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国统(國統)
(1).指国家体制或体统。《史记·三王世家》:“百官奉宪,各遵其职,而国统备矣。”
(2).君主一脉相传的统绪。犹正统。汉书·诸侯王表:“而本朝短世,国统三絶。” 颜师古 注:“谓 成 、 哀 、 平 皆早崩,又无健嗣。” 唐 刘知几 史通·本纪:“盖纪之为体,犹春秋之经,繫日月以成岁时,书君上以显国统。” 明 方孝孺 《关王庙碑》:“ 汉 将 关侯 云长 ,用兵 荆 蜀 间,国统未復,以身死之……使侯不死,与 孔明 勠力, 孔明 治内,侯治其外, 汉 贼可诛, 孙氏 可虏,而 高祖 天下可復矣。”清史稿·礼志五:“第庙楹有限,国统无穷,增修尚非至计!”
《国语辞典》:国统纲领(国统纲领)  拼音:guó tǒng gāng lǐng
中华民国政府在民国八十年为解决中国统一问题所提出的战略设计,是制定大陆政策的指导原则。内容分为前言、目标、原则、进程四部分。进程又分为近程、中程、远程三阶段。主要的精神在于:一、坚持和平统一中国的政策目标;二、以「一个中国两个政治实体」的架构处理两岸关系;三、和平渐进。统一没有设定「时间表」,而是经由有程序的交流建立统一的共识。全称为「国家统一纲领」。
《国语辞典》:国统会(国统会)  拼音:guó tǒng huì
国家统一委员会的缩称。参见「国家统一委员会」条。
《漢語大詞典》:国统区(國統區)
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国民党统治区。在抗日战争期间,专指未被日寇占领的西南各省,又称大后方,系对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和广大游击区而言。 唐弢 《在生命的浩瀚的海洋里》:“就像后来把‘总理’这个普通名词当作专用名词一样,在国统区的公开场合,我们那时习惯地称他为 周恩来 将军,‘将军’也是一个专用词。”
《漢語大詞典》:爱国统一战线
中国以实现四个现代化为中心任务的新的历史时期中的统一战线。它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由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组成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國語辭典》:一统(一統)  拼音:yī tǒng
1.全国由一个政府统治而不分裂。如:「大一统是《春秋》大义,就是强调一统的重要性。」
2.一齐。《老残游记》第一九回:「再赌一场,一统算帐。」
3.一座。元。李寿卿《伍员吹箫》第二折:「我久以后索与他盖一所设象的祠,建一统纪节的碑。」元。刘时中〈端正好。众生灵遭磨障套。尾声〉曲:「立一统碑碣字数行,将德政因由都载上。」
4.古代历法以一千五百三十九岁为一统。汉。王充《论衡。谰时》:「积日为月,积月为时,积时为岁,千五百三十九岁为一统。」
《國語辭典》:天祚  拼音:tiān zuò
上天赐予的福禄。《书经。多方》汉。孔安国。传:「汝不能劝信我命,汝亦则惟不能享天祚矣。」《国语。晋语四》:「周之大功在武,天祚将在武族。」
《漢語大詞典》:汉祚(漢祚)
指 汉 朝的皇位和国统。 汉 班固 《东都赋》:“往者 王莽 作逆, 汉 祚中缺。” 三国 魏 钟会 《檄蜀文》:“往者 汉 祚衰微,率土分崩,生民之命,几於泯灭。” 晋 陆机 《汉高祖功臣颂》:“文武四充, 汉 祚克广。”
《漢語大詞典》:半两(半兩)
古代钱币名。 秦始皇 统一 中国 后,以半两钱为全国统一的铸币。每枚重量为当时的半两,即十二铢。 汉 初所铸的钱,重量虽陆续减轻,仍称半两。史记·平準书:“至 孝文 时,荚钱益多,轻,乃更铸四銖钱,其文为‘半两’,令民纵得自铸钱。”汉书·食货志下:“今半两钱法重四銖。” 颜师古 注引 郑氏 曰:“其文为半两,实重四銖也。” 唐 李商隐 《为同州张评事谢辟并聘钱启》之二:“ 潜 ( 张潜 )啟,钱若干,伏蒙仁恩,赐备行李,重非半两,轻异五銖。”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三:“今世有一样古钱,其文曰半两,无轮廓。医方中用以为药,考之史记,乃 汉文帝 时钱也。”
《國語辭典》:辛弃疾(辛棄疾)  拼音:xīn qì jí
人名。(西元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词人。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人,生时北方已陷于金。后归宋,治军有声,官至龙图阁待制。作品以豪放著称,具有爱国情操,且融会了经、史、子、集,创造出多种的风格。著有《稼轩词》。
《國語辭典》:亡国奴(亡國奴)  拼音:wáng guó nú
骂被异族征服的人民或不爱国家的人。
《漢語大詞典》:兆祚
创建国统。《晋书·乐志下》:“钟鼓振,金石熙。 宣 兆祚, 武 开基。”
《漢語大詞典》:佑统(祐統)
谓神佑国统,传于后世。 唐 李白 《明堂赋》:“若乃 高宗 绍兴,祐统锡羡;神休旁臻,瑞物咸荐。”
分類:神佑国统
《國語辭典》:天下一家  拼音:tiān xià yī jiā
1.视天下为一家。语本《礼记。礼运》:「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后指天下之人,和睦相处,犹如一家人。《晋书。卷六六。列传。刘弘》:「天下一家,彼此无异。」
2.国家统一。唐。孤独及〈检校尚书吏部员外郎赵郡李公中集序〉:「当斯时,唐兴百三十馀年,天下一家,朝廷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