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761,分118页显示  上一页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下一页
词典(续上)
国志
国府
国危
辱国
古国
藩国
国号
念国
西国
康国
荆国
乱国
百国
国雠
国魂
《漢語大詞典》:国志(國志)
(1).指 晋 陈寿 所撰的三国志文选·袁宏〈三国名臣序赞〉:“余以暇日,常览《国志》,考其君臣,比其行事。” 吕延济 注:“《志》三国志也。” 唐 刘知几 史通·古今正史:“ 宋文帝 以《国志》载事伤於简略,乃命中书郎 裴松之 兼採众书,补注其闕。由是世言三国志者,以 裴 注为本焉。”
(2).泛指国史。 康有为 《〈日本杂事诗〉序》:“﹝ 黄遵宪 ﹞讲其沿革、政教、学俗、以成其国志。”按,此指 清 末 黄遵宪 所撰日本国志
分類:国史陈寿
《漢語大詞典》:国府(國府)
指国家的乐府机关。
《漢語大詞典》:国危(國危)
指国家有危难。周礼·秋官·小司寇:“一曰询国危,二曰询国迁。” 郑玄 注:“国危谓有兵寇之难。”左传·桓公五年:“度其国危,遂不復。”韩非子·三守:“人主有三守。三守完,则国安身荣;三守不完,则国危身殆。”
分類:国家危难
《國語辭典》:辱国(辱國)  拼音:rù guó
使国家蒙受耻辱。《荀子。富国》:「其礼节奏也,芒轫僈楛,是辱国已。」《薛仁贵征辽事略》:「臣有辱国之愆,罪当万死。」
分類:凌辱国家
《漢語大詞典》:古国(古國)
(1).古代封国。 唐 司空曙 《送永阳崔明府》诗:“古国羣 舒 地,前当 桐柏关 。”
(2).历史悠久的国家。 鲁迅 《而已集·当陶元庆君的绘画展览时》:“我想,这是古国的青年的迟暮之感。” 许地山 《东野先生》:“堂堂的古国,连章身底衣服也要跟随别人,岂不太笑话了?”
《國語辭典》:藩国(藩國)  拼音:fán guó
古代封建诸侯以屏障王室,故称诸侯的封国为「藩国」。《汉书。卷一四。诸侯王表》:「而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汉。班彪北征赋〉:「降几杖于藩国兮,折吴濞之逆邪。」
《國語辭典》:国号(國號)  拼音:guó hào
代表一国的名号。《儒林外史》第一回:「不数年间,吴王削平祸乱,定鼎应天,天下一统,建国号大明。」
《韵府拾遗 职韵》:念国(念国)
后汉书孔融传晁错念国。遘祸于𡊮盎;屈平悼楚。受谮于椒兰。
《漢語大詞典》:西国(西國)
(1).泛指分封在西方的诸侯。《公羊传·僖公四年》:“古者 周公 东征则西国怨,西征则东国怨。”
(2).指西域。晋书·苻丕载记:“是时安西 吕光 自 西域 还师,至于 宜禾 , 坚 凉州 刺史 梁熙 谋闭境距之。 高昌 太守 杨翰 言于 熙 曰:‘ 吕光 新定西国,兵强气鋭,其锋不可当也。’”
(3).指佛教发源地。 唐 张祜 《听简上人吹芦管》诗:“分明西国来人説,赤佛堂西是 汉 家。”《敦煌曲子词·苏莫遮》:“面慈悲,心欢喜,西国神僧远远来瞻礼。”
(4).指 西蜀 。 唐 张乔 《送僧鸾归蜀宁亲》诗:“高名彻西国,旧跡寄 东林 。” 宋 苏轼 《隆中》诗:“ 诸葛 来西国,千年爱未衰。今朝游故里, 蜀 客不胜悲。”
(5).指 欧 美 国家。 清 王韬 《建铁路》:“电气通标,轮车铁路,西国以为至要之图,而 中国 以为不急之务。”
《骈字类编》:康国(康国)
旧唐书音乐志:康国乐舞旋转如风,俗谓之胡旋乐。 开元遗事:明皇与亲王棋,令贺怀智独奏琵琶,妃子立于局前观之。上欲输次,妃子将康国猧子放之,令于局上乱其输赢,上甚悦焉。
《漢語大詞典》:荆国(荆國)
(1). 春秋 时 楚国 的旧称。墨子·兼爱下:“昔 荆灵王 好小要,当 灵王 之身, 荆国 之士饭不踰乎一。” 唐 陈子昂 《观荆玉篇》:“勿信玉工言,徒悲 荆国 人。”
(2). 汉 初侯国名。汉书·地理志上:“ 会稽郡 , 秦 置。 高帝 六年为 荆国 ,十二年更名 吴 。”参见“ 荆吴 ”。
《漢語大詞典》:荆吴
(1). 春秋 时的 楚国 与 吴国 ,后泛指 长江 中下游地区。 汉 司马相如 《上林赋》:“ 荆 吴 郑 卫 之声,《韶》《濩》《武》《象》之乐。” 晋 陆机 《辩亡论上》:“﹝ 孙权 ﹞谋无遗諝,举不失策,故遂割据山川,跨制 荆 吴 ,而与天下争衡矣。” 唐 李群玉 《洞庭驿楼雪夜宴集》诗:“目穷 衡 巫 表,兴尽 荆 吴 秋。”
(2). 汉 初封建的九个同姓诸侯国之一。汉书·诸侯王表:“东带 江 湖 ,薄 会稽 ,为 荆吴 。” 颜师古 注:“ 文颖 曰:‘即今 吴 也。 高帝 六年为 荆国 ,十年更名 吴 。’ 荆吴 ,同是一国也。”
《國語辭典》:乱国(亂國)  拼音:luàn guó
1.动荡不安的国家。《周礼。秋官。大司寇》:「三曰刑乱国,用重典。」也称为「乱邦」。
2.扰乱国家。《管子。法禁》:「上以蔽君,下以索民,此皆弱君乱国之道。」《三国演义》第六回:「帝星不明,贼臣乱国,万民涂炭,京城一空。」
《骈字类编》:百国(百国)
唐 韩愈 和虞部卢四酬翰林钱七赤藤杖歌 途经百国皆莫识,君臣聚观逐旌麾。
《國語辭典》:国雠(國讎)  拼音:guó chóu
国家的仇恨。《文选。曹植。杂诗六首之六》:「国雠亮不塞,甘心思丧元。」
《國語辭典》:国魂(國魂)  拼音:guó hún
国家的灵魂。指一国特有的高贵精神与风尚。如:「振兴国魂」、「忠孝节义是我华夏民族的国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