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天柱折
 
天柱倾
 
折柱
 
折天柱
 
共工触不周
 
共工折
 
不周崩摧
 
触天柱
  
昆仓倾砥柱
 
头触不周折
 
懮天缺

相关人物
共工


《淮南子》卷三〈天文训〉~80~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淮南子》卷一〈原道训〉~22~
昔共工之力,触不周之山,使地东南倾。与高辛争为帝,遂潜于渊,宗族残灭,继嗣绝祀。
《水经注疏》卷一〈河水〉~65~
旧题汉·东方朔《神异经》曰:「昆崙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
典故
登天柱


《岁时广记》二卷之三十二〈中秋·登天柱〉~024~
《三水小牍》:九华山道士赵知微,乃皇甫玄真之师。自少有凌云之志,入兹山结庐于凤凰岭前。讽诵道书,鍊志幽寂,蕙兰为服,松柏为粮,越数十年,遂臻元妙。元真伸弟子之礼服勤执敬,又十五年,至咸通,辛卯,岁知微以山中鍊丹须得西土药,乃与元真来京师,寓于玉芝观之上,清院有皇甫枚者,日与相从,因询赵君事业,元真曰:「自居师道门人。不见其惰容,常云分柸结雾之术,化竹钓鲻之方,吾久得固耻为耳。」去岁中秋,自朔霖霪,至于望夕。元真谓同门生曰:「堪惜良宵,而值苦雨语!」顷赵,君忽命侍童备果酒召诸生谓曰:「能升天柱峰玩月否?」诸生虽唯应,而窃议以为浓云驶雨如斯,果行将,有垫巾角、折屐齿之事。少顷,赵君曳杖而出,诸生景从。既开扉,而长天廓清,皓月如昼。扪萝援筱,及峰之巅。举酒咏诗鼓瑟清啸,以至寒蟾隐于远。岑方归舍就榻,而凄风飞雨,宛然众乃服其,致陈简斋:中秋不见月,诗云:人间今乏赵知微。无复清游继天柱。
典故
天倾西北
 
共工触断天柱

相关人物
共工氏


《列子集释》卷五〈汤问篇〉~50~
然则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娲氏练五色石以补其阙;断鳌之足以立四极。其后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辰星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
典故 
西极柱倾


《淮南子》卷三《天文训》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天道曰圆,地道曰方。方者主幽,圆者主明。明者,吐气者也,是故火曰外景;幽者,含气者也,是故水曰内景。
旧题汉·东方朔《神异经·中荒经》
昆崙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围三千里,圆周如削。下有回屋,仙人九府治。

例句

疑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 杜甫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西极柱亦倾,如何正穹昊。 杜甫 送长孙九侍御赴武威判官

初闻伐松柏,犹卧天一柱。 杜甫 送高司直寻封阆州

斩鲸安溟波,截鳌作天柱。 独孤及 季冬自嵩山赴洛道中作

巍巍登坛臣,独正天柱倾。 卢纶 纶与吉侍郎中孚司空郎中曙苗员外发兼寄夏侯侍御审侯仓曹钊

天柱几条支白日,天门几扇锁明时。 高蟾

《國語辭典》:天柱  拼音:tiān zhù
古代传说中,天空是由不周山、昆崙山等八座高山支撑著,称为「天柱」。《淮南子。天文》:「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宋。文天祥正气歌〉:「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
《國語辭典》:擎天柱  拼音:qíng tiān zhù
托住天的柱子。比喻能担当天下重任的栋梁之才。元。秦𥳑夫《赵礼让肥》第四折:「谁想道这搭儿重相遇,多谢你个架海梁、擎天柱,生死难忘,今古谁如?」元。无名氏《连环计》第四折:「你本是扶持社稷擎天柱、平定乾坤架海梁。」也称为「擎天之柱」、「擎天玉柱」。
《分类字锦》:天柱玩月(天柱玩月)
三水小牍赵知微有道术中秋积阴不解众惜良辰知微召诸生问曰能升天柱峰玩月否少顷曳杖而出既辟荆扉天色开霁扪萝援筱登峰之巅月色如昼赵君处元豹之茵诸生藉芳草列侍举酒达曙方归及下山则风雨阴晦如故
分类:中秋
《分类字锦》:补天柱地(补天柱地)
陆倕新刻漏铭序乐迁夏谚礼变商俗业类补天功均柱地
分类:功德
《國語辭典》:撑天柱地(撐天柱地)  拼音:chēng tiān zhù dì
头顶青天,脚踏土地。形容支持、支撑。《朱子全书。卷九。大学三。论或问》:「圣人只是常欲扶持这个道理,教他撑天柱地。」亦用以形容极大、很大。《封神演义》第一三回:「尝闻龙会变化,要大便撑天柱地,要小便芥子藏身。」
《國語辭典》:铜柱(銅柱)  拼音:tóng zhù
铜制的柱子。古代立铜柱以标示国界。唐。张谓 杜侍御送贡物戏赠诗:「铜柱朱崖道路难,伏波横海旧登坛。」
《漢語大詞典》:鳌极(鼇極)
亦作“鰲极”。神话传说中指 女娲 断鰲足所立的四极天柱。 元 欧阳玄《赐经筵官酒次苏伯修韵》:“鼇极天初补,娥池月已修。” 明 黄佐 《秋日登镇海楼有作》诗:“鰲极莽安在,鲸波浩难平。”参见“ 鼇足 ”。
《漢語大詞典》:鳌足(鼇足)
(1).传说中 女娲 用作天柱的大龟四足。《淮南子·览冥训》:“於是 女媧 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鼇足以立四极。” 高诱 注:“鼇,大龟。天废顿以鼇足柱之。” 晋 成公绥 《天地赋》:“断鼇足而续毁,鍊玉石而补缺。” 唐 黄滔 《融结为河岳赋》:“岂非断乎鼇足之时,剖彼鸡黄之日,二仪各立以交泰,一气旁流而洋溢。”
(2).器物上做成龟足形状的底脚。新唐书·天文志一:“﹝浑仪﹞表里三重,下据準基,状如十字,末树鼇足,以张四表。”
《漢語大詞典》:霍山
(1).在 山西省 霍县 东南。周礼·夏官·职方氏:“ 河 内曰 冀州 ,其山镇曰 霍山 。” 郑玄 注:“ 霍山 在 彘阳 。”按 彘阳 后汉 时改 永安县 ,即今 山西省 霍县 。
(2). 安徽 天柱山 的别名。在 安徽省 潜山县 。 汉武帝 以 衡山 辽旷,移岳祠于 天柱山 ,以后俗人呼之为南岳,故又名 天柱山 为 霍山 。汉书·武帝纪“登 灊 天柱山 ” 唐 颜师古 注:“ 应劭 曰:‘灊音若潜,南岳 霍山 在 灊 , 灊 ,县名,属 庐江 。’ 文颖 曰:‘ 天柱山 在 灊县 南,有祠。’”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禹江山水泽地所在:“ 霍山 为南岳,在 庐江 灊县 西南, 天柱山 也。”
(3).在今 广东省 龙川县 东北。传说 秦 时有 霍龙 避乱隐居于此,遇真人给他金液还生丹,功成仙去。后人因以霍名山。 宋 苏轼 《江涨用过韵》:“已连涨海白,尚带 霍山 緑。” 王文诰 辑注引 查慎行 曰:“《广东旧志》:‘ 霍山 在 龙川县 北一百里。’”
《漢語大詞典》:十八滩(十八灘)
指 赣江 十八处险滩。即 赣县 的 白涧 、 天柱 、 小湖 、 鳖滩 、 大湖 、 铜盆 、 落濑 、 青洲 、 梁口 九滩; 万安县 的 昆仑 、 晓滩 、 武朔 、 昂邦 、 小蓼 、 大蓼 、 绵滩 、 漂神 、 惶恐 九滩。亦指第十八滩,即 惶恐滩 。 宋 苏轼 《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诗:“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参阅《嘉庆一统志·吉安府》、又《赣州府》
《漢語大詞典》:洞霄宫
道观名。在今 浙江省 馀杭县 南 大涤 天柱 两山之间。 汉 元封 (前110-前105年)时为祈福之处。 唐 建 天柱观 , 宋 大中祥符 五年(1012年)改为今名。 元 末毁, 明 初重建。因林壑深秀,名胜古迹甚多,道教列为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之一,称“大涤洞天”。 宋 代宰相大臣乞退或免官,常以提举 临安府 洞霄宫 系衔。 元 邓牧 撰有洞霄图志六卷,记当地宫观、洞府、古迹、人物、碑记等颇详。 宋 苏轼 《相视新河次张秉道韵》:“一菴閒卧 洞霄宫 ,井有丹砂水长赤。” 明 无名氏 《赠书记·雪冤邀宠》:“今置尔提举 洞霄宫 ,用警官邪,以昭公论。”
《國語辭典》:共工  拼音:gōng gōng
1.神话传说中炎帝的后裔。相传与颛顼争天子失败,怒触不周山而导致天柱折,地维绝。见汉。王充《论衡。谈天》。又相传共工为水神。《左传。昭公十七年》:「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也称为「康回」。
2.职官名。尧时负责治水及掌百工事宜的官吏。《书经。尧典》:「共工方鸠僝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