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1—230 【介绍】: 三国魏颍川长社人,字元常。东汉末,举孝廉,除尚书郎、阳陵令,以疾去官。后为廷尉正、黄门侍郎。曹操执政,表为御史中丞,迁侍中尚书仆射,封东武亭侯。又以侍中守司隶校尉,持节督关中诸军。召集流散,恢复生产。魏文帝立,为廷尉,进封崇高乡侯。明帝时,进封定陵侯,迁太傅。工书。兼善各体,尤精隶楷,与张芝、王羲之齐名,并称钟张、钟王。卒谥成。所书《宣示表》、《贺捷表》、《荐季直表》等,有后人摹刻本。
全三国文·卷二十四
繇字元常,颖川长社人。献帝初举孝廉,历尚书郎、阳陵令,以疾去,辟三府,为廷尉正黄门侍郎。及迁许,拜御史中丞,迁侍中尚书仆射,封东武亭侯。寻以侍中守司隶校尉,督关中诸军。魏国建,为大理,迁相国。文帝即王位,复为大理,及受禅,改廷尉,进封崇高乡侯,迁太尉,转封平阳乡侯。明帝即位,进封定陵侯,迁太傅。太和四年卒,谥曰成侯。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69—404 【介绍】: 名一作灵宝。东晋谯国龙亢人,字敬道。桓温子。袭爵南郡公。初拜太子洗马。出补义兴太守。安帝隆安二年,兖州刺史王恭、荆州刺史殷仲堪起兵,玄应之。恭为其部将刘牢之所杀,诏以玄为江州刺史。明年,朝廷用离间计,加玄都督荆州四郡,使击杀殷仲堪、杨佺期,据有荆雍,领荆、江二州刺史,都督荆、司等八州。玄于是树用心腹,兵马日盛。安帝元兴初,会稽王世子司马元显领兵讨伐桓玄,玄率军东下,攻入建康,杀司马道子父子,执掌朝政。二年称帝,国号楚。三年,刘裕、刘毅在京口起兵讨之,玄兵败西逃,为益州兵所杀。
全晋文
玄字敬道,小名灵宝。温第六子,袭爵南郡公,孝武末拜太子洗马,出补义兴太守,弃官归,安帝初以为都督交广二州、建威将军、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不行,寻为江州刺史,加都督荆州四郡,进后将军、都督江荆襄雍秦梁益宁八州、及扬州八郡、江荆二州刺史,元兴初举兵犯顺,自加总百揆侍中都督中外诸军、丞相录尚书事、扬州牧,领徐州刺史,复让丞相,自署太尉,封楚王,加九锡,以元兴二年受禅,改元永始,义兵起,伏诛,有《周易系辞注》二卷,集二十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08—453 【介绍】: 南朝宋陈郡阳夏人,字阳源。袁湛侄。博涉多通,好属文,不为章句之学。为彭城王刘义康司徒祭酒。宋文帝元嘉中,累迁尚书吏部郎,太子左卫率。太子刘劭将弑文帝,淑不从,被害。
全宋文·卷四十四
淑字阳源,陈郡阳夏人,晋丹阳尹豹少子,为彭城王义康军司祭酒。免,补衡阳王义季右军主簿,临川王义庆卫军咨议参军,迁司徒左西属。出为宣城太守,入补中书侍郎太子中庶子,迁尚书吏部郎。出为始兴王浚征北长史。南东海太守。还为御史中丞,迁太子左卫率。元凶入弑,并见杀,赠太常。孝武即位,赠侍中太尉,谥曰忠宪公,有集十一卷。
《国语辞典》:异畛(异畛)  拼音:yì zhěn
异域,不同的地方。南朝梁。沈约〈齐太尉王俭碑〉:「殊文共会,异畛同归。」
《国语辞典》:酿器(酿器)  拼音:niàng qì
制酒的器具。唐。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既署一月,晞军士十七人,入市取酒,又以刃刺酒翁,坏酿器,酒流沟中。」
《漢語大詞典》:裹鸡(裹雞)
东汉 徐稺 尝为太尉 黄琼 所辟,不就。及 琼 卒归葬, 稺 乃预炙鸡一只,“以一两緜絮渍酒中,暴乾以裹鸡”,负粮徒步径至 琼 墓前,以水沾絮使有酒气,陈鸡为祭,“哭毕而去,不告姓名”。事见《后汉书·徐稺传》。后遂用作吊祭友人的典故。 元 丁鹤年 《挽四明乐仲本先生》诗:“裹鸡吾老矣,东望涕长潸。”
分類:太尉不就
《漢語大詞典》:子弟军(子弟軍)
唐 元和 年间,太尉 李愬 为 魏博 节度使,下令抡材于辕门,取大将家翘秀者为“子弟军”,列于诸军校之上。见 唐 刘禹锡 《唐故邠宁庆等州节度观察处置使史公神道碑》
《漢語大詞典》:储铉(儲鉉)
指太子与三公(太尉、司徒、司空)。文选·任昉〈王文宪集〉序:“皇朝軫慟,储鉉伤情。” 吕延济 注:“皇朝,谓天子也。储,谓太子也。鉉,鼎耳也,谓三公也。”
《漢語大詞典》:仪同三司(儀同三司)
散官名。三司即三公。 汉 称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司。“仪同三司”谓非三司而仪制同于三公。 东汉 殇帝 延平 元年, 邓隲 为车骑将军仪同三司,仪同三司之名自此始。 魏 晋 以后,将军之开府置官属者称“开府仪同三司”。 北周 改开府仪同三司为开府仪同大将军。 隋文帝 时为散官, 唐 、 宋 、 元 因之, 明 废。后汉书·邓隲传:“ 延平 元年,拜 邓隲 车骑将军、仪同三司。﹝仪同三司﹞始自 騭 也。” 唐 张说 《齐卢思道碑》:“公节义独存,侍从趣 鄴 ,告至行赏,授仪同三司。”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笔记》卷三:“ 贙 字 翔威 ……官歷 钦江 开国公,至正议大夫,仪同三司。”亦省称“ 仪同 ”。陈书·高祖本纪上:“ 景 仪同 卢辉畧 开 石头 北门来降。” 宋 孔平仲 续世说·纰漏:“ 隋 刘臻 为仪同,有 刘纳 者亦为仪同,俱为太子学士,情好甚密。”参阅通典·职官十六·开府仪同三司
《国语辞典》:穷根寻叶(穷根寻叶)  拼音:qióng gēn xún yè
追根究底,查明事情的真相。唐。杜牧〈上李太尉论江贼书〉:「凡是平人,多被恐胁,求取之外,恩雠并行,追逮證验,穷根寻叶,狼虎满路,狴牢充塞。」
《国语辞典》:党太尉吃匾食  拼音:dǎng tài wèi chī biǎn shi
(歇后语)学样儿。党进,官居太尉,为人鲁直。后人遂戏称党太尉吃匾食为学样儿。《金瓶梅》第四一回:「我知道他和我两个殴气,党太尉吃匾食,他也学人照样儿欺负我!」
《国语辞典》:悉心毕力(悉心毕力)  拼音:xī xīn bì lì
竭尽才智和力量。汉。蔡邕〈太尉杨赐碑铭〉:「乃及伊公,克光前矩,悉心毕力,胤其祖武。」也作「悉心戮力」、「悉心竭力」。
《漢語大詞典》:段太尉逸事状
传记篇名。唐代柳宗元作。段太尉即段秀实,唐中期名臣。通过段秀实的几件逸事,刻画了他勇于与强暴抗争、真心关怀人民的动人形象,同时也反映了当时骄兵悍将的飞扬跋扈和人民被任意欺虐的现实。
《漢語大詞典》:怀银纡紫(懷銀紆紫)
指显贵。银,银印;紫,紫绶。 汉 制,相国、丞相、太尉、公侯皆紫绶;秩二千石皆银印。 汉 王充 论衡·命禄:“怀银紆紫,未必 稷 契 之才。积金累玉,未必 陶朱 之智。”
《漢語大詞典》:金印紫绶(金印紫綬)
黄金印章和系印的紫色绶带。古代相国、丞相、太尉、大司空、太傅、太师、太保、前后左右将军及六宫后妃所掌。亦为表示品级之服饰。 魏 晋 以后,光禄大夫得假金章紫绶,因亦称金紫光禄大夫。汉书·百官公卿表上:“相国、丞相皆 秦 官,金印紫綬。”后汉书·皇后纪论:“六宫称号,惟皇后贵人,金印紫綬。”亦作“ 金章紫綬 ”。晋书·舆服志:“贵人、夫人、贵嬪是为三夫人,皆金章紫綬。”后用以代指高官显爵。 唐 李白 《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诗:“王公大人借颜色,金章紫綬来相趋。” 前蜀 花蕊夫人 《宫词》之一三二:“金章紫綬选高班,每每东头近圣颜。” 明 高明 《琵琶记·蔡宅祝寿》:“惟愿取黄卷青灯,及早换金章紫綬。”亦省称“ 金紫 ”。 汉 蔡邕 《陈太丘碑文》:“何可入践常伯,超补三事。紆佩金紫,光国垂勋。”后汉书·列女传·曹世叔妻:“圣恩横加,猥赐金紫。”南史·江淹传:“卿年三十五,已为中书侍郎,才学如此,何忧不至尚书金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