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出溺
溺水的人脱险,比喻脱离危难境地。 唐 于邵 《剑门山记》:“危邦载合,天府载寧,州閭以出溺相存,父子以厥初相欢。”
《漢語大詞典》:跻致(躋致)
犹达到。谓使达到安居乐业的境地。 宋 林逋 《〈深居杂兴六首〉序》:“ 诸葛孔明 、 谢安石 畜经济之才,虽结庐 南阳 ,携妓 东山 ,未尝不以平一宇内,躋致生民为意。”
《國語辭典》:引人入胜(引人入勝)  拼音:yǐn rén rù shèng
以趣味诱人深入妙境。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王卫军云:『酒正自引人入胜地。』」后以引人入胜指文艺作品或景物很吸引人,使人愈看愈爱。《清史稿。卷五○四。艺术传三。释道济传》:「画山水奥境奇辟,缅邈幽深,引人入胜。」
《國語辭典》:置之死地而后生(置之死地而後生)  拼音:zhì zhī sǐ dì ér hòu shēng
形容置身于无退路的境地,势必能拚死向前,求得生存。参见「陷之死地而后生」条。《三国演义》第九五回:「孙子云:『置之死地而后生。』若魏兵绝我汲水之道,蜀兵岂不死战?以一可当百也。」
《漢語大詞典》:途遥日暮
犹言日暮途穷。比喻到了走投无路的或衰亡的境地。语本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吾日暮途远,故倒行暴施之。” 唐 孙逖 《陈情表》:“途遥日暮,父乃后时。”参见“ 日暮途穷 ”。
《國語辭典》:日暮途穷(日暮途窮)  拼音:rì mù tú qióng
天色已晚,路已到尽头。比喻力竭计穷,陷入绝境。唐。杜甫〈投赠哥舒开府二十韵〉:「几年春草歇,今日暮途穷。」明。陆采《明珠记》第四○出:「孤身日暮途穷,镇长愁一命终,幸刑官念我含冤痛,朝夕里好看供。」也作「途穷日暮」。
《國語辭典》:无私有弊(無私有弊)  拼音:wú sī yǒu bì
虽无徇私,但处于嫌疑之地,受人猜疑有舞弊。《文明小史》第二二回:「那抚院是胆小的人,诚恐风声大了,弄成一个无私有弊,便密查资格。」《活地狱》第二六回:「可是这个风声出去,人家一定说是无私有弊。」
《漢語大詞典》:蜗角蚊睫(蝸角蚊睫)
蜗牛的角,蚊子的眼睫毛。形容极为狭小的境地。 北周 庾信 《小园赋》:“ 陆机 则兄弟同居, 韩康 则舅甥不别。蜗角蚊睫,又足相容者也。” 倪璠 注:“晏子春秋:东海有虫巢於蚊睫,飞乳去来,而蚊不为惊。”
《國語辭典》:死中求生  拼音:sǐ zhōng qiú shēng
在极危险的处境中挣扎以求取生路。《后汉书。卷一三。公孙述传》:「男儿当死中求生,可坐穷乎!」也作「死里求生」、「死中求活」。
《国语辞典》:落地签證(落地签證)  拼音:luò dì qiān zhèng
当入境人入境时,在其入境地点核发签證的方式。该国移民局可根据申请人的目的,依法令发放签證。其目的多为吸引观光客。如:「为吸引更多的观光客,这个岛国决定改采落地签證的方式。」
《国语辞典》:粮尽援绝(粮尽援绝)  拼音:liáng jìn yuán jué
粮食用尽,救援断绝。比喻身处极度穷困匮乏的境地。《晋书。卷八九。忠义列传。沈劲》:「因以劲补冠军长史,令自募壮士,得千馀人,以助祐击贼,频以寡制众,而粮尽援绝。」宋。杨万里《诚斋集。卷一二八。钤辖赵公墓志铭》:「公挺身与战,屡捷。七年,粮尽援绝,势不能复支,遂率所部数千人南归。」
《国语辞典》:人孤势单(人孤势单)  拼音:rén gū shì dān
形容人少势力薄弱,处于不利的境地。如:「他刚创业时,人孤势单,但坚持理想,努力奋斗,情况已大有改善。」
《国语辞典》:勒马悬崖(勒马悬崖)  拼音:lè mǎ xuán yá
来到悬崖前而能勒住马的奔势。比喻人面临危险境地时,能体悟明辨,及时回头。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六。姑妄听之二》:「偶差一念,魔障遂生。幸道力原深,故忽迷忽悟,能勒马悬崖耳。」
《国语辞典》:剑树刀山(剑树刀山)  拼音:jiàn shù dāo shān
1.佛教典籍中描述的一种地狱情境。山路是刀刃构成,走在其上皮肉断碎,林上树叶都是铦利剑刃,风吹叶落,会斩剌肢体。见《阿毗达磨俱舍论》卷一一。后人据以制造一种极残忍的刑罚。也作「刀山剑树」。
2.比喻极其危险艰难的境地。如:「这里纵使是剑树刀山,我也要往前闯一闯。」
《国语辞典》:钻牛犄角(钻牛犄角)  拼音:zuān niú jī jiao
比喻思想固执,自陷于困苦的境地。如:「事情过去就算了,你可千万不要钻牛犄角。」
《国语辞典》:陷之死地而后生(陷之死地而后生)  拼音:xiàn zhī sǐ dì ér hòu shēng
语本《孙子。九地》:「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形容置身于无退路的境地,势必能拚死向前,求得生存。《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也作「置之死地而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