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大圆(大圓)  拼音:dà yuán
1.天。《管子。心术下》:「人能正静者,筋韧而骨强,能戴大圆者体乎大方。」也作「大员」。
2.以平面截球体,若平面经过球心,则其截口称为「大圆」。
《漢語大詞典》:大圆智(大圓智)
见“ 大圆镜智 ”。
《漢語大詞典》:大圆镜智(大圓鏡智)
佛的“四智”之一。谓洞照一切的清净真智。 唐 慧能 《坛经·机缘品》:“大圆镜智性清浄,平等性智性无病。” 明 李贽 《与马历山书》:“盖人人各具有是大圆镜智,所谓我之明德是也。” 清 谭嗣同 《仁学》二六:“七十从心所欲不踰矩,藏识转为大圆镜智矣。”亦省作“ 大圆智 ”。 唐 刘禹锡 《〈毗卢遮那佛华藏世界图赞〉序》:“《佛説华严经》直入妙觉,不由诸乘,非大圆智不能信解。”参阅成唯识论卷十。
分類:清净真智
《国语辞典》:大圆满法(大圆满法)  拼音:dà yuán mǎn fǎ
西藏佛教宁玛派的主要修行方法。「大圆满」为藏语rdzogs chen的意译。大圆满法分为:心、界与要门三部。心部:认为一切现象都只是自心的显现。专重在彻见自心本性,显发自然妙智。界部:由自然妙智悟入凡心所显现的,都是法性光明境界。要门部:运用无分别智将一切现象汇归于不空不执的法性,现證法性境界,能迅速成佛。宁玛派教法中最高深的法门。
《国语辞典》:大圆圈线(大圆圈线)  拼音:dà yuán quān xiàn
任何通过地球中心的平面与球面相交的圆圈,称为「大圆圈线」。
《漢語大詞典》:大圆镜智(大圓鏡智)
佛的“四智”之一。谓洞照一切的清净真智。 唐 慧能 《坛经·机缘品》:“大圆镜智性清浄,平等性智性无病。” 明 李贽 《与马历山书》:“盖人人各具有是大圆镜智,所谓我之明德是也。” 清 谭嗣同 《仁学》二六:“七十从心所欲不踰矩,藏识转为大圆镜智矣。”亦省作“ 大圆智 ”。 唐 刘禹锡 《〈毗卢遮那佛华藏世界图赞〉序》:“《佛説华严经》直入妙觉,不由诸乘,非大圆智不能信解。”参阅成唯识论卷十。
分類:清净真智
《國語辭典》:周天  拼音:zhōu tiān
即圆周。中国古代以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度为周天,即绕天球一周。
《漢語大詞典》:普门(普門)
佛教语。谓普摄一切众生的广大圆融的法门。见《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隋 吉藏 法华义疏卷十二:“所言普门者,普以周普为义,门是开通无滞之名。” 唐 封演 《魏州开元寺新建三门楼碑》:“寺主僧 法敬 ……及诸徒众等,并精通妙法,坚持密行,名称普门,威仪无缺。” 唐 李华 《荆州大云寺故兰若和尚碑》:“法华三昧,惠照无边,菩萨普门,我愿亦然。”
《國語辭典》:白道  拼音:bái dào
1.大路。唐。李商隐 无题诗:「白道萦回入暮霞,斑骓嘶断七香车。」
2.从地球看月球运行的轨迹。
3.指有势力的官员、民代、警察等。有正当职业,表面上看不出从事非法勾当者。与「黑道」相对。如:「他在社会上颇吃得开,白道、黑道都有朋友。」
《国语辞典》:弧角  拼音:hú jiǎo
球面上两大圆相交所形成的角。也称为「球面角」。
《漢語大詞典》:圆桌面(圓桌面)
圆形桌面,较大,可以安放在方桌上,当大圆桌用。
《漢語大詞典》:天赤道
延伸地球赤道面与天球相交的大圆。
《国语辞典》:大肚鱼(大肚鱼)  拼音:dà dù yú
动物名。硬骨鱼纲花鳉鱼科。卵胎生,头部及体侧均被大圆鳞。眼大,位置较鳉鱼略低。口小,开于吻端,上下颌、腭骨有细齿成齿带,但锄骨无齿。背鳍小,偏后,其起点在臀鳍后端略前之上方。臀鳍短,始位于体中部;雄者第三、四、五鳍条特别变形为交尾器。
《漢語大詞典》:二至圈
天球上通过天极和二至点的大圆
见“分至圈”
大圆觉
【佛学大辞典】
(术语)广大圆满之觉,言佛智也。圆觉经曰:「一切众生欲汎如来大圆觉海,先当发愿勤修二障。」又「障尽愿满便登解脱清净法殿,證大圆觉妙庄严域。」
【佛学常见辞汇】
广大圆满的觉悟,亦即佛的大智。
大圆镜智
【佛学大辞典】
(术语)显教四智之一。诸大乘教说如来之四智。凡夫之第八识至于如来,为大圆镜智。大圆镜者。喻也,其智体清净,离有漏杂染之法,自众生善恶之业报,显现万德之境界,如大圆镜。故名大圆镜智。心地观经二曰:「转异熟识得此智慧,如大圆镜,现诸色像。如是如来镜智之中,能现众生诸善恶业。以是因缘名为大圆镜智。(中略)常能执持无漏根身,一切功德为所依止。」唯识论十曰:「一切境相,性相清净,离诸杂染,纯净圆德现种依持,能现能生身土智影,无间无断穷未来际,如大圆镜现众色像。」【又】密教五智之一。密教于显教之四智,加法界体性智而为五智。配于五大五佛五方等。大圆镜智。东方也,地大也,阿閦如来也,菩提心也。菩提心论曰:「东方阿閦佛由成大圆镜智亦名金刚智也。」
【佛学常见辞汇】
佛四智之一。(参见:四智)
【三藏法数】
谓如来真智,本性清净,离诸尘染,洞彻内外,无幽不烛。如大圆镜,洞照万物,无不明了,是名大圆镜智。
【三藏法数】
大圆镜智者,洞照万法,无所不知,即诸佛所得本有圆明觉照之智。应物无迹,体不动摇,以其无灭无生,不迁不变,是为常住果。
四智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佛果之四智,罗汉之四智,通于三乘之四智,菩萨观唯识无境之四智。(参见:智)
【佛学大辞典】
(名数)或开佛智为四种:一大圆镜智,二平等性智,三妙观察智,四成所作智。是转凡夫之第八识第七识第六识及馀之五识,如其次第与成就之佛心相应之智慧也。
【佛学大辞典】
(名数)法相宗所立如来之四智。凡夫有八识,至如来转为四智。一大圆镜智,转第八识者。如有漏之第八识变依正二报而持有情之身。此智变如来之身土而持一切之功德,犹如大圆镜中现一切之色像,故名大圆镜智。缘境无边,照法界之事理,故又名一切种智。即如来万德之总本也。二平等性智,是转第七识者。反于第七识之我见而达无我平等之理,于一切众生起无缘大悲之智也。三妙观察智,转第六识者。妙观察诸法之相,而施说法断疑之用之智也。四成所作智,转眼等五识者。为利一切凡夫二乘类成种种变化事之智也。如来之现化身化土及诸神通所作,皆智之作用也。见唯识论十、百法问答钞八。【又】密教以此四智如其次第配于阿閦,宝生,弥陀,不空成就(释迦)之四如来。皆报身也。【又】有罗汉之四智,悟四谛之智也。證罗汉果自云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我生已尽者,苦谛之智也,梵行已立者,灭谛之智也,所作已办者,道谛之智也,不受后有者,集谛之智也。四教仪注著中曰:「此位断上八地七十二品思俱尽,四智已圆。」【又】智度论二十七说四智:一、道慧,知一道之智也。二、道种慧,道有无量之差别,二道三道乃至无量道也。一一通达其道名为道种慧。三、一切智,知一切法寂灭一相之空智也。四、一切种智,知一切法一相寂灭并识一切法种种行类差别,有空双照之实智也。天台以此四智如其次第配于法华之开示悟入。【又】一、道慧,二、道种慧,三、一切智,四、一切种智。释论二十七解之有多种,或谓因中但有理体,名为道慧,道种慧。果上事理皆满,名为一切智,一切种智。或言因中之权实,故谓为道慧,道种慧。入空为实慧,入假为权慧。或言果上之权实,故谓为一切智,一切种智。直缘中道,名一切智,双照二谛,名一切种智。或言因中之总别,果上之总别也。或言道慧,道种慧是单明权实,一切智,一切种智是复明权实。如是种种释四智,四智但是三谛之照也。
【佛学常见辞汇】
1。法相宗所立四种如来的智慧,即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成所作智是转有漏的前五识所成,为佛成功所作一切普利众生的智慧;妙观察智是转有漏的第六识所成,为佛观察诸法及一切众生根器而应病予药与转凡成圣的智慧;平等性智是转有漏的第七识所成,为佛通达无我平等的道理,而对一切众生起无缘大悲的智慧;大圆镜智是转有漏的第八识所成,为佛观照一切事相理性无不明白的智慧,此智慧清净圆明,洞彻内外,如大圆镜,洞照万物。2。指罗汉的四智,即悟四谛之智,證罗汉的人,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我生已尽是苦谛之智,梵行已立是灭谛之智,所作已办是道谛之智,不受后有是集谛之智。
【佛学次第统编】
凡夫有八识,至如来转为四智:
一、大圆镜智 转第八识者。如有漏之第八识,变依正二报,而持有情之身。此智变如来之身土,而持一切之功德。犹如大圆镜中,现一切之色像,故名大圆镜智。缘镜无边,照法界之事理,故又名一切种智,即如来万德。如唯识论言:「大圆镜智相应心品。」谓此心品离诸分别,所缘行相,微细难知,不妄不愚,一切境相性相清净,离诸杂染,纯净圆德,现种依持,能现能生,身土智影,无间无断,穷未来际,如大圆镜,现众色像。
二、平等性智 是转第七识者。反于第七识之我见,而达无我平等之理。于一切众生,起无缘大悲之智也。如唯识论言:「平等性智相应心品。」谓此心品,现一切法自他有情,悉皆平等,大慈悲等,恒共相随诸有情所乐,示现受用身土影像差别。
三、妙观察智 转第六识者。妙观察诸法之相,而施说法断疑之智也。如唯识论言:「妙观察智相应心品。」谓此心品,善观诸法,自相共相,无碍而转,摄观无量总持之门,及所发生功德珍宝,于大众会,能现无边作用差别,皆得自在,雨大法雨,断一切疑,令诸有情,皆获利乐。
四、成所作智 转眼等五识者。为利一切凡夫二乘类,成种种变化事之智也。如来之现化身化土及诸神通所作,皆智之作用也。如唯识论言:「成所作智相应心品。」谓此心品,为欲利乐诸有情故,普于十方示现种种变化三业,成本愿力,所应作事。
【三藏法数】
(出成唯识论)
〔一、大圆镜智〕,谓如来真智,本性清净,离诸尘染,洞彻内外,无幽不烛。如大圆镜,洞照万物,无不明了,是名大圆镜智。
〔二、平等性智〕,谓如来观一切法,与诸众生皆悉平等,以大慈悲心,随其根机,示现开导,令其證入,是名平等性智。
〔三、妙观察智〕,谓如来善能观察诸法,圆融次第;复知众生根性乐欲,以无碍辩才,说诸妙法,令其开悟,获大安乐,是名妙观察智。
〔四、成所作智〕,谓如来为欲利乐诸众生故,普于十方世界,示现种种神通变化,引诸众生,令入圣道,成本愿力所应作事,是名成所作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