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告状(告狀)  拼音:gào zhuàng
1.诉说事件的状况。《魏书。卷一五。昭成子孙列传。秦王翰》:「遂留闻召,恐发,踰墙告状,太祖秘而恕之。」
2.请求司法机关审理案件。《红楼梦》第一五回:「偏不许退定礼,就打官司告状起来。那张家急了,只得著人上京来寻门路。」
3.向某人的尊长或上级投诉某人的罪行。如:「他受到欺负,却因惧怕报复而不敢告状。」
《国语辞典》:黑驴告状(黑驴告状)  拼音:hēi lǘ gào zhuàng
戏曲剧目。宋代故事戏。叙范仲禹被葛登云打死,其妻白玉莲闻信自缢,葛将白氏之尸藏于观中,而山西人屈申以己驴换得范所遗之黑驴,于借宿李保家中时,被李勒死。黑驴投包拯处告状,而屈申因错借白氏之尸还魂,男女颠倒,包拯用阴阳镜判明,铡死葛登云及李保。
《国语辞典》:告状本(告状本)  拼音:gào zhuàng běn
人民在提起诉讼或诉讼进行中所提出的书状。《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做个告状本,告下他来,不怕他不是我老婆!」
《國語辭典》:恶人先告状(惡人先告狀)  拼音:è rén xiān gào zhuàng
(谚语)干坏事的人反而先去告官、诉冤枉。如:「是他先欺负我,他却恶人先告状,跟老师说我打他。」
《漢語大詞典》:陈告(陳告)
(1).陈述;陈诉。 宋 王令 《答束徽之索诗》:“幸此不我陋,教诲日陈告。” 明 叶宪祖 《金翠寒衣记》第四折:“他今虽归附天朝,仍旧不公不法。小人一一开明,特来陈告。” 徐特立 《致张敬尧的公开信》:“谨以一处之痛苦,详实陈告,其馀他处可以类推。”
(2).告状。《水浒传》第四五回:“众邻舍一把拖住老子,要去官司陈告。正是:祸从天降,灾向地生。”《水浒传》第五一回:“被 白玉乔 要赴上司陈告 朱仝 故意脱放 雷横 ,知县只得把 朱仝 所犯情由申将 济州 去。”
《國語辭典》:奏本  拼音:zòu běn
臣下奏呈君上的章疏。
《漢語大詞典》:狱诉(獄訴)
犹告状。《旧唐书·张镒传》:“ 建中 元年五月二十八日,詔曰:‘準鬭竞律,诸奴婢告主,非谋叛已上者,同自首法,并準律处分。’自此奴婢復顺,狱诉稍息。”
分類:告状
《漢語大詞典》:告讼(告訟)
(1).告诉,告知。《醒世姻缘传》第三三回:“ 程乐宇 适然撞见 薛教授 ,正立在门前,告讼这事,又是可恼,又是可笑。”《醒世姻缘传》第四六回:“你从后门出去,到 姜爷 家把前后的事对着 姜爷 告讼告讼。”
(2).告状。 明 凌濛初 《宋公明闹元宵》第九折:“ 宋公明 翠乡一梦, 杨太尉 伤司告讼。”
《国语辞典》:具状(具状)  拼音:jù zhuàng
准备告状文件。《五代史平话。汉史。卷上》:「您怕人说服内成亲时,何不具状告官后,召媒改嫁,几多稳当。」
《國語辭典》:上告  拼音:shàng gào
1.明告上帝。《楚辞。屈原。天问》:「受赐兹醢,西伯上告。」
2.向上级报告。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补遗。卷四。土司》:「黎利以本年正月陈皓病死上告矣,上以师老兵疲,遂废交阯布政司,以黎利权署国事。」
3.向上级机关或司法部门告状。
《国语辞典》:告官  拼音:gào guān
向官府告状。《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七:「既遭盗劫,理合告官。」
分类:官府告状
《漢語大詞典》:连状(連狀)
(1).接连上状。晋书·外戚传·王蕴:“﹝ 王藴 ﹞性平和,不抑寒素,每一官缺,求者十辈, 藴 无所是非。时 简文帝 为 会稽王 ,辅政, 藴 輒连状白之,曰:‘某人有地,某人有才。’务存进达,各随其方,故不得者无怨焉。”
(2).连名告状。 唐 韩愈 《论变盐法事宜状》:“行此策后,两市军人,富商大贾,或行财贿,邀截喧诉,请令所由切加收捉。如获头首,所在决杀;连状聚众人等,各决脊杖二十。”
(3).指连名上状。 宋 李上交 近事会元·禁选人带京债许借料钱:“今年三銓于远官,许连状相保,户部各保量加给料钱,衣食稍足,可责清廉。”
《漢語大詞典》:正状(正狀)
指原告状子的正本。 清 代官府规定,诉讼原告必须按格式填写正状、副状各一份,副状较正状为简,不涉及讼词内容。正状留官府备案,副状用以拘审被告。参阅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词讼》
《國語辭典》:插状(插狀)  拼音:chā zhuàng
将状词投入告状箱。元。郑廷玉《后庭花》第三折:「你去到黄昏插状来,咱两个白日里难说话。」元。岳伯川《铁拐李》第一折:「也不索官中插状衙中告,只消得二指阔纸提条。」
《国语辞典》:抛箱(抛箱)  拼音:pāo xiāng
将状子投入官府所设的告状箱中。《喻世明言。卷三六。宋四公大闹禁魂张》:「朝殿回衙,即时升厅,引放民户词状。词状人抛箱,大尹看到第十来纸状。」也作「撺厢」、「撺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