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308,分88页显示  上一页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入口
北道
土中
东国
节度使
十州
交趾
黄壤
鸣笳
炎州
方言
分水
边民
秦中
仲氏
《國語辭典》:入口  拼音:rù kǒu
1.进入口中,指饮食。《左传。定公四年》:「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饮不入口七日。」宋。陆游〈长歌行〉:「平时一滴不入口,意气顷使千人惊。」
2.进入建筑物或特定的场地所经过的门或关卡。
3.外国或外地的货物输入本国或本地。也作「进口」、「输入」。
《漢語大詞典》:北道
(1).我国古代中原地区对 西域 交通的主要道路之一。据汉书·西域传,自 玉门关 和 阳关 以西,大体经今 新疆 中部 天山山脉 和 塔里木河 之间的通道西行,在 疏勒 以西越过 葱岭 ,通往今 中亚 各地。据隋书·裴矩传,自 敦煌 取道 伊吾 ,大体经今 新疆 天山山脉 以北和 伊犁河 流域的通道西行,通往今 中亚 和 西亚 。另据 唐 道宣 释迦方志卷上,还有一条自 伊州 经今 天山山脉 和 塔里木河 之间的通道西行,越过 凌山 ,通往今 中亚 各地的路线。 玄奘 赴 印 时,即取此线。
(2).泛指向北方的道路。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三:“ 杭州 周汾 ,字 蓉衣 ,《咏春柳》云:‘ 西湖 送我离家早,北道看人得第多。’”
《漢語大詞典》:土中
(1).四方的中心地区。书·召诰:“王来绍上帝,自服于土中。” 孔 传:“言王今来居 洛邑 ,继天为治,躬自服行教化於地势正中。” 孙星衍 疏:“土中谓王城于天下为中也。”汉书·礼乐志:“ 世祖 受命中兴,拨乱反正,改定京师于土中。” 颜师古 注:“谓都 洛阳 。” 晋 潘岳 《西征赋》:“考土中于斯邑,成建都而营筑。”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一:“夫九州之地, 洛阳 为土中,风雨之所交也。” 清 钱谦益 《河南河南府知府郭中宁授中宪大夫制》:“ 河南 故称土中,乃作 雒 。”
(2).地下。晋书·庾亮传:“ 亮 将葬, 何充 会之,叹曰:‘埋玉树於土中,使人情何能已。’”
《漢語大詞典》:东国(東國)
(1).东方之国。上古指 齐 、 鲁 、 徐夷 等国。国语·吴语:“昔 楚灵王 不君……踰诸 夏 而图东国。” 韦昭 注:“东国, 徐夷 吴 越 。”史记·孟尝君列传:“其攻 秦 也,欲王之令 楚王 割东国以与 齐 ,而 秦 出 楚怀王 以为和。” 张守节 正义:“东国, 齐 、 徐夷 。”《文选·陆机〈演连珠〉》:“是以三卿世及,东国多衰弊之政;五侯并轨,西京有陵夷之运。” 李善 注:“东国,谓 鲁 也。”近代多指 中国 以东的 日本 、 朝鲜 等国。 清 王韬 《〈三岛中洲文集〉序》:“东国於二十年间维新建治,政令一更。”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八·朝鲜采风录:“命一等侍卫 狼曋 ,颁 孝昭皇后 尊謚于 朝鲜 ,因令采东国诗归奏。”
(2).东部地区。 春秋 时指 楚国 东部的 锺离 、 巢 、 州来 等地。左传·昭公四年:“ 然丹 城 州来 。东国水,不可以城, 彭生 罢 赖 之师。” 杨伯峻 注:“ 楚 以东部地区为东国, 钟离 、 巢 、 州来 以及 赖 皆东国地邑。”
(3).指东都 洛阳 。国,都城。书·康诰:“ 周公 初基,作新大邑於东国 洛 。” 三国 魏 曹植 《怨歌行》:“待罪居东国,泫涕常流连。” 唐 卢照邻 《秋霖赋》:“别有东国儒生,西都才客。” 明 何景明 《寡妇赋》:“从子遨游,涉 江 湘 兮;改辙东国,逾 河 梁兮。”
(4).犹东方。指 亚洲 。一说,指 中国 。 毛泽东 《念奴娇·昆仑》词:“一截遗 欧 ,一截赠 美 ,一截还东国。”
《國語辭典》:节度使(節度使)  拼音:jié dù shǐ
职官名。唐代所设,掌管一道或数州的军民要政,当时事权甚重。宋以为虚衔,元废。简称为「节度」、「节使」。
《漢語大詞典》:十州
泛指 黄河 以南的中原地区。 明 李东阳 《闻鸡行》:“十州父老皆部曲,谁遣其儿作都督。中原未清壮士死,遗恨 吴 江半江水。”
《國語辭典》:交趾  拼音:jiāo zhǐ
地名:(1)唐尧时代指五岭以南的地方。(2)汉代设置交趾郡,始专指安南北部。
《國語辭典》:黄壤(黃壤)  拼音:huáng rǎng
1.黄土。晋。潘岳 西征赋:「黄壤千里,沃野弥望,华实纷敷,桑麻条畅。」
2.黄泉。唐。白居易故京兆元少尹文集序〉:「黄壤讵知我,白头独念君。」
3.分布于热带及亚热带湿热地区的黄色土壤。铁氧化物含量极高,而缺乏磷分,带黏性及强酸性。分类上属弱育土或淋溶土。
《國語辭典》:黄土(黃土)  拼音:huáng tǔ
一种疏松、粉砂质的黄色土状沉积物。矿物成分多为石英、长石和碳酸盐类。多孔隙,乾燥时坚实,遇水易散,抗蚀性弱。主要分布于北半球中纬度乾旱、半乾旱地区。
《國語辭典》:黄泉(黃泉)  拼音:huáng quán
称人死后所居住的地方。一说为古代认为天地玄黄,而泉在地下,所以称为「黄泉」;一说为我国以黄河流域为中心,泉水因黄土而变黄,故称为「黄泉」。《乐府诗集。卷七三。杂曲歌辞十三。古辞。焦仲卿妻》:「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漢語大詞典》:鸣笳(鳴笳)
(1).笳笛。古管乐器名。 汉 时流行于 西域 一带少数民族地区,初卷芦叶为之,后改用竹。六韬·军略:“击雷鼓,振鼙、鐸,吹鸣笳。”
(2).吹奏笳笛。古代贵官出行,前导鸣笳以启路。亦作进军之号。 三国 魏 曹丕 《与梁朝歌令吴质书》:“从者鸣笳以启路,文学托乘於后车。” 宋 王安石 《晏元献挽辞》之一:“萧瑟城南路,鸣笳上九原。” 清 昭梿 啸亭杂录·孝感之战:“其垒外松棚下,餘贼方瞭望,余骤发矢伤数人,贼错愕间, 江西 兵展旗鸣笳以进。”
《漢語大詞典》:炎州
楚辞·远游:“嘉南州之炎德兮,丽桂树之冬荣。”后因以“炎州”泛指南方广大地区。 南朝 梁 江淹 《空青赋》:“西海之草,炎州之烟。” 唐 杜甫 《得广州张判官书》诗:“忽得炎州信,遥从月峡传。” 清 林则徐 《中秋饮沙角炮台眺月有作》诗:“蛮烟一扫海如镜,清气长此留炎州。”
《國語辭典》:方言  拼音:fāng yán
1.同一语言在不同地域因诸种因素产生演变而生成的变体。它只流行于局限的地区,并具有与其他方言或共同语差异的特徵。唐。王维早入荥阳界〉诗:「因人见风俗,入境闻方言。」也称为「土话」、「土语」。
2.书名。旧题汉扬雄撰,十三卷,晋郭璞注。其书于一名一物详其地域言语之异同,为训诂家所取资。
3.才开口说话。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未语人前先腼腆,樱桃红绽,玉粳白露,半晌恰方言。」
《漢語大詞典》:分水
以江河作为地区的分界。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沅水:“ 临沅县 与 沅南县 分水。”
《漢語大詞典》:边民(邊民)
边境地区的老百姓。史记·匈奴列传:“北州已定,愿寝兵休士卒养马,除前事,復故约,以安边民。”后汉书·邓训传:“ 训 抚接边民,为 幽部 所归。”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地部二》:“故边民之逃而入虏,它不足虑,惟恐有此辈一二在其中耳。” 周恩来 《在中缅两国边境人民联欢大会上的讲话》:“举行这样的边民联欢大会,让 中 缅 两国边民之间建立更广泛和密切的直接接触,对于促进 中 缅 两国人民的友好、团结是具有重大的意义的。”
《國語辭典》:秦中  拼音:qín zhōng
地名。约今陕西省,因古为秦国,故称为「秦中」。
《漢語大詞典》:仲氏
(1).兄弟或姐妹中排行第二者。指二弟。《诗·小雅·何人斯》:“伯氏吹壎,仲氏吹篪。” 郑玄 笺:“伯仲,喻兄弟也。” 高亨 注:“仲氏,二弟。”
(2).兄弟或姐妹中排行第二者。指二妹。《诗·邶风·燕燕》:“仲氏任只,其心塞渊。” 高亨 注:“仲氏,古代长子长女称伯称孟,中子中女称仲,幼子幼女称叔称季。”一说指 春秋 卫 戴嬀 。参阅诗经毛传。
(3). 汉 末 袁术 占有 长江 淮河 下游地区,自称为帝,号 仲氏 。又称 仲家 。三国志·魏志·袁术传“用 河内 张烱 之符命,遂僭号”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典略》:“ 术 以 袁 姓出 陈 , 陈 , 舜 之后,以土承火,得应运之次。又见讖文云:‘代 汉 者,当涂高也。’自以名字当之,乃建号称 仲氏 。”
(4).指 汉 末 仲长统 。《文选·孔稚珪〈北山移文〉》:“呜呼! 尚生 不存, 仲氏 既往,山阿寂寥,千载谁赏?” 李善 注引后汉书:“ 仲长统 ,字 公理 , 山阳 人也。性俶儻,默语无常,每州郡命召,輒称疾不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