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三时(三時)  拼音:sān shí
1.春、夏、秋三季农作之时。《左传。桓公六年》:「絜粢丰盛,谓其三时不害而民和年丰也。」《新唐书。卷一七八。刘蕡传》:「愿陛下废百事之用,以广三时之务,则播植不愆矣。」
2.印度一年分成寒、热、雨三个季节。《大唐西域记》卷二:「如来圣教,岁为三时。正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热时也;五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雨时也;九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寒时也。」
《國語辭典》:至日  拼音:zhì rì
冬至日或夏至日。《易经。复卦。象曰》:「先王以至日闭关。」唐。杜甫 冬至诗:「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
《國語辭典》:中节(中節)  拼音:zhòng jié
1.通常古人用于指音乐合于适当的法度、规范及道德要求,比喻为适中节度。《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2.中的、确著。《金瓶梅》第二回:「老娘也不消三智五猜,只一智,便猜个中节。」
《漢語大詞典》:祥风(祥風)
(1).即景风。夏至后和暖的风。古代所指八风之一。《文选·班固〈东都赋〉》:“习习祥风,祁祁甘雨。” 李善 注引 宋均 曰:“即景风也。其来长养万物。” 南朝 梁 江淹 《曲赦丹阳等四郡诏》:“而玉烛未调,祥风尚鬱。” 唐 韩愈 《岐山下》诗之二:“和声随祥风,窅窕相飘扬。” 高旭 《爱祖国歌》:“我愿为祥风兮,恣披拂扫荡而莫我遮。”
(2).预兆吉祥的风。尚书大传卷五:“王者德及皇天则祥风起。” 汉 班固 《白虎通·致仕》:“德至八方则祥风至,佳气时喜,鐘律调,音度施,四夷化, 越裳 贡。”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中:“ 上僊公主 灵座有祥风瑞虹之应。” 明 刘基 《步虚词》之一:“太微啟灵宇,紫殿含祥风。”《三国演义》第八十回:“近有祥风庆云之瑞。”
《國語辭典》:空桑  拼音:kōng sāng
1.地名。在今河南省陈留县南。相传为伊尹出生的地方。
2.传说中的山名。一说在鲁,一说在楚,出琴瑟之材。
3.自空心桑树里生长出来。古代传说有一采桑女子,在空心桑树里拾得一个婴儿,长大后即是商代政治家伊尹。元。无名氏《陈州粜米》第一折:「此生不是空桑出,不报冤雠不姓张。」《西游记》第一二回:「萧瑀不生于空桑,乃遵无父之教,正所谓非孝者无亲。」
《國語辭典》:郊社  拼音:jiāo shè
郊,冬至到南郊外祭天。社,夏至到北郊外祭地。郊社指古代帝王在郊外祭祀天地的典礼。《书经。泰誓下》:「郊社不修,宗庙不享,作奇技淫巧,以悦妇人。」也称为「郊祀」。
《國語辭典》:郊祀  拼音:jiāo sì
古代帝王在郊外祭祀天地的典礼。《左传。襄公七年》:「夫郊祀后稷,以祈农事也。」《文选。扬雄。甘泉赋》:「上方郊祀甘泉泰畤、汾阴后土,以求继嗣。」也称为「郊社」。
《漢語大詞典》:方泽(方澤)
即方丘。古代夏至祭地祇的方坛。因为坛设于泽中,故称。广雅·释天:“圆丘大坛,祭天也;方泽大折,祭地也。” 王念孙 疏证引周礼·春官·大司乐:“夏日至,於泽中之方邱奏之,若乐八变,则地示皆出,可得而礼矣。” 唐 杨炯 《少室山少姨庙碑》:“圆丘方泽,所以享天神地祇。” 宋 苏轼 《郊祀奏议》:“当郊之岁,以夏至祀地祇於方泽。”《六部成语·礼部》:“方泽:地坛之祭,掘地为方池,贮水以祭,谓之方泽。”
大泽。方,通“ 旁 ”。文选·张衡〈归田赋〉:“尔乃龙吟方泽,虎啸山邱。” 张铣 注:“方泽,大泽也。”
《國語辭典》:八节(八節)  拼音:bā jié
中国古代将廿四节气,各依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为起点分为八个群组。《周髀算经》卷下:「冬至晷长一丈三尺五寸,小寒丈二尺五寸,小分五,大寒丈一尺五寸一分,小分四。……凡为八节二十四气。」
《漢語大詞典》:三庚
(1).夏至后第三庚。为初伏之始。 唐 曹松 《夏日东斋》诗:“三庚到秋伏,偶来松槛立。”
(2).三伏。 宋 黄昃 《酹江月·夜凉》词:“西风解事,为人间洗尽,三庚烦暑。”
《國語辭典》:初伏  拼音:chū fú
夏季最热的前十天。参见「三伏」条。《文选。潘岳。在怀县作诗》:「初伏启新节,隆暑方赫羲。」
《國語辭典》:三伏  拼音:sān fú
1.初伏、中伏、末伏的合称。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每十日为一伏,分别为初伏、中伏、末伏,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金瓶梅》第八回:「那时正值三伏天道,十分炎热。」《红楼梦》第六七回:「今年三伏里雨水少,这果子树上都有虫。」
2.三重伏兵。《旧唐书。卷一二一。仆固怀恩传》:「玚令高彦崇、浑日进、李光逸等设三伏以待之,贼半渡,伏发,合击而走之。」
《國語辭典》:中伏  拼音:zhōng fú
三伏的第二伏。指夏至后第四庚日。也称为「二伏」。
《國語辭典》:中伏  拼音:zhòng fú
中了敌人的埋伏。如:「都怪我太不小心,不然我们也不会中伏!」
《國語辭典》:三伏  拼音:sān fú
1.初伏、中伏、末伏的合称。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每十日为一伏,分别为初伏、中伏、末伏,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金瓶梅》第八回:「那时正值三伏天道,十分炎热。」《红楼梦》第六七回:「今年三伏里雨水少,这果子树上都有虫。」
2.三重伏兵。《旧唐书。卷一二一。仆固怀恩传》:「玚令高彦崇、浑日进、李光逸等设三伏以待之,贼半渡,伏发,合击而走之。」
《漢語大詞典》:庚伏
即三伏。因三伏中的初伏、中伏分别自夏至后的第三、第四个庚日开始,而末伏自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开始。故三伏亦称“ 庚伏 ”。 宋 苏辙 《谢入伏早出状》之二:“候极南讹,日临庚伏。” 宋 朱熹 《次韵秀野署中》:“病随庚伏尽,尊向晚凉开。”宋史·职官志四:“祕书监岁於仲夏曝书,则给酒食费……遇庚伏则前期遣中使諭旨,听以早归。”参阅初学记卷四。
《國語辭典》:至节(至節)  拼音:zhì jié
冬至节。《二程语录。卷一二。遗书伊川先生语。杨遵道录》:「见晓示至节,令命妇进表,贺太皇及太后太妃。」
《國語辭典》:分至  拼音:fēn zhì
指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左传。僖公五年》:「公既视朔,遂登观台以望而书,礼也。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为备故也。」《汉书。卷二一。律历志上》:「时所以记启闭也,月所以纪分至也。启闭者,节也。分至者,中也。」唐。杨烱〈浑天赋〉:「分至启闭,圣人于是乎范围。」
《漢語大詞典》:日南至
指冬至日。夏至以后,日躔自北而南;冬至以后,又自南而北。故冬至日又称“日南至”。左传·僖公五年:“春,王正月,辛亥朔,日南至。” 杜预 注:“ 周 正月,今十一月,冬至之日,日南极。” 唐 韩愈 《息国夫人墓志铭》:“年若干, 元和 七年甲子日南至,以疾卒。”旧唐书·太宗纪下:“十一月甲子朔,日南至,有事於圆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