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北郊
(1).城北郊区。《周礼·天官·内宰》:“中春,詔后帅外内命妇始蚕于北郊,以为祭服。”《旧五代史·梁书·太祖纪一》:“贼将 张晊 屯於北郊, 秦贤 屯於 版桥 ,各有众数万。” 秦牧 《古战场春晓》:“在一九六一年春天降临之前,我来到 广州 北郊的 三元里 高地上盘桓。”
(2).古代帝王郊祀的处所之一。 周 制在北门外六里处, 汉 制在北门外四里。夏至日于此以祭地,冬至日于此以迎冬。《吕氏春秋·孟冬》:“立冬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於北郊。” 高诱 注:“六里之郊。”《汉书·郊祀志下》:“帝王之事莫大乎承天之序,承天之序莫重於郊祀……祭天於南郊,就阳之义也;瘞地於北郊,即阴之象也。”《后汉书·祭祀志中》:“北郊在 雒阳 城北四里,为方坛,四陛。” 北魏 刘芳 《郊坛疏》:“《孟冬令》云‘其数六’,又云‘迎冬於北郊’。 卢植 云:‘北郊,六里郊也。’ 贾逵 云:‘北郊,水帝 顓頊 ,六里。’……此又北郊六里之审据也。”
(2).古代帝王郊祀的处所之一。 周 制在北门外六里处, 汉 制在北门外四里。夏至日于此以祭地,冬至日于此以迎冬。《吕氏春秋·孟冬》:“立冬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於北郊。” 高诱 注:“六里之郊。”《汉书·郊祀志下》:“帝王之事莫大乎承天之序,承天之序莫重於郊祀……祭天於南郊,就阳之义也;瘞地於北郊,即阴之象也。”《后汉书·祭祀志中》:“北郊在 雒阳 城北四里,为方坛,四陛。” 北魏 刘芳 《郊坛疏》:“《孟冬令》云‘其数六’,又云‘迎冬於北郊’。 卢植 云:‘北郊,六里郊也。’ 贾逵 云:‘北郊,水帝 顓頊 ,六里。’……此又北郊六里之审据也。”
《漢語大詞典》:燕处(燕處)
(1).退朝而处;闲居。《礼记·经解》:“天子者,与天地参……其在朝廷,则道仁圣礼义之序;燕处,则听雅颂之音。” 宋 苏辙 《谢翰林学士宣召状》之一:“临朝访道,有元老之在前;燕处清心,援众正而自助。” 清 昭梿 《啸亭杂录·不改常度》:“ 仁皇 临御六十餘年,凡一切起居饮食,自有常度,未尝更改。虽酷暑燕处,从未免冠。”
(2).谓相处;居处。 宋 沈遘 《诫励贡士敦尚行实诏》:“比岁以来,士之进於有司者益不及于前时……羣居燕处,则不闻仁义之谈;杂进并趍,则不闻礼让之节。”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冷生》:“忽有狐来,与之燕处。每闻其终夜语,即兄弟詰之,亦不肯洩。”
(2).谓相处;居处。 宋 沈遘 《诫励贡士敦尚行实诏》:“比岁以来,士之进於有司者益不及于前时……羣居燕处,则不闻仁义之谈;杂进并趍,则不闻礼让之节。”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冷生》:“忽有狐来,与之燕处。每闻其终夜语,即兄弟詰之,亦不肯洩。”
《漢語大詞典》:官下
做官的处所或地方。《史记·酷吏列传》:“己倍亲而仕,身固当奉职死节官下,终不顾妻子矣。” 宋 黄庭坚 《次韵子瞻以红带寄王宣义》:“林间醉着人伐木,犹梦官下闻追呼。” 宋 范成大 《初入湖湘怀南州诸官》诗:“憧憧走官下,既至輒咎悔。”
《漢語大詞典》:深密
(1).深沉缜密。谓内心掩藏很深。《三国志·魏志·荀攸传》:“ 攸 深密有智防,自从 太祖 征伐,常谋謨帷幄,时人及子弟,莫知其所言。”《北史·齐纪上·神武帝》:“ 神武 性深密高岸,终日儼然,人不能测,机权之际,变化若神。” 老舍 《牺牲》:“他的深密没能完全胜过他的简单,可是他必须要深密。”
(2).指关系深厚密切。《北史·恩幸传·齐诸宦者》:“仓头始自家人,情寄深密,及於后主,则是先朝旧人,以勤旧之劳,致此叨窃。”
(3).浓密。《宋书·薛安都传》:“所在皆棘榛深密,难为用师,故能久自保藏,屡为民患。” 朱自清 《温州的踪迹·绿》:“我又曾见过 杭州 虎跑寺 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迭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
(4).指地方、处所很隐蔽。《朱子语类》卷八七:“西北隅为屋漏,西南为奥……此是至深密之地。”《初刻拍案惊奇》卷一:“ 文若虚 搬在一个深密谨慎的卧房里头去处。”
(5).深奥隐秘。 许地山 《空山灵雨·爱流汐涨》:“孩子实在不能理会那‘一百日’底深密意思。”
(2).指关系深厚密切。《北史·恩幸传·齐诸宦者》:“仓头始自家人,情寄深密,及於后主,则是先朝旧人,以勤旧之劳,致此叨窃。”
(3).浓密。《宋书·薛安都传》:“所在皆棘榛深密,难为用师,故能久自保藏,屡为民患。” 朱自清 《温州的踪迹·绿》:“我又曾见过 杭州 虎跑寺 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迭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
(4).指地方、处所很隐蔽。《朱子语类》卷八七:“西北隅为屋漏,西南为奥……此是至深密之地。”《初刻拍案惊奇》卷一:“ 文若虚 搬在一个深密谨慎的卧房里头去处。”
(5).深奥隐秘。 许地山 《空山灵雨·爱流汐涨》:“孩子实在不能理会那‘一百日’底深密意思。”
《國語辭典》:居停 拼音:jū tíng
1.寄居、歇脚之处。清。洪升《长生殿》第三八出:「穷途流落,尚乏居停。」《儒林外史》第三三回:「少卿兄要寻居停,此时不能久谈,要相别了。」
2.寄寓之所的主人。《老残游记》第二回:「现在天气渐寒,贵居停的病也不会再发,明年如有委用之处,再来效劳。」也称为「居停主人」。
2.寄寓之所的主人。《老残游记》第二回:「现在天气渐寒,贵居停的病也不会再发,明年如有委用之处,再来效劳。」也称为「居停主人」。
《漢語大詞典》:支移
宋 赋税的输纳方式。送纳赋税有固定处所,而以有馀补不足,则移此输彼,移近输远,谓之支移。支移远近以户等高下而定。 宋哲宗 时, 陕西 分三等,乡村第一、二等户三百里、第三、四等户二百里,第五等户一百里。若非期限紧迫或战争急需,允许人户纳脚钱以免支移,成为变相加税。脚钱亦按等征收,且不断增重,甚至与正税相当。也有既不免支移,仍须添纳脚钱的。 宋 欧阳修 《原弊》:“今不先制乎国用,而一切临民而取之,故有支移之赋,有和糴之粟,有入中之粟,有和买之绢……用心益劳而益不足者,何也?制不先定而取之无量也。” 宋 王安石 《乞制置三司条制》:“又忧年计之不足,则多为支移、折变以取之,民纳租税数至或倍其本数。”《宋史·食货志上二》:“岁赋之物,其类有四:曰穀,曰帛,曰金、铁,曰物产是也……其输有常处。而以有餘补不足,则移此输彼,移近输远,谓之‘支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