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运动(運動)  拼音:yùn dòng
1.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位置的变化。如:「板块运动」、「造陆运动」。
2.指人或动物活动。如:「变形虫是以伪足来运动及捕食。」清。徐珂《清稗类钞。风俗类。大埔妇女之勤俭》:「今姑举广东大埔一邑妇女之特点言之,则因向不缠足,身体硕健,而运动自由,且无施脂粉及插花朵者。」
3.各种锻鍊身体、增加体能、促进身体健康的活动。如:「运动选手」、「平衡木运动」。
4.社会中有目的、有组织而规模较大的群众活动。如:「女权运动」、「白话文运动」。
5.因某种目的而奔走游说。《文明小史》第二一回:「不过经费无多,馆况是不见得很佳的,你愿意谋事,我就替你去运动起来。」清。徐珂《清稗类钞。盗贼类。陈老三劫某藩司》:「鄂人某宦川中,运动某权贵,得调江宁藩司。」
《國語辭典》:运动(運動)  拼音:yùn dong
游说他人或奔走钻营以求达到某种目的。《文明小史》第三五回:「二人约定了,只待慕政回来,故意谈些东洋的好处,来运动他。」
《國語辭典》:趋跄(趨蹌)  拼音:qū qiāng
1.快步走。《诗经。齐风。猗嗟》:「巧趋跄兮,射则臧兮。」《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一:「尼姑见有客来,趋跄迎进拜茶。」
2.依附权势。明。高明《汲古阁本琵琶记》第三出:「更羡他知书知礼,是一个不趋跄的秀才。」
《國語辭典》:游说(游說)  拼音:yóu shuì
劝说别人采纳其意见、主张。《史记。卷六九。苏秦传。太史公曰》:「苏秦兄弟三人,皆游说诸侯以显名,其术长于权变。」《三国演义》第一○回:「公虽为陶谦游说,其如吾不听何?」也作「游说」。
《國語辭典》:游说(遊說)  拼音:yóu shuì
以言语说动他人,使他听从自己的主张。唐。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诗:「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儒林外史》第一三回:「讲到战国时,以游说做官;所以孟子历说齐梁,这便是孟子的举业。」也作「游说」。
《漢語大詞典》:抗尘(抗塵)
奔走尘世。 宋 王安石 《上集贤相公启》:“为吏 南州 ,抗尘末路。”参见“ 抗尘走俗 ”。
分類:奔走尘世
《國語辭典》:抗尘走俗(抗塵走俗)  拼音:kàng chén zǒu sú
奔走于尘俗之中,指热衷于追求名利。元。顾瑛〈饯谢子兰〉诗:「抗尘走俗山泽容,自言千里窜荆棘。」
《國語辭典》:争竞(爭競)  拼音:zhēng jìng
争论、争执。《西游记》第二六回:「你这先生,好小家子样!若要树活,有甚疑难?早说这话,可不省了一场争竞。」《红楼梦》第一三回:「大家定了则例,日后按房掌管这一年的地亩、钱粮、祭祀、供给之事。如此周流,又无争竞,亦没有典卖诸弊。」
《國語辭典》:走卒  拼音:zǒu zú
供人差遣奔走的奴仆。《汉书。卷六七。胡建传》:「贫亡车马,常步与走卒起居。」《醒世姻缘传》第三九回:「只说你自家一个人,顾了这头顾不得那头,好叫他添手垫脚的与你做个走卒。」
《國語辭典》:小史  拼音:xiǎo shǐ
1.职官名。周朝时小史专门掌理邦国志记谱系及礼仪等事务。《周礼。春官。小史》:「小史掌邦国之志,奠系世、辨昭穆,若有事,则诏王之忌讳。」汉以后则为一般属吏的称呼。
2.记载琐事的野史、小说。如明朝李栻有《历代小史》,收录各朝代的野史一百馀种。
3.侍僮。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二:「赵广,合肥人,本李伯时家小史。」
《國語辭典》:赴愬  拼音:fù sù
愬,诉也。赴愬指前往申诉。《孟子。梁惠王上》:「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漢語大詞典》:走趋(走趨)
亦作“ 走趍 ”。
(1).奔往;;前往。汉书·金日磾传:“﹝ 何罗 ﹞见 日磾 色变,走趋卧内欲入。” 颜师古 注:“趋读曰趣,嚮也。”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四:“ 燕 中刻本自希,然海内舟车辐輳,筐篚走趋,巨贾所携,故家之蓄,错出其间,故特盛於他处。”
(2).行步。 唐 韩愈 《王君墓志铭》:“佩玉长裾,不利走趋。”
(3).指奔走供职。 宋 陆游 《醉中歌》:“折腰歛版日走趋,归来聊以醉自娱。”
《國語辭典》:扑扑(撲撲)  拼音:pū pū
拟声词。大多用来形容心跳声。元。白朴《墙头马上》第三折:「氲氲的脸上羞,扑扑的心头怯。」元。无名氏《替杀妻》第三折:「我这里孜孜觑了,諕的扑扑心跳。」也作「丕丕」。
《漢語大詞典》:浪走
四处奔走;胡乱奔走。 宋 苏轼 《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诗:“万事早知皆有命,十年浪走寧非痴。” 金 申万全 《病中遣怀》诗:“浪走天涯岁月侵,病中犹作 越 人吟。”明史·俞大猷传:“宜以潜师捣其巢,攻其必救,奈何以数万众从一夫浪走哉?” 清 唐孙华 《送宫恕堂北上》诗:“十年浪走槖金空,水没污莱失畊播。”
《國語辭典》:侁侁  拼音:shēn shēn
形容行走的声音。《楚辞。宋玉。招魂》:「豺狼从目,往来侁侁些。」
《漢語大詞典》:驱役(驅役,敺役)
驱役:亦作“駈役”。 1.驱使;役使。 汉 王充 论衡·对作:“《六略》之书,万三千篇,增善消恶,割截横拓,驱役游慢,期便道善,归正道焉。” 宋 苏洵 《田制》:“富民之家,地大业广,阡陌连接,募召浮客,分耕其中,鞭笞驱役,视以奴僕,安坐四顾,指麾於其间。” 梁启超 《广诗中八贤歌》:“驱役教典庖丁刀,何况 欧 学皮与毛。”
(2).为内廷服役供驱使的人。后汉书·皇后纪下·桓帝邓皇后:“帝多内幸,博采宫女至五六千人,及駈役从使,復兼倍於此。”资治通鉴·汉桓帝延熹八年引此文作“驱役”。 胡三省 注:“驱役者,嬖倖挟势,驱掠良人,以供掖庭私役者也。”
(3).为官事奔走辛劳。 晋 潘岳 《在怀县作》诗之一:“驱役宰两邑,政绩竟无施。”
敺役:役使。引申为运用。 明 李东阳 《安平镇减水石坝记》:“利与害相值,必较多寡以为重轻,若敺役土石,当水之怒,费多而利寡,此古人所深戒。”
《漢語大詞典》:鹿鹿
(1).平凡。汉书·萧何曹参传赞“ 萧何 、 曹参 皆起 秦 刀笔吏,当时録録未有奇节” 唐 颜师古 注:“録録犹鹿鹿,言在凡庶之中也。” 明 张煌言 《祭平夷侯周九苞文》:“鹿鹿如余,列公之盟,亦谬称雁行。”
(2).车轮转动声。引申谓奔走于道途。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二:“而其书在簏,别来一载有半, 质人 亦鹿鹿道途,未尝改订一字。” 姜可生 《送影禅北行》诗:“衰艸离离秋色老,征车鹿鹿寸心驰。”
(3).忙碌。 清 冒襄 《影梅庵忆语》:“鹿鹿永夜,无形无声,皆存视听,汤药手口交进。” 清 颜光敏 《颜氏家藏尺牍·徐尚书乾学》:“偶於启奏时,一晤芝宇,又勿获畅谈,乃朝夕鹿鹿,良覿颇稀,悵歉曷极。”
《漢語大詞典》:走俗
(1).指为世俗名利奔走忙碌。语出 南朝 宋 孔稚圭 《北山移文》:“焚芰製而裂荷衣,抗尘容而走俗状。” 宋 范成大 《次韵林子章阻浅留滞》:“我从走俗言无味,君已鸣文笔有神。” 清 赵文哲 《乞画一百二十四韵寄赠王犍为明府》诗:“抗尘復走俗,顾影中自憮。” 清 董元度 《夜雨读朱太史次筠李上舍蟠木联句》诗:“强踏京华尘,抗颜还走俗。”
(2).追逐时尚。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诗文五·巾诗:“ 正德 中年,京都士人忽焉以巾易帽,四方效之。然巾本古冠服也,一时变更,自觉骇异。况贩夫走卒,亦有戴之者,以其价廉易办耳,殊可恶也。於时予有俚语四句,以咏人之。曰:‘忽出街衢不奈看,今时人物古衣冠。望尘走俗人心厌,况又庸人戴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