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308,分88页显示  上一页  5  6  7  8  9  11  12  13  14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冀北
地分
荆楚
局促
富春
秦川
山西
京畿
水乡
边防
流沙
汉中
华夏
蛮烟
自治
《國語辭典》:冀北  拼音:jì běi
1.地名。指古代冀州的北部,今河北省之地。产良马。
2.比喻人才聚集之地。唐。韩愈〈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
《國語辭典》:地分  拼音:dì fèn
1.分封的土地。即领地。《汉书。卷一。高帝纪下》:「又加惠于诸侯王有功者,使得立社稷,地分已定,而位号比儗,亡上下之分。」《北史。卷九六。宕昌传》:「姓别自为部落,酋师皆有地分,不相统摄,宕昌即其一也。」
2.区域、地段。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三。天晓诸人入市》:「每日交五更,诸寺院行者打铁牌子或木鱼循门报晓,亦各分地分,日间求化。」元。马致远《陈抟高卧》第一折:「这几日于山顶上观见中原地分,旺气非常,当有真命活世。」
3.地步、情况。元。无名氏《冻苏秦》第四折:「呀!我直挨到这地分,在野店荒村,被疾病缠身,举目也那无亲。」
《國語辭典》:荆楚(荊楚)  拼音:jīng chǔ
春秋战国时代的楚国,位于荆州,故称为「荆楚」。《诗经。商颂。殷武》:「挞彼殷武,奋伐荆楚。」
《國語辭典》:局促  拼音:jú cù
1.器量狭小。《文选。古诗十九首。东城高且长》:「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促。」也作「局促」、「跼促」。
2.空间狭小。三国。魏。阮籍〈元父赋〉:「故其城郭,卑小局促。」也作「局促」、「跼促」。
3.不安适的样子。《喻世明言。卷二。陈御史巧勘金钗钿》:「那假公子在席上自觉局促,本是能饮的,只推量窄,夫人也不强他。」也作「局促」、「跼促」。
4.短促。《北史。卷四五。夏侯道迁传》:「人生局促,何殊朝露,坐上相看,先后间耳。」
《國語辭典》:局促(侷促)  拼音:jú cù
1.形容器量狭小。如:「你这样心胸局促的人,是无法成大器的。」也作「局促」、「跼促」。
2.形容空间狭小。如:「这房间太局促,能不能换一间大一点的?」也作「局促」、「跼促」。
3.形容不安适的样子。如:「他鲜少上台说话,难免感到局促。」也作「局促」、「跼促」。
《國語辭典》:跼促  拼音:jú cù
1.器量狭小。也作「局促」、「局促」。
2.空间狭小。也作「局促」、「局促」。
3.不安适的样子。也作「局促」、「局促」。
《漢語大詞典》:富春
(1).指 富春山 或 富春江 。泛指古 富春 地区。 唐 韩翃 《送王少府归杭州》诗:“归舟一路转青苹,更欲随潮向 富春 。” 唐 王维 《送李判官赴江东》诗:“树色分 扬子 ,潮声满 富春 。” 元 张宪 《投赠周元帅十韵》:“ 恩波 城外柳,长拂 富春 潮。”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馀韵》:“年年垂钓鬢如银,爱此江山胜 富春 ;歌舞丛中征战裡,渔翁都是过来人。”参见“ 富春江 ”。
(2).古县名。 秦 置, 汉 因之,治所在今 浙江 富阳 。 晋 太元 中避 郑太后 讳,改名 富阳 。 五代 吴越 时复名 富春 , 宋 太平兴国 三年(公元978年)又改 富阳 。 三国 吴 曾为 安东郡 治所。 晋 陆机 《吴趋行》诗:“ 大皇 自 富春 ,矫首顿世罗。” 南朝 宋 谢灵运 《富春渚》诗:“宵济 渔浦 潭,旦及 富春 郭。” 郁达夫 《西归杂咏》之八:“风月三年别 富春 ,东南车马苦沙尘。”
《漢語大詞典》:富春江
水名。 浙江 在 富阳 、 桐庐 县境内的一段称 富春江 。是著名的风景区。 汉 严光 曾垂钓于此。 毛泽东 《七律·和柳亚子先生》:“莫道 昆明 池水浅,观鱼胜过 富春江 。”
《國語辭典》:秦川  拼音:qín chuān
1.河川名。源出甘肃省清水县的汤峪,西南流纳后川河,注入渭水。
2.地名。今陕西、甘肃二省。
《國語辭典》:山西  拼音:shān xī
1.省名。参见「山西省」条。
2.古称华山之西。《汉书。卷六九。赵充国等传。赞曰》:「山东出相,山西出将。」
《國語辭典》:京畿  拼音:jīng jī
国都及其附近的地方。《文选。潘勖。册魏公九锡文》:「遂建许都,造我京畿,设官兆祀,不失旧物。」明。朱权《卓文君》第四折:「却不道你女孩儿也落的驰誉京畿,光喷泉石,荣耀蓬荜。」
《國語辭典》:水乡(水鄉)  拼音:shuǐ xiāng
河川、湖泊众多的地域。晋。陆机〈答张士然〉诗:「余固水乡土,总辔临清渊。」《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七:「比旧路绝然不同,四望尽是水乡,只有芦苇菰蒲,一望无际。」
《國語辭典》:边防(邊防)  拼音:biān fáng
为保护国家安全而在边境地区设置的军事防禦措施。《新唐书。卷五○。兵志》:「此自武德至天宝以前边防之制。」
《國語辭典》:流沙  拼音:liú shā
1.沙漠的旧名。《书经。禹贡》:「导弱水,馀波入于流沙。」《楚辞。宋玉。招魂》:「西方之害,流沙千里些。」
2.含水分、容易流动的沙层。当地壳内沙层涌出地下水时,水和沙土混合,沙层即成液体而流动或腾涌,陷入其中有被掩灭的危险性。也作「流砂」。
《國語辭典》:汉中(漢中)  拼音:hàn zhōng
地名。位于今陕西省南部和湖北省西北部,秦岭与大巴山之间,汉水流贯其间。
《國語辭典》:华夏(華夏)  拼音:huá xià
原指史前分布于黄河流域中下游的部落,这些部落被后世视为中华文明的开端。后为「中国」的代称。如:「华夏之光。」《三国演义》第七五回:「近闻云长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
《漢語大詞典》:蛮烟(蠻煙)
(1).指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山林中的瘴气。 宋 张咏 《舟次辰阳》诗:“村连古洞蛮烟合,地落秋畬 楚 俗懽。” 元 柯丹丘 《荆钗记·团圆》:“为参 万俟 丞相,招赘不从,反生恶意,将吾拘繫,奏官里,一时改调蛮烟地,要陷我身躯。” 清 龚贤 《扁舟》诗:“人语蛮烟外,鷄鸣海色中。”
(2).特指外来的鸦片烟。 清 林则徐 《中秋炮台眺月有作》诗:“蛮烟一扫海如镜,清气长此留炎州。”
《國語辭典》:自治  拼音:zì zhì
1.自己处理自己的事务,含有能约束自己行为之意。《三国志。卷一二。魏书。崔毛徐何刑鲍司马传。毛玠》:「用人如此,使天下人自治,吾复何为哉!」
2.实行民主政治,在各地方由选举产生权力机构,管理地方事务。如:「民族自治」、「自治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