封。汉书·吴芮传:“唯 吴芮 之起,不失正道,故能传号五世,以无嗣絶,庆流支庶。”
(2).旧时藏族地区一种为土司、守备、土官传达号令的人。 葛颂 《党的总路线在阿坝藏族自治州的光辉胜利》:“隶属于土司、守备、土官,并在他们直接指挥下的,尚有头人、千总、把总、管家、译字房、传号、差人和寨首(越是前者地位越高,活动范围广)。”
《漢語大詞典》:完守
巩固守备。左传·襄公十八年:“二子知 子孔 之谋,完守入保。” 杨伯峻 注:“完守者,加强守备也。”晋书·文帝纪:“ 诞 之逆谋,非一朝一夕也,聚粮完守,外结 吴 人,自谓足据 淮 南。”
《漢語大詞典》:撤备(撤備)
撤去守备的军队。新唐书·回鹘传上:“会雪雰严晦, 吐蕃 闭营撤备,乃纵击之。”
《國語辭典》:守府  拼音:shǒu fǔ
保存先王的府藏。引申为仅能守住先人的基业。《国语。周语中》:「余一人仅亦守府,又不佞以勤叔父。」
《漢語大詞典》:守敌
守备据点的敌人。例如:全歼守敌。
《漢語大詞典》:守军
执行守备任务的军队。例如:敌方守军约五千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