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基准(基準)  拼音:jī zhǔn
测量时的起算标准。泛指标准或规范。如:「四维八德是做人的基准。」
《国语辞典》:侵蚀基准(侵蚀基准)  拼音:qīn shí jī zhǔn
水流失去侵蚀力的水平面。如海水面或支流注入主流的水面。
《国语辞典》:劳动基准法(劳动基准法)  拼音:láo dòng jī zhǔn fǎ
为规定劳动条件最低标准、保障劳工权益、促进劳资关系和谐而制定的劳动法律,其中对于劳动契约、工资、工时、休息、休假、童工、退休、职业灾害补偿等劳动相关事项,均有所规范。本法于西元1984年7月30日公布实施,简称「劳基法」。
《国语辞典》:基准点(基准点)  拼音:jī zhǔn diǎn
测量时的标准点。引申为一切事物的起点。
《国语辞典》:基准兵(基准兵)  拼音:jī zhǔn bīng
阅兵时,立于看台两侧,用以标示界线,规整队伍行进速度及方向的士兵。也称为「标兵」。
《国语辞典》:基准面(基准面)  拼音:jī zhǔn miàn
即「侵蚀基准面」。河流侵蚀所能达到的最低面。
分类:侵蚀河流
《國語辭典》:绛河(絳河)  拼音:jiàng hé
银河。唐。王维 同崔员外秋宵寓直诗:「月迥藏珠斗,云消出绛河。」宋。范成大醉落魄。栖乌飞绝〉词:「栖乌飞绝,绛河绿雾,星明灭。」
《國語辭典》:累黍  拼音:lěi shǔ
1.古人用黍粒作为计量的基准。以一定方式排列黍粒,使其相连系,而成为长度、容积或重量的标准。
2.比喻微小的分量。如:「不差累黍」。
《漢語大詞典》:元声(元聲)
指十二律中的黄钟。古人定十二律以黄钟之管为基准,故名黄钟为元声。 明 庄元臣 《叔苴子内篇》卷六:“喉音宫,舌音徵,齿音商,牙音角,唇音羽,此又元声之变也。”
《國語辭典》:标高(標高)  拼音:biāo gāo
地面、山丘或建筑物的最高点与基准水平面的垂直距离。如:「这座山的标高是三千公尺。」
《國語辭典》:底数(底數)  拼音:dǐ shù
最低数。如:「到底要花多少钱,起码你得告诉我个底数。」
《漢語大詞典》:音撇
按基准音的自然比,用不同方式调谐一个音所产生的音调误差(不应大于80∶81)
自然音阶中较大一个全音和较小一个全音之间的频率差,相应的频率比为81/80
《国语辞典》:中心汇率(中心汇率)  拼音:zhōng xīn huì lǜ
金融市场上,外汇交易时采用的汇率变动基准。即指货币汇兑的汇率。
《国语辞典》:劳基法(劳基法)  拼音:láo jī fǎ
劳动基准法的缩称。参见「劳动基准法」条。
《国语辞典》:基线(基线)  拼音:jī xiàn
测量时用来做为基准的线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