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种学绩文(種學績文)
培养学识,积累文才。 唐 韩愈 《蓝田县丞厅壁记》:“ 博陵 崔斯立 种学绩文,以蕃其有。” 明 王鏊 震泽长语·官制:“国家之意,本欲使之种学绩文,以为异日公卿之储。” 明 宋濂 《瑞安吴门三贞母墓版文》:“种学织文,名播於邇遐。”
《国语辞典》:汪洋浩博  拼音:wāng yáng hào bó
水势浩大。形容人气度恢弘豪放,学识渊博。宋。陆游〈答刘主簿书〉:「往者前辈之学,积小以成大,以所有易所无,以能问于不能。故其久也,汪洋浩博,该极百家,而不可涯涘。」《元史。卷一九○。儒学传二。陈旅传》:「绎曾字伯敷,处州人。为人虽口吃,而精敏异常,诸经注疏,多能成诵。文辞汪洋浩博,其气烨如也。」
《漢語大詞典》:五车腹笥(五車腹笥)
比喻读书多,学识渊博。警世通言·钝秀才一朝交泰:“説起他聪明,就如 颜子渊 闻一知十;论起他饱学,就如 虞世南 五车腹笥。”参见“ 五车书 ”。
《漢語大詞典》:五车书(五車書)
庄子·天下:“ 惠施 多方,其书五车。”后用以形容读书多,学问渊博。 宋 辛弃疾 《满江红·呈茂中》词:“算胸中,除却五车书,都无物。” 明沈鲸《双珠记·假恩图色》:“人读五车书,偏我无一句。” 清 高昌寒食生 《乘龙佳话·下第》:“问世休矜三尺剑,骄人还是五车书。”亦省作“ 五车 ”。 南朝 宋 鲍照 《拟古》之二:“两説穷舌端,五车摧笔锋。” 唐 知玄 《答僧澈》诗:“五车外典知谁敌,九趣多才恐不如。” 清 孙枝蔚 《溽暑过汪舟次园中留饮分得鸦字萝字》诗:“有客寻三径,因君破五车。”
《國語辭典》:吴下阿蒙(吳下阿蒙)  拼音:wú xià à méng
阿蒙,指三国名将吕蒙。原习武略,后听从孙权劝说,笃学不倦,几年之后,学识英博。见《三国志。卷五四。吴书。吕蒙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后以吴下阿蒙比喻人学识浅陋。《晋书。卷一二七。慕容德载记》:「垂谓之曰:『汝器识长进,非复吴下阿蒙也。』」清。李渔《閒情偶寄。卷三。词曲部。宾白》:「常有当俭不俭,因留馀幅以俟剪裁,遂不觉流为散漫者,自今观之,皆吴下阿蒙手笔也。」
《國語辭典》:未知万一(未知萬一)  拼音:wèi zhī wàn yī
所知不及万分之一。形容学识浅薄。宋。洪迈《夷坚乙志。卷一○。张锐医》:「世之庸医,学方书未知万一,自以为足,吁!可惧哉。」
《国语辞典》:为人师表(为人师表)  拼音:wéi rén shī biǎo
学识品德可做为人们学习的榜样。《北齐书。卷三一。王昕传》:「杨愔重其德业,以为人之师表。」《太平御览。卷五四二。礼仪部。拜》:「魏文帝在东宫,武帝谓曰:『荀公为人之师表也,汝当尽礼敬之。』」今亦指从事于教育工作者。
《漢語大詞典》:通才硕学(通才碩學)
学识通达渊博的人。 郑观应 《致家塾潘教习论朱星源大小学书》:“一般自命开通之学生,粗得西学皮毛,輒满口名词,自詡为通才硕学……有不可一世之概。”
《漢語大詞典》:通淹
谓学识精通而广博。 郑振铎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第三七章三:“ 洵 ( 苏洵 )字 明允 ,年二十七,发愤为学。岁馀,往应试不第。归尽焚旧所作文,闭户读书。遂成通淹。”
《漢語大詞典》:炫学(衒學)
卖弄学识。 鲁迅 《而已集·读书杂谈》:“所以在外国,称为‘教授小说’的东西倒并不少,但是不大有人说好,至少,是总难免有令人发烦的衒学的地方。” 郭沫若 《羽书集·无条件反射解》:“说来还是要怪我太衒学,用了‘条件反射’和‘无条件反射’这两个在 中国 比较罕用(或者从不曾用过)的新术语。”
分類:卖弄学识
《国语辞典》:纳士招贤(纳士招贤)  拼音:nà shì zhāo xián
招揽吸收有品德、学识的贤人士子。元。马致远《青衫泪》第二折:「可不道吏部文章二百年,甚些的纳士招贤。」《孤本元明杂剧。薛苞认母。第四折》:「贤士有如此博学广文,高才大德,见如今圣人纳士招贤,何不进取功名。」也作「招贤纳士」。
《国语辞典》:普通选举(普通选举)  拼音:pǔ tōng xuǎn jǔ
不以财产、学识及特种社会阶级等为选举权之资格者,称为「普通选举」。缩称为「普选」。
《国语辞典》:满腹才学(满腹才学)  拼音:mǎn fù cái xué
形容人才能学识丰富。如:「他满腹才学,在学术界占有一席之地。」
《国语辞典》:身家调查(身家调查)  拼音:shēn jiā diào chá
对某人的出身背景、家庭状况及其自身的学识、技能等情况作详尽的调查。
《国语辞典》:硕彦名儒(硕彦名儒)  拼音:shuò yàn míng rú
学识丰富,才学优秀的人才。《儒林外史》第八回:「公子好客,结多少硕彦名儒;相府开筵,常聚些布衣苇带。」
《国语辞典》:寡闻少见(寡闻少见)  拼音:guǎ wén shǎo jiàn
见闻孤陋,学识贫乏。《汉书。卷八一。匡衡传》:「盖聪明疏通者戒于大察,寡闻少见者戒于雍蔽。」也作「寡见鲜闻」、「寡见少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