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290,分86页显示  上一页  3  4  5  6  7  9  10  11  12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安静
淅沥
清响
清切
雍雍
金声
琴声
汹涌
惺惺
琐琐
幽幽
喧喧
空洞
呢喃
抑扬
《國語辭典》:安静(安靜)  拼音:ān jìng
1.平静无事。《老残游记》第七回:「果能使地方安静,虽无不次之迁,要亦不至于冻馁。」也作「安靖」。
2.安稳无声。《三国演义》第一○四回:「军中安静如常,切勿举哀。」《红楼梦》第五二回:「翻腾至掌灯,刚安静了些。只见宝玉回来,进门就嗐声跺脚。」
3.气度沉稳。《红楼梦》第五五回:「只不过是言语安静,性情和顺而已。」
《國語辭典》:淅沥(淅瀝)  拼音:xī lì
形容风雨、霜雪、落叶等声音。《文选。谢惠连。雪赋》:「霰淅沥而先集,雪纷糅而遂多。」《红楼梦》第四五回:「又听见窗外竹梢蕉叶之上雨声淅沥,清寒透幔,不觉又滴下泪来。」
《漢語大詞典》:清响(清響)
(1).清脆的响声。 汉 王粲 《七哀诗》之二:“流波激清响,猴猿临岸吟。” 唐 孟浩然 《夏日南亭怀辛大》诗:“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鲁迅 《彷徨·伤逝》:“在久待的焦躁中,一听到皮鞋的高底尖触着砖路的清响,是怎样地使我骤然生动起来呵!”
(2).声音清脆宏亮。 徐迟 《牡丹》:“她的声音明亮如山泉,但这方面,她也严格地控制着自己,因而连她的细若游丝的行腔也是清响激越的。”
《漢語大詞典》:清切
清凉而急剧。指秋时之气。《素问·五常政大论》:“其侯清切。” 王冰 注:“清,大凉也;切,急也,风声也。” 于天星 按:“秋时之气也。”
《國語辭典》:雍雍  拼音:yōng yōng
和谐的样子。《礼记。少仪》:「鸾和之美,肃肃雍雍。」唐。孔颖达。正义:「雍雍是和貌。」《文选。潘岳。笙赋》:「雍雍喈喈,若群雏之从母也。」也作「邕邕」、「雍雍」、「廱廱」。
《國語辭典》:金声(金聲)  拼音:jīn shēng
1.钲声。借指止兵。《汉书。卷五四。李广传》:「闻鼓声而纵,闻金声而止。」《文选。王粲。从军诗五首之二》:「将秉先登羽,岂敢听金声。」
2.人名。(西元1598~1645)明休宁人,字正希,工制艺,通佛法,崇祯间官御史,总督诸军。清师陷南都,声聚集义勇以抗,事败后被执而死,谥文毅。
《国语辞典》:琴声(琴声)  拼音:qín shēng
琴发出的声音。唐。李白〈示金陵子〉诗:「金陵城东谁家子,窃听琴声碧窗里。」《三国演义》第三五回:「童子便引玄德,行二里馀,到庄前下马,入至中门,忽闻琴声甚美,玄德教童子且休通报,侧耳听之,琴声忽住而不弹。」
《國語辭典》:汹涌(洶涌)  拼音:xiōng yǒng
1.水流腾涌的样子。《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沸乎暴怒,汹涌彭湃。」《楚辞。刘向。九叹。逢纷》:「波逢汹涌,濆滂沛兮。」也作「汹涌」。
2.形容气势盛大。如:「汹涌的民主潮流,一举冲垮了东欧共产国家的铁幕。」也作「汹涌」。
3.喧闹。如:「中国餐馆只要客人一多,就会显得人声汹涌,好不热闹!」也作「汹涌」。
《國語辭典》:汹涌(洶湧)  拼音:xiōng yǒng
1.水流腾涌的样子。唐。李白〈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惊涛汹涌向何处?孤舟一去迷归年。」也作「汹涌」。
2.形容气势盛大。唐。黄滔〈融结为何岳赋〉:「刚柔随之而汹涌,嗜欲继之而隆崇。」清。采蘅子《虫鸣漫录》:「努目向人,势甚汹涌。」也作「汹涌」。
3.喧闹。清。和邦额《夜谭随录。卷一。碧碧》:「有翁媪,率男妇六七辈,直入草堂,汹涌叫骂。」《二十载繁华梦》第九回:「及到了门前,已听得楼上人声汹涌,巴不得三步登到楼上。」也作「汹涌」。
4.动荡不安。元。罗贯中《风云会》第四折:「我想五代乱离,人心汹涌,今圣人一出,群妖顿息,不图从此得见太平也。」明。郎瑛《七修类稿。卷十四。国事类。石亨奸党》:「事虽传闻,信实显著,人心汹涌,中外危疑。」
《國語辭典》:惺惺  拼音:xīng xīng
1.聪明、伶俐。《董西厢》卷一:「秦楼谢馆鸳鸯幄,风流稍是有声价,教惺惺浪儿每都伏咱。」《西游记》第二七回:「今日昧著惺惺使糊涂,只教我回去。」
2.清醒。宋。陆游 不寐诗:「困睫日中常欲闭,夜阑枕上却惺惺。」
3.形容声音婉转动听。宋。陆游 初夏道中诗:「桑间葚熟麦齐腰,莺语惺惺野雉骄。」《董西厢》卷四:「何处调琴,惺惺地把醉魂呼醒?」
4.虚情假意,扭捏做态。如:「假惺惺」。宋。刘克庄临江仙。玉笛钿车当日事〉词:「等閒曲子压和凝。纵游非草草,已醉强惺惺。」
《國語辭典》:琐琐(瑣瑣)  拼音:suǒ suǒ
1.鄙陋、平庸。《诗经。小雅。节南山》:「琐琐姻亚,则无膴仕。」《北史。卷二一。崔宏传》:「但恐诸将琐琐,前后顾虑,不能乘胜深入,使不全举耳。」
2.形容声音细碎叨絮。唐。杜牧 送刘三复郎中赴阙诗:「玉珂声琐琐,锦帐梦悠悠。」《封神演义》第九三回:「既将军有猜疑之念,贫道又何必在此琐琐也?」
《國語辭典》:幽幽  拼音:yōu yōu
1.深远的样子。《诗经。小雅。斯干》:「秩秩斯干,幽幽南山。」《文选。王巾。头陁寺碑文》:「膴膴亭皋,幽幽林薄。」
2.声音或光线微弱的样子。唐。温庭筠〈罩鱼歌〉:「两桨鸣幽幽,莲子相高低。」
《漢語大詞典》:喧喧
(1).形容声音喧闹。 南朝 梁 何逊 《学古赠丘永嘉征还》诗:“结客 葱河 返,喧喧动四隣。” 宋 柳永 《戚氏》词:“正蝉吟败叶,蛩响衰草,相应喧喧。” 清 曹寅 《不寐》诗:“鞭箠杂缘扑,中夜声喧喧。”
(2).形容扰攘纷杂。晋书·张方传:“军人喧喧,无復留意。”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一:“是以选人冗冗,甚於羊羣;吏部喧喧,多於蚁聚。” 宋 曾巩 《明妃曲》之一:“喧喧杂虏方满眼,皎皎丹心欲语谁。” 清 孙枝蔚 《观新人车》诗:“行路何喧喧,云避新人车。”
(3).犹赫赫。 宋 王禹偁 《送进士郝太冲序》:“洎予受知春卿,荐以甲科,喧喧我名,雷奋人耳。”
《國語辭典》:空洞  拼音:kōng dòng
空无所有。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王丞相枕周伯仁膝,指其腹曰:『卿此中何所有?』答曰:『此中空洞无物。然容卿辈数百人。』」后多用来形容文章内容贫乏。如:「这篇文章内容空洞。」
《國語辭典》:呢喃  拼音:ní nán
1.小声多言。《玉篇。口部》:「呢,呢喃,小声多言也。」
2.燕子的叫声。清。王国维 蝶恋花。窗外绿阴添几许词:「坐看画梁双燕乳。燕语呢喃,似惜人迟暮。」
3.比喻声音婉转柔美。如:「上海话听起来软语呢喃,十分悦耳。」
《國語辭典》:抑扬(抑揚)  拼音:yì yáng
1.音调的高低。汉。蔡邕〈琴赋〉:「左手抑扬,右手徘徊。」宋。谢枋得《文章轨范》:「有抑扬,有顿挫。」
2.上下、浮沉。《汉书。卷三○。艺文志》:「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随时抑扬,违离道本。」
3.毁誉、褒贬。《晋书。卷三六。张华传》:「汉高八王以宠过夷灭,光武诸将由抑损克终。非上有仁暴之殊,下有愚智之异,盖抑扬与夺使之然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