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辭典》:回春 拼音:huí chūn
《國語辭典》:徘徊 拼音:pái huái
1.来回走动。《聊斋志异。卷二。婴宁》:「坐卧徘徊,自朝至于日昃,盈盈望断,并忘饥渴。」《儒林外史》第五一回:「望见那晚烟渐散,水光里月色渐明,徘徊了一会儿,复身上船来安歇。」也作「裴回」。
2.流连。《文选。宋玉。风赋》:「邸华叶而振气,徘徊于桂椒之间。」唐。李白〈月下独酌〉诗:「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也作「裴回」。
3.萦绕。《文选。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4.纷杂起落。晋。陶渊明〈閒情赋〉:「于时毕昴盈轩,北风凄凄,烱烱不寐,众念徘徊。」
5.犹豫不决。《薛仁贵征辽事略》:「欲往南路,诚恐北有,欲往北行,诚恐南有,徘徊不已。」《三国演义》第九回:「王允时在帝侧,闻知此言,奏曰;『臣本为社稷计。事已至此,陛下不可惜臣,以误国家。臣请下见二贼。』帝徘徊不忍。」
2.流连。《文选。宋玉。风赋》:「邸华叶而振气,徘徊于桂椒之间。」唐。李白〈月下独酌〉诗:「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也作「裴回」。
3.萦绕。《文选。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4.纷杂起落。晋。陶渊明〈閒情赋〉:「于时毕昴盈轩,北风凄凄,烱烱不寐,众念徘徊。」
5.犹豫不决。《薛仁贵征辽事略》:「欲往南路,诚恐北有,欲往北行,诚恐南有,徘徊不已。」《三国演义》第九回:「王允时在帝侧,闻知此言,奏曰;『臣本为社稷计。事已至此,陛下不可惜臣,以误国家。臣请下见二贼。』帝徘徊不忍。」
《骈字类编》:千回(千回)
唐 王建 寄远曲 千回相见不分明,井底看星梦中语。
《韵府拾遗 灰韵》:宋书礼志指南车宋顺帝升明末齐王为相命造之焉车成使抚军丹阳尹王僧虔御史中丞刘休试之其制甚精百屈千回未尝移变
《韵府拾遗 灰韵》:宋书礼志指南车宋顺帝升明末齐王为相命造之焉车成使抚军丹阳尹王僧虔御史中丞刘休试之其制甚精百屈千回未尝移变
《漢語大詞典》:九回(九迴,九廻)
亦作“ 九迴 ”。
(1).多次翻转或萦绕。多形容愁思起伏,郁结不解。 汉 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是以肠一日而九迴,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 南朝 梁 沈约 《齐故安陆昭王碑文》:“如仁夕惕之志,中夜九廻。” 宋 欧阳修 《黄溪夜泊》诗:“ 楚 人自古登临恨,暂到愁肠已九回。”
(2).迂回曲折。《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五·陇头流水歌辞》:“西上陇阪,羊肠九回。” 明 何景明 《自武陵至沅陵杂诗》之五:“脩阪接飞翼,百步仍九廻。”
(3).用以形容波浪翻腾起伏。 唐 杨巨源 《同薛侍御登黎阳县楼眺黄河》诗:“九回紆白浪,一半在青天。”
(1).多次翻转或萦绕。多形容愁思起伏,郁结不解。 汉 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是以肠一日而九迴,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 南朝 梁 沈约 《齐故安陆昭王碑文》:“如仁夕惕之志,中夜九廻。” 宋 欧阳修 《黄溪夜泊》诗:“ 楚 人自古登临恨,暂到愁肠已九回。”
(2).迂回曲折。《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五·陇头流水歌辞》:“西上陇阪,羊肠九回。” 明 何景明 《自武陵至沅陵杂诗》之五:“脩阪接飞翼,百步仍九廻。”
(3).用以形容波浪翻腾起伏。 唐 杨巨源 《同薛侍御登黎阳县楼眺黄河》诗:“九回紆白浪,一半在青天。”
《國語辭典》:轮回(輪回) 拼音:lún huí
1.循环不息。《南齐书。卷四○。武十七王传。竟陵文宣王子良传》:「前人增估求侠,后人加税请代,如此轮回,终何纪极?」也作「轮回」。
2.佛教用语。指一切尚未證得解脱的众生,由于业力的关系,永远在六道内转化不休。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二折:「枉著你空悲戚,没理会;人生死,是轮回。」也作「轮回」。
2.佛教用语。指一切尚未證得解脱的众生,由于业力的关系,永远在六道内转化不休。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二折:「枉著你空悲戚,没理会;人生死,是轮回。」也作「轮回」。
《國語辭典》:轮回(輪迴) 拼音:lún huí
1.循环不息。北周。王褒〈善行寺碑〉:「尘沙日月,同渤澥之轮回。」也作「轮回」。
2.佛教用语。指一切尚未證得解脱的众生,由于业力的关系,永远在六道内转化不休。《西游记》第一回:「乃是佛与仙与神圣三者,躲过轮回,不生不灭,与天地山川齐寿。」也作「轮回」。
2.佛教用语。指一切尚未證得解脱的众生,由于业力的关系,永远在六道内转化不休。《西游记》第一回:「乃是佛与仙与神圣三者,躲过轮回,不生不灭,与天地山川齐寿。」也作「轮回」。
《國語辭典》:回避 拼音:huí bì
1.躲避。《汉书。卷七六。赵广汉传》:「见事风生,无所回避。」宋。苏轼 行香子。昨夜霜风词:「昨夜霜风。先入梧桐。浑无处、回避衰容。」也作「回避」。
2.因有所顾忌而退让。《五代史平话。周史。卷下》:「相如听得廉颇有这言语,不肯与廉颇相会,每出,才望见廉颇,辄引车回避。」也作「回避」。
2.因有所顾忌而退让。《五代史平话。周史。卷下》:「相如听得廉颇有这言语,不肯与廉颇相会,每出,才望见廉颇,辄引车回避。」也作「回避」。
《國語辭典》:回避(迴避) 拼音:huí bì
1.因有所顾忌而离开、躲避。《红楼梦》第五三回:「一时,贾珍进来吃饭,贾容之妻回避了。」《文明小史》第一○回:「等到他身走进房间,众秀才只得起身回避。」也作「回避」。
2.因避嫌而不参预其事。如:「青青到法院告黄华,如果黄华的妻子在法院当法官,她就必须回避,不能接办这件案子。」也作「回避」。
2.因避嫌而不参预其事。如:「青青到法院告黄华,如果黄华的妻子在法院当法官,她就必须回避,不能接办这件案子。」也作「回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