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概 → 槩概”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漢語大詞典》:大约摸(大約摸)
犹大概。 胡可 《战线南移》第一幕:“你不说我也看出个大约摸儿。”
分類:大概
《漢語大詞典》:意者
(1).表示测度。大概,或许,恐怕。墨子·公孟:“今吾事先生久矣,而福不至,意者先生之言有不善乎?” 汉 刘向 说苑·君道:“桑穀者,野草也,而生於朝,意者国亡乎?” 明 李贽 《复邓石阳书》:“独念乞墦之辱,心实耻之,而必不得免者何居?意者或借闻见以为聪明,或藉耳目以为心腹歟!” 鲁迅 《集外集·斯巴达之魂》:“噫!二少年,今日生矣,意者其雀跃返国,聚父母亲友作再生之华筵耶!”
(2).表示选择。是……还是……。庄子·天运:“天其运乎?地其处乎?日月其争於所乎?孰主张是?孰维纲是?孰居无事推而行是?意者其有机缄而不得已邪?意者其运转而不能自止邪?”史记·孔子世家:“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汉书·文帝纪》:“意者朕之政有所失而行有过与?乃天道有不顺,地利或不得,人事多失和,鬼神废不享与?”
《國語辭典》:大体(大體)  拼音:dà tǐ
1.大略、概要。《淮南子。泛论》:「见者可以论未发也,而观小节可以知大体矣。」
2.大约、大致。《史记。卷一二九。货殖传》:「山东食海盐,山西食盐卤,领南、沙北固往往出盐,大体如此矣。」
3.心。《孟子。告子上》:「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
4.整个局面。《史记。卷七六。平原君虞卿传》:「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体。」
《国语辞典》:多是  拼音:duō shì
大概、大约是。宋。晏几道〈采桑子。谁将一点凄凉意〉词:「画箔閒垂。多是今宵得睡迟。夜痕记尽窗间月,曾误心期。」《水浒传》第四二回:「赵能道:『多是只在神厨里。却才兄弟看不仔细,我自照一照看。』」
《國語辭典》:仿佛  拼音:fǎng fú
似乎、好像、近似。《文选。司马相如。长门赋》:「时仿佛以物类兮,象积石之将将。」《文选。潘岳。寡妇赋》:「耳倾想于畴昔兮,仿佛乎平素。」也作「彷佛」、「髣髴」。
《漢語大詞典》:多应(多應)
大概,多半是。 唐 李宣古 《听蜀道士琴歌》:“人间岂合值仙踪,此别多应不再逢。” 宋 曾慥 类说卷四九:“定知我死在汝后,多应汝死在我前。” 元 刘庭信 《粉蝶儿·美色》曲:“説甚么芳卿性纯,秋娘丰韵。多应他懒住蟾宫,潜下仙阶,謫降凡尘。”《水浒传》第四二回:“多应这廝走入村中树林里去了。” 清 李渔 《怜香伴·闻试》:“探侦人已归,探侦人已归。看他两颊笑容堆,多应有机会。”
《國語辭典》:大方  拼音:dà fāng
1.有名的大家。如:「他如此的谬解文意,真是贻笑大方。」《花月痕》第一○回:「款书『荷生题赠采秋女史』八字,写毕,说道:『贻笑大方!』」
2.大地。《淮南子。俶真》:「是故能戴大员者履大方,镜太清者视大明。」
《國語辭典》:大方  拼音:dà fang
1.为人不吝啬。《儒林外史》第三一回:「便是门下从不曾见过像杜少爷这大方举动的人。」
2.态度自然不拘束。《红楼梦》第六七回:「怨不得别人都说那宝丫头好,会做人,很大方。」《文明小史》第四○回:「只他们走出来,身子都是挺直,没有羞羞缩缩的样子,我就觉著他比守旧的女子大方得多。」
3.不俗气。《红楼梦》第三七回:「赋景咏物两关住,又新鲜,又大方。」
《國語辭典》:约略(約略)  拼音:yuē lüè
大概。唐。元稹春六十韵〉:「约略环区宇,殷勤绮镐酆。」《文明小史》第三九回:「那兵官把话说完,钮翻译约略述了一遍。」
《國語辭典》:要是  拼音:yào shì
若是、如果是。如:「要是他来了,怎么办?」《文明小史》第二七回:「要是一时大意,被人家带上一笔,那却不是顽的。」
《漢語大詞典》:意亦
(1).表示测度。大概,也许。 汉 张衡 《西京赋》:“及帝图时,意亦有虑乎神祇,宜其可定以为天邑。”
(2).表示选择。还是。荀子·修身:“不识步道者,将以穷无穷,逐无极与?意亦有所止之与?”战国策·秦策二:“诚病乎?意亦思乎?”
《漢語大詞典》:应缘(應緣)
犹言大概是。 宋 徐铉 《柳枝词》:“应缘鶯舌多情赖,长向 双成 説翠条。”
犹攀附。宋史·徽宗纪一:“党人子弟毋得擅到闕下,其应缘趋附党人罢任在外指射差遣及得罪停替臣僚,亦如之。”
分類:攀附大概
《國語辭典》:大意  拼音:dà yì
1.大概、大要。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杂艺》:「粗知大意,又不委曲。」元。郑光祖《㑳梅香。楔子》:「此章大意说,人虽终身为善,不可少有点染。」
2.不注意、忽略。《文明小史》第三回:「也叫他们格外当心,不可大意。」
3.大志。《后汉书。卷一九。耿弇列传》:「光武笑曰:『小儿曹乃有大意哉!』」
《國語辭典》:每每  拼音:měi měi
1.昏昏的样子。《庄子。胠箧》:「故天下每每大乱,罪在于好知。」
2.往往、常常。晋。陶渊明〈杂诗〉一二首之五:「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二刻拍案惊奇》卷五:「所以这两项人每每私自相通,时常要些孝顺。」
《國語辭典》:梗概  拼音:gěng gài
大略情形。《后汉书。卷八○。文苑传上。杜笃》传:「臣所欲言,陛下已知。故略其梗概,不敢具陈。」《老残游记二编》第一回:「我曾经与黄龙盘桓多日,故能得其梗概。」
《國語辭典》:大势(大勢)  拼音:dà shì
1.大局的形势。如:「现今社会朝向多元化发展,此乃大势所趋,无可避免」。《三国志。卷一四。魏书。刘放传》:「乘胜席卷,将清河朔,威刑既合,大势以见。」
2.大略情形。《儒林外史》第四三回:「大势看来,自是如此,但是上头问下来,这一句话却难以登答。」
3.地位高而有权势。《晋书。卷三八。宣五王传。平原王干传》:「大势难居,不可不慎。」
4.大规模、大数量。元。王伯成《贬夜郎》第二折:「忽地兴兵起士卒,大势长驱入帝都。」《封神演义》第二八回:「次早旭日东升,大炮三声,开城门,大势人马杀奔周营。」
《漢語大詞典》:大势至(大勢至)
佛教菩萨名。梵语Mahāsthāma-prāpta的意译,又译“得大势”。阿弥陀佛右胁侍,与阿弥陀佛及左胁侍观音合称“西方三圣”。《观无量寿经》:“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涂,得无上力,是故号此菩萨名大势至。”亦省称“ 大势 ”。 隋炀帝 《皇太子敬灵龛文》:“顷来留瑞,久现弥陀。踵武观音,连衡大势。”参阅翻译名义集·菩萨别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