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铮铮(錚錚)  拼音:zhēng zhēng
1.拟声词。形容玉石或金属碰击所发的声音。唐。白居易〈梦仙〉诗:「羽衣忽飘飘,玉鸾俄铮铮。」宋。欧阳修〈秋声赋〉:「鏦鏦铮铮,金铁皆鸣。」
2.形容人品卓越出众。参见「铮铮佼佼」条。清。侯方域《李姬传》:「妾少从假母识阳羡君,其人有高义。闻吴君尤铮铮。」
《國語辭典》:垂名  拼音:chuí míng
声名流传于后世。《文选。陆机。豪士赋序》:「游子殉高位于生前,志士思垂名于身后。」《文选。张协。杂诗一○首之七》:「巧迟不足称,拙速乃垂名。」
《國語辭典》:传人(傳人)  拼音:chuán rén
1.叫人,召唤人。《红楼梦》第七一回:「我们只管看屋子,不管传人。姑娘要传人,再派传人的去。」
2.传授给他人,多指特殊技艺而言。清。李渔《閒情偶寄。卷一。词曲部。结构》:「凡有能此者,皆悉剖腹藏珠,务求自秘,谓此法无人授我,我岂独肯传人?」
3.继承衣钵的人。如:「他常自称是龙虎山张天师的嫡系传人。」
《漢語大詞典》:令问(令問)
令闻,美好的声名。问,通“ 闻 ”。 汉 王符 潜夫论·赞学:“夫此四子者,耳目聪明,忠信廉勇,未必无儔也,而及其成名立绩,德音令问不已,而有所以然,夫何故哉?”晋书·隐逸传·鲁褒:“是故忿争非钱不胜,幽滞非钱不拔,怨讎悲钱不解,令问非钱不发。” 清 钱谦益 《福建道监察御史周宗建授文林郎制》:“膏雨之政,浸灌 淛 西,洊陈内臺,令问滋茂。”
《漢語大詞典》:尊名
(1).崇高的声名。韩非子·难二:“ 惠公 没, 文公 授之,围 魏 取 鄴 , 城濮 之战,五败 荆 人,取尊名於天下,亦此人之用也。”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
(2).指帝号。战国策·赵策四:“臣以 齐 致尊名於王,天下孰敢不致尊名於王。”
(3).谓称颂其声誉。礼记·表记:“先王謚以尊名,节以壹惠,耻名之浮於行也。” 郑玄 注:“先王论行以为謚;以尊名者,使声誉可得而尊言也。”
(4).犹大名。对人名字的敬称。《西湖二集·救金鲤龙王报德》:“敢问秀才高姓尊名。”《醒世姻缘传》第三三回:“怕的是那弹章里面带上一个尊名,总然不做钦犯干连,这个麟阁标名,御览相批,传闻天下,妙不可言。”
《漢語大詞典》:贵名(貴名)
(1).显贵的声名。荀子·儒效:“则贵名白而天下愿也。” 杨倞 注:“贵名,谓儒名可贵。白,明显。”《韩诗外传》卷四:“ 文王 欲立贵道,欲白贵名,兼制天下,以惠中国,而不可以独,故举是人而用之。” 宋 袁燮 《上中书陈舍人》诗之二:“贵名岂不欲,名盛復难居;所以古君子,谨终如厥初。” 元 虞集 《跋〈王赞善遗事〉后》:“观其受命於 世祖 者,诚非徒加贵名以为具臣也哉。”
(2).以名为贵。管子·枢言:“名正则治,名倚则乱,无名则死,故先王贵名。” 汉 徐干 中论·考伪:“ 仲尼 之所贵者,名实之名也;贵名,乃所以贵实也。” 唐 陆龟蒙 《渔具诗·罩》:“贵得不贵名,敢论魴与鲤。”
(3).动问他人名字的敬语。警世通言·旌阳宫铁树镇妖:“茶毕,遂问:‘仙翁高姓贵名?’”
《漢語大詞典》:自晦
自隐才能,不使声名彰著。旧唐书·韩滉传:“﹝ 滉 ﹞尤工书,兼善丹青,以绘事非急务,自晦其能,未尝传之。”新唐书·辅公祏传:“ 公祏 内怏怏不平,乃与故人 左游仙 伪学辟穀以自晦。” 清 昭槤 啸亭续录·稗事数则:“ 张文和 公晚年,颇以谦抑自晦。”
《國語辭典》:驰名(馳名)  拼音:chí míng
名声远播。如:「驰名当世」、「驰名遐迩」。
《漢語大詞典》:謏闻(謏聞)
(1).小有声名。礼记·学记:“发宪虑,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 郑玄 注:“謏之言小也。” 孔颖达 疏:“謏之言小;闻,声闻也。” 元 刘埙 隐居通议·杂录:“近年士风盛而古意衰,习竞浮华,辞昧体要,真材不足以胜,謏闻雷同,反得以敝帚倖出。” 清 刘大櫆 《方府君墓志铭》:“虽士之修身洁行,非以謏闻而骇俗。”
(2).孤陋寡闻。常用作谦词。南齐书·陆澄传:“ 澄 謏闻肤见,貽挠后昆,上掩皇明,下笼朝议。” 宋 王禹偁 《右卫上将军赠侍中宋公神道碑》:“臣掖垣备位,论譔非工,受明命之已行,率謏闻而塞职。” 元 张起岩 《济南路大都督张公行状》:“故详録其实,而以謏闻附,庶备宗工鉅儒之采择云。” 清 钱谦益 《苏州府重修学志序》:“则姑述其謏闻以告于乡之子弟,其亦可乎?”
《漢語大詞典》:龙身(龍身)
(1).龙的身躯。山海经·中山经:“其神状皆龙身而人面。”《淮南子·墬形训》:“其神人面龙身而无足。”亦指似龙之身,夭矫的躯干。 清 黄始 《山东四女祠记》:“碑前枯树,半无枝叶,秃而龙身。”
(2).三国志·魏志·华歆传“ 歆 为吏,休沐出府,则归家闔门。议论持平,终不毁伤人”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 歆 与 北海 邴原 、 管寧 俱游学,三人相善,时人号三人为‘一龙’, 歆 为龙头, 原 为龙腹, 寧 为龙尾。”后以“龙身”形容人有声名。 清 黄遵宪 《己亥续怀人诗·浏阳欧阳瓣薑》:“编到《沅湘耆旧録》,难为君称作龙身。”
《漢語大詞典》:销声(銷聲)
(1).隐匿声名;隐姓埋名。晋书·儒林传论:“ 文博 之漱流枕石,铲跡销声……通儒之高尚者也。” 唐 王维 《能禅师碑》:“禪师遂怀宝迷邦,销声异域。”
(2).默不作声。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上:“僧徒肃穆,学业清高,外道学人,销声缄口。”一本作“镇声”。
《漢語大詞典》:贪名(貪名)
贪图声名。晏子春秋·杂上十八:“臣闻大国贪于名,小国贪于实,此诸侯之公患也。”史记·商君列传:“非其位而居之曰贪位,非其名而有之曰贪名。” 明 高明 《琵琶记·孝妇题真》:“当初只道 蔡伯喈 贪名逐利,不肯回家,原来被人逗留在此。”
分類:贪图声名
《國語辭典》:风望(風望)  拼音:fēng wàng
名声威望。《新唐书。卷一一四。崔融传》:「从为人严伟,立朝棱棱有风望。」
《國語辭典》:放声(放聲)  拼音:fàng shēng
放开嗓门。《三国演义》第一五回:「因思父孙坚如此英雄,我今沦落至此,不觉放声大哭。」《红楼梦》第二五回:「贾母王夫人见了吓的抖衣而颤,且儿一声,肉一声,放声恸哭起来。」
《國語辭典》:霹雳手(霹靂手)  拼音:pī lì shǒu
唐裴琰于高宗永徽时为同州司户参军,刺史李崇义因其年少,瞧不起他,故意将积年旧案百件,交由裴琰尽速办理。裴琰在短时间内迅速办完,且判词允当,于是声名大噪,博得「霹雳手」之名。见《旧唐书。卷一○○。列传。裴漼》。后喻指才思敏捷,决断果敢的人。如:「张经理是公司有名的霹雳手,无论再棘手的案子,只要到了他手里,总能快速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