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先令  拼音:xiān lìng
英国的货币。英语shilling的音译。为一镑的二十分之一,等于十二便士。
《國語辭典》:终制(終制)  拼音:zhōng zhì
1.遭父母之丧,守丧三年。《新唐书。卷一六四。崔玄亮传》:「父丧,客高邮,卧苫终制。」唐。白行简《李娃传》:「终制,累迁清显之任。」
2.一种埋葬的方式。引申为葬具。《晋书。卷一。宣帝纪》:「先是预作终制于首阳山,为土藏,不坟不树。」
《國語辭典》:安顿(安頓)  拼音:ān dùn
1.安排处置。《三国演义》第一○回:「寺僧接入,嵩安顿家小,命张闿将军马屯于两廊。」《儒林外史》第四四回:「汤镇台拜过了祖宗,安顿了行李。」
2.稳定安适。《红楼梦》第七七回:「只听宝玉在坑上长吁短叹,复去翻来,直至三更以后方渐渐的安顿了,略有齁声。」
《漢語大詞典》:遗令(遺令)
临终前的告诫、嘱咐。吕氏春秋·顺民:“先君有遗令,曰:‘无攻 越 , 越 ,猛虎也。’”后汉书·崔瑗传:“ 寔 奉遗令,遂留葬 洛阳 。” 明 吴骐 《汉昭烈》诗:“一代英雄生死际, 铜臺 遗令最堪怜。” 鲁迅 《而已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当时的遗令本有一定的格式,且多言身后当葬于何处何处,或葬于某某名人的墓旁。”
《國語辭典》:遗嘱(遺囑)  拼音:yí zhǔ
1.遗言。人在生前或临终嘱咐处理后事的言辞。如:「国父遗嘱」。也称为「遗言」。
2.预先处置身后事务或财产的文书,单独表示意思的行为,至死后方发生效力者,称为「遗嘱」。
《國語辭典》:吩咐  拼音:fēn fù
叮嘱,多指长辈嘱告晚辈,含有命令、派遣的语气。《老残游记》第一九回:「有甚么事,他人头儿也很熟,吩咐了,就好办的了。」《文明小史》第二三回:「门上听了这般吩咐,那敢怠慢?」
《國語辭典》:叮嘱(叮囑)  拼音:dīng zhǔ
再三叮咛嘱咐。《初刻拍案惊奇》卷五:「到京师袭荫求官,数年不得。这一年已自钻求要紧关节,叮嘱停当。」《文明小史》第五八回:「黄世昌叮嘱太太耐心等著,自己又去找内巡捕。」
《國語辭典》:发落(發落)  拼音:fā luò
1.对付、打发。《水浒传》第六一回:「路上便有些个草寇出来,小人也敢发落的三五十个开去。」
2.处理、处置。《京本通俗小说。菩萨蛮》:「明日分付临安府,量轻发落。」元。关汉卿《谢天香》第一折:「今日升堂坐起早衙,张千,有该佥押的文书将来我发落。」
3.责备、数落。《红楼梦》第三○回:「太太要打骂,只管发落。」《官场现形记》第五回:「藩台正想当著众人,发落他兄弟两句,好光光自己的脸。」
4.命令。《水浒传》第三九回:「却才知府当厅发落,叫多带从人。」《水浒传》第三九回:「便发落戴宗:『你不拣怎的,只与我拿得来,在此专等!』」
5.发泄。《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发落已毕,只得萧萧条条,仍旧去处馆。」
《漢語大詞典》:至嘱(至囑)
谓极恳切的嘱咐。儒林外史第二三回:“望即命驾往伊处。至嘱!至嘱!”
分類:恳切嘱咐
《國語辭典》:遵命  拼音:zūn mìng
遵循所指示的命令。《儒林外史》第四三回:「知县听了这话,叫臧岐原帖拜上二位少爷,说:『晓得,遵命了。』」《官话指南。卷四。官话问答》:「既蒙老兄抬爱,我就遵命了。」
《漢語大詞典》:雅属(雅屬)
敬词。称对方的嘱咐。 清 李鸿章 《复思露圃书》:“兹蒙雅属,具见藎虑周详,当再申明要约,并属 振轩 严飭防范,庶免疏虞。”
分類:敬词嘱咐
《漢語大詞典》:雅命
尊称对方嘱咐或建议之事。 鲁迅 《书信集·致陶亢德》:“雅命三种,皆不敢承。”
《漢語大詞典》:遗寄(遺寄)
(1).指帝王临终遗命;遗诏。宋书·谢晦传:“禀顾於西殿,受遗寄於御牀。” 南朝 齐 王俭 《褚渊碑文》:“ 太祖 升遐,绸繆遗寄。”
(2).指帝王临终时的顾命大臣。《南齐书·张敬儿传》:“凡废立大事,不可广谋,但 袁 褚 遗寄, 刘 又国之近戚,数臣地籍实为膏腴,人位竝居时望,若此不与议,復谁可得共披心胷者哉?”
(3).死者临终时嘱咐身后寄交某人之物。 唐 孟简 《咏欧阳行周事》:“所欢使者来,侍儿因復前。抆泪取遗寄,深诚祈为传。”
《漢語大詞典》:戒属(戒屬)
告诫嘱咐。汉书·史丹传:“向者太子当进见,臣窃戒属毋涕泣,感伤陛下。”
分類:告诫嘱咐
《漢語大詞典》:谆嘱(諄囑)
谆谆嘱咐。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设朝》:“你的事何待谆嘱。”《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六回:“ 弥轩 又谆嘱晚上不必穿素衣,须知花柳场中,就是炎凉世界,你穿了布衣服去,他们不懂甚么道理,要看不起你的。” 叶圣陶 《未厌集·抗争》:“她相信这样不但不是一条生路,而且会弄掉现在的位置……所以用母亲谆嘱儿子似的调子说。”
分類:嘱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