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杜武库(杜武庫)
晋 人对 杜预 的尊称。谓其学识渊博,如武库兵器,样样具备。晋书·杜预传:“ 预 在内七年,损益万机,不可胜数,朝野称美,号曰‘ 杜武库 ’,言其无所不有也。”
《漢語大詞典》:通赡(通贍)
(1).谓学识通达而丰富。魏书·房景先传:“昼则樵苏,夜诵经史,自是精勤,遂大通赡。”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贡举:“大抵非精博通赡之才,难以应乎兹选矣。”
(2).指诗文通畅富丽。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才略:“ 张衡 通赡, 蔡邕 精雅,文史彬彬,隔世相望。” 郑振铎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第三七章三:“ 秦观 虽以词掩其古文,但其所作,却通赡可喜,富于风趣。”
《國語辭典》:宏硕(宏碩)  拼音:hóng shí
鸿儒硕学。《旧唐书。卷九。玄宗本纪下。史臣曰》:「而又旁求宏硕,讲道艺文。」
分類:学识
《漢語大詞典》:渊儒(淵儒)
学识淹博的儒生。宋书·礼志三:“而郊未始有灌,於礼未详。渊儒注义,炳然明审。”《魏书·礼志二》:“是以两 汉 渊儒, 魏 晋 硕学,咸据斯文,以为朝典。”
分類:学识儒生
《漢語大詞典》:睿学(睿學)
圣明的学识。 明 李东阳 《奏为辞免加升事》:“而材力緜薄,识虑空疎,不能翊赞鸿猷,养成睿学。”
分類:圣明学识
《漢語大詞典》:业宇(業宇)
学识和气宇。 南朝 梁 沈约 《沈文季加侍中诏》:“散骑常侍尚书左僕射 西丰县 开国侯新除镇军将军 沈文季 ,业宇流正,鑑识超凡。”
《漢語大詞典》:渊匠(淵匠)
学识渊博的人。《宋书·隐逸传·雷次宗》:“自游道餐风,二十餘载,渊匠既倾,良朋凋索。”
分類:学识渊博
《漢語大詞典》:肤学(膚學)
学识浅薄。亦指浅学之人。 南朝 宋 谢灵运 《〈佛影铭〉序》:“石铭所始,寔由功被,未有道宗崇大若此之比,岂浅思肤学所能宣述。” 明 叶盛 水东日记·录诸子论诗序文:“后之肤学务异之徒,视其佶屈冶媚,激其险淫之心,咀得粕味之一二,广诵长吟,以夸座客。” 清 方苞 《书〈汉书·礼乐志〉后》:“卓矣哉,非肤学所能识也!”
《漢語大詞典》:笥腹
喻博学者腹中学识之富。笥,指书箱。 清 李渔 《奈何天·忧嫁》:“我自有笥腹,当奩随,又何用五车书在轿后推。”
《漢語大詞典》:尘垢囊(塵垢囊)
装满尘垢的口袋。比喻没有学识才能的人。
《漢語大詞典》:缉学(緝學)
谓积累学识。 明 何景明 《石矶赋》:“吾闻缉学将以俟达也,慎藏将以待出也。” 明 何景明 《王孺人墓志铭》:“公缉学取仕,孺人实佐之。”
分類:积累学识
《漢語大詞典》:空胸
谓腹内空虚,没有学识。 汉 王充 论衡·量知:“文吏空胸,无仁义之学,居位食禄,终无以效,所谓尸位素餐者也。”
《漢語大詞典》:质学(質學)
(1).品质学识。 清 陈确 《寄刘伯绳书》:“ 仲彝 之弟 子霖 ,质学更纯,亦犹 仲木 之有 裒仲 也。”
(2).旧称化学。 陶曾佑 《论文学之势力及其关系》:“而一般论者,咸谓研求质学为自强独立之原因。” 严复 《原强》:“不为力学、质学,则不足以审因果之相生,功效之互待也。” 鲁迅 《坟·科学史教篇》:“质学有醇酒硝硫酸之发明,数学有代数三角之进步。”
《漢語大詞典》:渊淑(淵淑)
学识渊博,品德美好。三国志·魏志·郭嘉传“追思 嘉 勋,实不可忘” 裴松之 注引 晋 王沉 魏书:“故军祭酒 郭嘉 ,忠良渊淑,体通性达。”
《漢語大詞典》:黯陋
谓学识浅陋。 清 黄景仁 《赠程厚孙与汪容甫定交》诗:“紧余抱黯陋,研弄鲜精业。”
分類:学识浅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