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绛台(絳臺)
(1). 春秋 晋平公 在国都 绛 所建之高台。一说 晋灵公 所造。后汉书·冯衍传下:“饁 女齐 於 絳臺 兮,饗 椒举 於 章华 。” 李贤 注:“ 絳 , 晋国 所都。《国语》曰:‘ 晋平公 为九层之臺。’” 唐 李商隐 《戏题赠稷山驿吏王会》诗:“ 絳臺 驛吏老风尘,躭酒成仙几十春。” 冯集梧 注:“説苑:‘ 晋灵公 造九层之臺。’元和郡县志:‘ 晋灵公 臺在 絳州 西北二十一里。左传 灵公 从臺上弹人即此。’”
(2).指灯台。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絳臺高,金荷小,银釭犹灿。”
分類:国都高台
《國語辭典》:郢都  拼音:yǐng dū
地名。春秋时楚国的都城,位于今湖北省江陵县。
《國語辭典》:殷墟  拼音:yīn xū
商代后期武丁至帝辛都邑的废墟,位于今河南省安阳小屯村。民国十七年至二十六年在此发掘,挖出大量商代晚期遗物,包括甲骨、青铜器、玉器、骨彫器以及当时的宫殿、宗庙墓葬等遗迹,为世界著名的考古遗址。
《漢語大詞典》:都辇(都輦)
京城,国都。三国志·吴志·胡综传:“ 权 又问可堪何官, 综 对曰:‘未可以治民,且试以都輦小职。’”资治通鉴·魏明帝太和四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国郡在輦轂下,故曰都輦。”文选·左思〈吴都赋〉:“於是乐只衎而欢飫无匱,都輦殷而四奥来暨。” 李善 注:“輦,王者所乘,故京邑之地,通曰輦焉。”《醒世恒言·隋炀帝逸游召谴》:“陛下常言:‘吾当跨三皇,超五帝,下视 商 周 ,使万世不可及。’今日之势如何?能自復回都輦乎?”
分類:京城国都
《國語辭典》:南燕  拼音:nán yān
朝代名。(西元398~410),与东晋同时的十六国之一。鲜卑族慕容德所建,据有今山东省东半部及江苏省东北部一带。后为东晋刘裕北伐时所灭。
《国语辞典》:盛京  拼音:shèng jīng
地名。在今辽宁省沈阳县治。为清朝未入关前的国都,世祖迁都燕京,以盛京为留都。
《漢語大詞典》:北内
唐朝 国都 长安 内的皇城。宫城在北,故名。 五代 齐己 《荆渚寄怀西蜀无染大师兄》诗:“圣主降情延北内,诸侯稽首问南禪。” 唐 刘兼 《寄长安郑员外》诗:“乘醉几同游北内,寻芳多共謁东隣。”新唐书·朱泚传:“ 浑瑊 以数十骑自夹城入北内,裒兵欲击贼,闻乘舆出,遂奔 奉天 。”
《國語辭典》:后市(後市)  拼音:hòu shì
1.周代国都的建筑方位。前面向南称为朝,后面向北称为市。《周礼。冬官考工记。匠人》:「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2.称开放于午后的市场。如:「他们家后面的那个后市,十分热闹。」
3.商场上的后势发展。如:「大家都看好今年股票市场的后市。」
《漢語大詞典》:京市
(1).国都,京城。 元 尹志平 《西江月》词:“莫羡喧譁京市,休辞淡薄山家。”
(2).国都的交易市场。 清 孙诒让 《周礼政要·金布》:“近年 广东 、 湖北 、 福建 及南北洋始铸银圆而为数总不敌外洋之多……而部款不收,京市不行,尤为窒碍。”
《漢語大詞典》:畿疆
(1).指王畿和九畿的疆界。《周礼·地官·大司徒》:“制其畿疆而沟封之。” 郑玄 注:“千里曰畿。疆犹界也。” 贾公彦 疏:“王畿内千里,中置王城,面有五百里。其邦国都鄙亦皆有畿界也。”周礼·地官·小司徒:“凡建邦国,立其社稷,正其畿疆之封。” 郑玄 注:“畿,九畿。” 贾公彦 疏:“谓九畿畿上皆有疆界,封树以为阻固也。” 宋 周邦彦 《汴都赋》:“司徒制其畿疆,职方辨其土地,前千官而会朝,后百族而为市。”
(2).指国都附近的疆土。 清 陶澄 《当新安吏》诗:“蛾贼 关 西来,纵横入畿疆。”《花月痕》第四回:“ 山 右尤畿疆屏蔽,西北膏腴。”
《漢語大詞典》:国郊(國郊)
(1).古指国都周围百里的地区,分近郊和远郊。周礼·秋官·野庐氏:“﹝野庐氏﹞掌达国道路至于四畿,比国郊及野之道路。” 贾公彦 疏:“国郊,谓近郊、远郊。”
(2).指国之边境。晏子春秋·杂上二七:“﹝ 景公 ﹞乘馹而自追 晏子 ,及之国郊,请而反之。” 张纯一 校注引 高诱 曰:“郊,境也。”
《漢語大詞典》:都国(都國)
国都,都城。荀子·儒效:“工匠之子莫不继事,而都国之民安习其服。居 楚 而 楚 ,居 越 而 越 ,居夏而夏,是非天性也,积靡使然也。”韩非子·扬权:“故曰:毋富人而贷焉,毋贵人而逼焉,毋专信一人而失其都国焉。” 明 何景明 《子昂画马歌》:“吁嗟内乘无人识,想见奔腾过都国。”
分類:国都都城
《漢語大詞典》:饶远(饒遠)
谓国都近郊之民受地比远地之民优厚。《周礼·地官·遂人》“辨其野之土” 汉 郑玄 注:“六遂之民,奇受一廛,虽上地犹有莱,皆所以饶远也。” 清 夏炘 学礼管释·释三等授田之制:“接六遂之民,奇受廛,上地多莱五十畮,较之都鄙为饶。六遂近於都鄙,先王之制,皆近饶於远,犹之国税皆轻近而重远也。”
《漢語大詞典》:郊遂
亦作“ 郊隧 ”。
(1).犹郊野。文选·张衡〈西京赋〉:“便旋閭阎,周观郊遂。” 高步瀛 义疏:“《周礼·地官·序官》‘遂人’注: 郑司农 曰:‘遂,谓王国百里之外。’”亦指国都周围地区。 晋 左思 《吴都赋》:“徒观其郊隧之内奥,都邑之纲纪,霸王之所根柢,开国之所基趾。”三国志·魏志·李典传:“征戍未息,宜实郊遂之内,以制四方。”
(2).泛指边远之地。 明 无名氏 《赠书记·戍谴奚奴》:“把 淮阳 刺史与那奚奴,一移郊遂,一追官誥。”
《漢語大詞典》:四同
国都近郊四面方百里之地。 唐 贾公彦 《序周礼废兴》:“六乡之人,实居四同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