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六馆(六館)
(1).国子监之别称。 唐 制,国子监领国子学、太学、四门、律学、书学、算学,统称六馆。 宋 元 以后,渐加合并,以至仅存国子一学,但后世仍以六馆指国子监。 唐 韩愈 《太学生何蕃传》:“於是太学六馆之士百餘人,又以 蕃 之义行,言於司业 阳先生 城 ,请諭留 蕃 。” 明 宋濂 《送国子正苏君还金华山中序》:“ 平仲 将行,率六馆之士祖饯於 龙江 之上。” 清 冯桂芬 《改建正谊书院记》:“书院始於 唐明皇 建丽正书院。盖六馆之属,与今书院异。”
(2).谓 清 之实录馆、文颖馆、国史馆、四库全书馆、四库会要馆、内廷方略馆。 清 梅曾亮 《光禄大夫经筵讲官礼部尚书李公墓碑》:“輶车风驰,入我包匭,成均大师,六馆咏歌。”
《漢語大詞典》:岁课(歲課)
(1). 汉 时,每年从太学中选任官吏的考试。汉书·儒林传序:“岁课甲科四十人为郎中,乙科二十人为太子舍人,丙科四十人补文学掌故云。”
(2).一年的赋税。宋史·真宗纪三:“丁巳,定 江 淮 盐酒价,有司虑失岁课,帝曰:‘苟便於民,何顾岁入也。’” 清 黄景仁 《固关》诗:“关吏频年愁岁课,戍兵终日卧云光。”
(3).一年的劳绩。 唐 白居易 《花前叹》诗:“岁课年功头髮知,从霜成雪君看取。” 宋 林逋 《湖山小隐》诗之二:“岁课非无秫,家藏独有琴。”
《漢語大詞典》:月书(月書)
(1).指姻缘簿。 明 孙梅锡《琴心记·夜亡成都》:“止赖得一声瑶琴谱牒,便上了数行月书婚帖。” 明 谢谠《四喜记·大宋毕姻》:“幸 蓝桥 玉杵先投,信月书赤绳难换。”参见“ 月下老人 ”。
(2).书体名。 张彦远 法书要录卷二引 南朝 梁 庾元威 《论书》:“日书、月书、风书、云书、星隶、填隶……楷书、小科隶,此五十种,皆纯墨。”
(3).每月考试登记簿。 宋 代太学每月私试,孟月经义,仲月论,季月策,按文理优劣,逐月书于簿籍,以决升降。 宋 陈亮 《变文法策》:“学校课试之法非不善,而月书、季考何为者哉!”宋史·职官志五:“ 崇寧 初,立月书、季考法。”宋史·选举志三:“中兴以来,建太学於行都,行贡举於诸郡,然奔竞之风胜,而忠信之俗微……视庠序如传舍,目师儒如路人,季考、月书,尽成文具。”参阅续文献通考·学校一
《國語辭典》:月下老人  拼音:yuè xià lǎo rén
唐韦固年少未娶,某日夜宿宋城,在旅店遇异人,为其缔结姻缘的故事。典出唐。李复言《续幽怪录。定婚店》。后指主管男女婚姻的神。《红楼梦》第五七回:「自古道:『千里姻缘一线牵』,管姻缘的有一位月下老人,预先注定,暗里只用一根红丝,把这两个人的脚绊住。」亦借指媒人。《儿女英雄传》第九回:「莫非他心里有这段姻缘,自己不好开口,却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先说定了我的事,然后好借重我爹妈,给他作个月下老人。」简称为「月老」。
《漢語大詞典》:折脚(折腳)
宋 代称太学考试接连失败两次为“折脚”。 宋 周密 《癸辛杂识后集·成钧旧规》:“若下就试者非内舍校定,以升补做内舍校定者,一年止有两试,一试中则又试两试。若一年两试俱失,谓之折脚,不復试第三试。以三试不中,则当退舍。”脚,一本作“ 脚 ”。
《漢語大詞典》:内舍
(1).内室。史记·李斯列传:“使者至,发书, 扶苏 泣,入内舍,欲自杀。”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褚生:“家无妇女,即馆客於内舍。”
(2).古代妇女居于内室,因借指妻子、女眷。 汉 陈琳 《饮马长城窟行》:“作书与内舍,便嫁莫留住。” 唐 李贺 《秦宫》诗序:“ 汉 人 秦宫 ,将军 梁冀 之嬖奴也。 秦宫 得宠内舍,故以骄名。”
(3). 宋 代太学三舍之一。初学者入外舍,由外舍升内舍,由内舍升上舍。 宋 赵昇 朝野类要·内舍:“入上庠中学者,皆外舍生……如公试中等,即依例陛补内舍。”宋史·选举志三:“及三舍法行,则太学始定置外舍生二千人,内舍生三百人,上舍生百人。”
《國語辭典》:三学(三學)  拼音:sān xué
佛教用语。梵语śikṣā-traya的意译。指修行者应该修学的三方面教法。即戒学、定学、慧学。三学同时也含括佛法的全部内容。唐。道宣〈大恩寺释玄奘传论〉:「至如三学盛典,惟诠行旨;八藏微言,宗开词义。」
《漢語大詞典》:三舍法
宋神宗 时取士法,为 元丰 新法之一。其法分太学为外舍、内舍、上舍,别生员为三等而置之。依一定年限和条件,由外舍升入内舍继而升上舍。最后按科举考试法,分别规定其出身并授以官职。在舍读经为主,以济当时科举偏重文词之不足。 绍圣 中,曾一度废科举,专以三舍法取士。 宣和 三年,诏罢此法。见宋史·选举志一《选举志二》朱子语类卷一○九:“莫説以前,只是 宣和 末年三舍法纔罢,学舍中无限好人才,如 胡邦衡 之类,是甚么样有气魄,做出那文字是甚豪壮,当时亦自煞有人。” 清 李慈铭 《越缦堂读书记·避史录话》:“ 崇寧 立三舍法,虽崇经术,亦未尝废史。”
《漢語大詞典》:感风(感風)
(1).谓中风。新唐书·李德裕传:“帝暴感风,害语言。”
(2). 宋 代太学诸生请假外宿,例以“感风”为辞。参见“ 感风簿 ”。
《漢語大詞典》:感风簿(感風簿)
宋 代太学诸生请假外宿的登记簿。例以“感风”为名,故称。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十:“ 沈存中 云:‘馆阁每夜轮校官一人直宿,如有故不宿,则虚其夜,谓之豁宿……名下书肠肚不安,免宿。’故馆阁宿歷,相传谓之‘害肚歷’。余为太学诸生请假出宿,前廊置一簿,书云‘感风’,则‘害肚歷’,可对‘感风簿’。”
《漢語大詞典》:外学(外學)
(1).指太学以外的学校。宋史·哲宗纪一:“詔 大寧郡王 以下出就外学。”续资治通鉴·宋徽宗崇宁元年:“甲戌,詔天下兴学贡士,建外学於国南。”
(2). 东汉 儒生以“六经”为外学。资治通鉴·汉顺帝永和二年:“ 扶风 田弱 荐同郡 法真 博通内、外学,隐居不仕,宜加衮职。” 胡三省 注:“ 东都 诸儒以‘七纬’为内学,‘六经’为外学。”
(3).佛教指佛经以外的典籍为外学。 唐 鲍溶 《送僧东游》诗:“风流 东晋 后,外学入僧家。独唱 郢中 雪,还游天际霞。” 宋 王禹偁 《左街僧录通惠大师文集序》:“释子谓佛书为内典,调儒书为外学。”《四库全书简明目录·集部四·〈柳塘外集〉四卷》:“ 宋 释 道璨 撰。以别有语録,故名外集。 释 氏以佛典为内学,以儒书为外学也。”参见“ 内学 ”。
《國語辭典》:内学(內學)  拼音:nèi xué
1.谶纬之学。《后汉书。卷八二。方术传。序》:「自是习为内学,尚奇文,贵异数,不乏于时矣!」
2.佛学。《陈书。卷三○。傅縡传》:「三论之兴,为日久矣。龙树创其源,除内学之偏见;提婆扬其旨,荡外道之邪执。」
《漢語大詞典》:两学(兩學)
(1).国学和太学的合称。 晋 潘岳 《闲居赋》:“两学齐列,双宇如一。右延国胄,左纳良逸。”北史·邢邵传:“二黌两学,盛自 虞 、 殷 。”
(2).指国学及太学的学子。宋史·吴时传:“ 时 敏於为文,未尝属稿,落笔已就,两学目之曰‘立地书厨’。” 宋 蔡绦 铁围山丛谈卷二:“ 政和 初,有 江汉 朝宗 者,亦有声,献《鲁公词》……时两学盛謳,播诸海内。”
《國語辭典》:外舍  拼音:wài shè
1.居宿在外。《管子。戒》:「桓公外舍,而不鼎馈。」
2.外戚。《北史。卷一四。后妃传下。齐武明皇后娄氏传》:「后高明严断,雅遵俭约,往来外舍,侍从不过十人。」
3.小学。《大戴礼记。保傅》:「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
4.宋代太学三舍之一。初入学为外舍,由外舍而升内舍,由内舍而升上舍。见《宋史。卷一五七。选举志三》。
5.妻妾。《宋史。卷三二○。张存传》:「兄弟,手足也;妻妾,外舍人耳。奈何先外人而后手足乎?」
《漢語大詞典》:少学(少學)
古代学校名。相对于太学而言。汉书·食货志上:“其有秀异者,移乡学于庠序;庠序之异者,移国学于少学。诸侯岁贡少学之异者於天子,学于大学,命曰造士。” 清 黄生 义府·少学大学:“乡学,庠序之总名也。国学,少学之异名也。对乡学而言,则曰国学;对太学而言,则曰少学。”
《漢語大詞典》:季考
(1). 宋 代太学中每一季度末举行的考试。 宋 陈亮 《变文法策》:“经术造士之意非不美,而新学《字説》何为者哉!学校课试之法非不善,而月书季考何为者哉!”宋史·选举志三:“视庠序如传舍,目师儒如路人;季考月书,尽成文具。”
(2).现代学校学期中、末举行的考试。 冰心 《离家的一年》:“季考近了,他又忙又乐,便写信回家报告放学的日期。”
《國語辭典》:俊士  拼音:jùn shì
才智出众的人。《后汉书。卷二八上。桓谭传》:「辅佐贤明,则俊士充朝,而理合世务。」
《漢語大詞典》:太博
太学博士或太常博士的省称。 宋 孔平仲 《孔氏谈苑·苏轼以吟诗下吏》:“ 軾 曰:‘ 軾 自来殛恼朝庭多,今日必是赐死。死固不辞,乞归与家人诀别。’ 僎 始肯言曰:‘不至如此。’ 无颇 ( 祖无颇 )乃前曰:‘太博必有被受文字。’” 僎 , 皇甫僎 ,时为太常博士。 清 李慈铭 《越缦堂读书记·养素堂文集》:“ 六朝 、 唐 人称太学博士为太博。”
《國語辭典》:太学生(太學生)  拼音:tài xué shēng
在太学中就学的学生,后世称为「监生」。《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五:「盼奴心上有一个人,乃是皇家宗人叫做赵不敏,是个太学生。」《聊斋志异。卷七。金和尚》:「儿聪慧能文,因令入邑庠;旋援例作太学生;未几,赴北闱,领乡荐。」
《國語辭典》:太学(太學)  拼音:tài xué
中国古代设立在京城,用以培养人才、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西周时已有太学之名,汉武帝立五经博士,为西汉设太学之始。之后历代名称不一,制度亦有变化。《汉书。卷五六。董仲舒传》:「故养士之大者,莫大(虐)〔虖〕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一:「更兼存心梗直,在京师太学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