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抗章  拼音:kàng zhāng
上书直言。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九:「昔奉春委辂逮策,犹止洛阳之都;张禹驿马抗章,尚返江陵之驾。」
《漢語大詞典》:上封
(1).谓帝王登 泰山 筑坛祭天。史记·孝武本纪:“ 汉 主亦当上封,上封则能僊登天矣。”
(2).上封事。古代臣下上书言事时,将奏章用皂囊缄封呈进,以防泄漏,谓之“上封事”。 唐 刘禹锡 《苏州谢恩赐加章服表》:“务进者争先,上封者潜毁。功言易信,孤愤难申。” 宋 司马光 《答彭朝议寂书》:“虽然朝廷近发詔书,溥覃四海;虽市廛畎亩之民,皆得直上封言事。”
《國語辭典》:启事(啟事)  拼音:qǐ shì
1.陈述事情。《三国志。卷六。魏书。董二袁刘传。董卓》:「召呼三台尚书以下自诣卓府启事。」《红楼梦》第一七、一八回:「指示贾宅人员何处退?何处跪?何处进膳?何处启事?种种仪注不一。」
2.陈述事情的奏章或函件。南朝梁。沈约〈谢赐甘露启〉:「不任欣贺,谨以启事谢以闻。」
3.机关、团体或个人为了公开声明某事,而登在报刊或张贴在布告栏上的文字。如:「徵才启事」、「寻人启事」、「道歉启事」。
《漢語大詞典》:留中
(1).指将臣子上的奏章留置宫禁之中,不交办。史记·三王世家:“四月癸未,奏 未央宫 ,留中不下。”续资治通鉴·宋英宗治平二年:“ 诲 前后三奏,皆留中不行。”《孽海花》第二十回:“上头震怒,幸亏 龚尚书 善言解説,才把折子留中了。”
(2).指留在朝中任职。 唐 戴叔伦 《奉天酬别郑谏议》诗:“拜闕奏良图,留中沃圣謨。” 宋 岳珂 桯史·吴畏斋谢贽启:“ 吴畏斋 自 鄂 召,过 京口 ……既而留中为大蓬,未几,遂以秘撰帅 荆 。”
《漢語大詞典》:飞章(飛章)
(1).报告急变或急事的奏章。后汉书·李固传:“以 固 为议郎。而阿母宦者疾 固 言直,因诈作飞章以陷其罪,事从中下。” 唐 元稹 《阳城驿》诗:“飞章八九上,皆若珠暗投。”
(2).迅急上奏章。后汉书·蔡邕传:“ 璜 遂使人飞章言 邕 质 数以私事请託於 郃 , 郃 不听, 邕 含隐切,志欲相中。”旧唐书·刘悟传:“ 从諫 深知内宫之故,乃自 潞府 飞章论之曰:‘臣闻造伪以乱真者,匹夫知之尚不可,况天下皆知乎?’” 郑观应 《盛世危言·电报》:“一旦有事疆伤,飞章入告。”
《國語辭典》:谏书(諫書)  拼音:jiàn shū
臣子谏诤君上的奏书。《汉书。卷八八。儒林传。王式传》:「臣以三百五篇谏,是以亡谏书。」
《漢語大詞典》:绿章
即青词。旧时道士祭天时所写的奏章表文,用硃笔写在青藤纸上,故名。 唐 李贺 《绿章封事》诗:“緑章封事諮 元父 ,六街马蹄浩无主。” 王琦 汇解:“《演繁露》:‘今世上自人主,下至臣庶,用道家科仪奏事于天帝者,皆青籐纸朱字,名为青词。’緑章即青词,谓以緑纸为表章也。” 宋 陆游 《花时遍游诸家园》诗:“緑章夜奏 通明殿 ,乞借春阴护海棠。”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六:“﹝棋道士﹞棋至劣而至好胜,终日丁丁然不休。对局者或倦求去,至长跪留之。尝有人指对局者一著,衔之次骨,遂拜緑章,诅其速死。” 严复 《秋花次吕女士韵》:“緑章乞荫通高旻, 剑南先生 情最真。”
《國語辭典》:露章  拼音:lù zhāng
公布弹劾或荐举章奏的考核程序。《汉书。卷八六。何武传》:「所举奏二千石长吏必露章,服罪者为亏除,免之而已。」。《宋史。卷一六○。选举志六》:「嘉定十二年,命监司、守臣举十科政绩所知自代,露章列荐,并籍记审察,任满,则取其举数多、有政绩行谊者升擢之。」
《國語辭典》:拜表  拼音:bài biǎo
古代臣子上呈奏章,必先跪拜于地,以示尊敬,故上表称为「拜表」。晋。羊祜〈让开府表〉:「谨触冒拜表,惟陛下察匹夫之志不可夺。」晋。李密〈陈情表〉:「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漢語大詞典》:拜章
(1).拜受慰问表彰。国语·鲁语下:“《四牡》,君之所以章使臣之勤也,敢不拜章。”《四牡》诗·小雅篇名,传为劳问使臣之作。
(2).上给皇帝的奏章;上奏章。南史·萧子云传:“﹝ 子云 ﹞年十二, 齐 建武 四年,封 新浦县侯 。自製拜章,便有文采。” 唐 刘禹锡 《贺赦表》:“新岁拜章,遥献 南山 之寿。” 金 元好问 《礼部闲闲赵公秉文》:“每闻一事可便民,一士可擢用,大则拜章,小则为当路者言,殷勤郑重,不能自已。”
(3).对鬼神的祈祷文。 宋 郭彖 睽车志卷一:“ 段氏 母病, 賁 为拜章祈福。”
《漢語大詞典》:书奏(書奏)
指书简、奏章等。史记·儒林列传:“ 宽 为人温良,有廉智,自持,而善著书、书奏,敏於文,口不能发明也。”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文章:“书奏箴铭,生於春秋者也。” 王利器 集解:“文心雕龙·书记篇:‘书者,舒也,舒布其言,陈之简牘,取象於《夬》,贵在明决而已。’又《奏启》篇:‘奏者,进也,言敷於下,情进於上也。’” 唐 元稹 《刘君墓志铭》:“凡 乌 之战阵、谋取、案牘、书奏之事,皆咨之。” 宋 曾巩 《〈类要〉序》:“其在朝廷五十餘年,常以文学谋议为任,所为赋颂、铭碑、制詔、册命、书奏、议论之文传天下。”
《漢語大詞典》:奏上
(1).奏陈天子。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魏其 乃使昆弟子上书言之,幸得復召见。书奏上,而案尚书大行无遗詔。”
(2).呈上奏章。京剧《二进宫》:“臣七月十三,三本奏上,国太偏偏要让。”
《漢語大詞典》:荐章(薦章)
推荐人材的奏章;举荐文书。 宋 曾巩 《送宣州杜都官》:“荐章交论付丞相,士行如此宜名卿。” 宋 张孝祥 《水调歌头·送谢倅之临安》词:“圣天子,方侧席,选豪英。日边仍有知己,应剡荐章间。” 清 赵翼 《读方于诗》诗:“处处乞荐章,誓以杀身报。”
《漢語大詞典》:草奏
(1).草拟奏章。汉书·王莽传上:“ 竦 者博通士,为 崇 草奏,称 莽 功德。” 唐 戴叔伦 《赠司空拾遗》诗:“ 陈琳 草奏才还在, 王粲 登楼兴不赊。”宋史·孝宗纪一:“﹝ 史浩 ﹞亟入为帝言,太子不宜将兵。乃为草奏,因中宫以进。”
(2).草拟的奏章。 唐 李嘉祐 《奉酬路五郎中院长新除工部员外见简》诗:“词锋偏却敌,草奏直论兵。” 唐 杜甫 《承闻河北诸道节度入朝欢喜口号绝句》之七:“衣冠是日朝天子,草奏何时入帝乡。”
分類:草拟奏章
《國語辭典》:通事  拼音:tōng shì
1.朝觐聘问的外交事务。《周礼。秋官。掌交》:「掌邦国之通事,而结其交好。」
2.替人传达请谒的事。
3.处理事务。南朝梁。武帝 赠谥裴子野诏:「文史足用,廉白自居,劬劳通事,多历年所。」
4.翻译外国语言的人员或官吏。《文明小史》第四五回:「通事翻给奥斯哥等三人听了,三人连连点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