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断断(斷斷)  拼音:duàn duàn
1.忠诚专一的样子。《书经。秦誓》:「如有一介臣,断断猗,无他伎。」
2.表示坚决。《文明小史》第三四回:「如没得重价给他,他断断不肯轻易把稿出售的。」
《國語辭典》:什么(什麼)  拼音:shén me
1.疑问代名词,专指事物。如:「每天下班后,你都在做什么?」《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四回:「因看见端甫道貌岸然,不敢造次,所以只打听忌吃什么?」也作「甚么」。
2.指示代名词,泛指一般事物。如:「心里想什么,就说什么,别这样吞吞吐吐的。」元。无名氏《马陵道》第三折:「你看天色已晚,前后无人,我直跟到这羊圈根前,吟两句诗,调发此人,看他说什么?」也作「甚么」。
3.疑问形容词。如:「你住在什么地方?」《文明小史》第三四回:「这是部什么书,我还不晓得名目,请悔兄指教。」也作「甚么」。
4.表不定或虚指的形容词。《红楼梦》第四八回:「为这点小事,弄得人坑家败业,也不算什么能为。」《文明小史》第三四回:「这部书没有什么道理。」也作「甚么」。
《國語辭典》:断然(斷然)  拼音:duàn rán
1.绝对、无论如何。《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使不得。第一,家中母亲严谨;第二,道不得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要来张胜家中,断然使不得!」《红楼梦》第三五回:「若用杂色,断然使不得。大红又犯了色,黄的又不起眼。」
2.决断之词。如:「这件事情应当采取断然处置,否则后患无穷。」
《國語辭典》:济事(濟事)  拼音:jì shì
有益于事。指能成事。《左传。成公六年》:「圣人与众同欲,是以济事。」《儒林外史》第三二回:「几十两银子不济事。我竟给你一百两银子,你拿过去教班子。」
《國語辭典》:摇手(搖手)  拼音:yáo shǒu
1.把手左右摆动,以示再见、不可或不愿。南朝梁。简文帝 春江曲:「谁知堤上人,拭泪空摇手。」《红楼梦》第四一回:「袭人恐惊动了人,被宝玉知道了,只向他摇手,不叫他说话。」
2.动弹。《汉书。卷九七。外戚传下。孝成许皇后传》:「家吏不晓,今壹受诏如此,且使妾摇手不得。」
3.机械上指用手摇转,使轮子旋转的把手。
《國語辭典》:摇头(搖頭)  拼音:yáo tóu
1.头向左右摇动。《史记。卷一二六。滑稽传》太史公曰:「优孟摇头而歌,负薪者以封。」
2.表示拒绝、否定或阻止。唐。白居易〈醉中得上都亲友书以予停俸多时忧问贫乏偶乘酒兴咏而报之〉诗:「没齿甘蔬食,摇头谢缙绅。」《红楼梦》第一七、一八回:「贾政摇头说道:『也未见长。』」
《國語辭典》:没有(沒有)  拼音:méi yǒu
1.无。《儒林外史》第一回:「我也积聚下三五十两银子,柴米不愁没有。」《老残游记》第五回:「老残道:『……有这话吗?』那人说:『没有!没有!』」
2.未。如:「等了老半天,他还没有来。」
《國語辭典》:没收(沒收)  拼音:mò shōu
强制将私有物充公,称为「没收」。如:「没收财产」。
《漢語大詞典》:永矢
发誓永远要(做某事)。常用于否定语前。矢,通“ 誓 ”。《诗·卫风·考槃》:“独寐寤宿,永矢弗告。” 明 徐渭 《登秦望山》诗:“素情忻晏游,硕人事永矢。” 明 李贽 《答李见罗先生》:“师友深恩,永矢不忘。”
《國語辭典》:释手(釋手)  拼音:shì shǒu
放下、离手。如:「爱不释手」。《儒林外史》第一回:「危素受了礼物,只把这本册页看了又看,爱玩不忍释手。」
《國語辭典》:推倒  拼音:tuī dǎo
1.推之使倒。如:「小心!别推倒了花瓶。」
2.推翻。如:「推倒君主专制」。
3.倾尽。《宋史。卷四三六。儒林列传六。陈亮》:「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
《國語辭典》:好不  拼音:hǎo bù
1.很、非常。元。无名氏《来生债》第三折:「居士!你看那海岸上看俺沉舟的人,好不多也。」《儒林外史》第二六回:「端的起三百斤的制子,好不有力气!」
2.很不。《水浒传》第三五回:「你这鸟男女,好不识人!欺负老爷独自一个。」
《國語辭典》:判断(判斷)  拼音:pàn duàn
1.断定是非曲直、吉凶善恶。《北齐书。卷四三。许惇传》:「惇清识敏速,达于从政,任司徒主簿,以能判断,见知时人,号为入铁主簿。」《儒林外史》第一四回:「这是他们请仙判断功名大事,我也进去问一问。」
2.掌理、主管。宋。陈亮〈彩凤飞。大立玉〉词:「这些儿、颖脱处,高出书卷,经纶自入手,不了判断。」元。无名氏《射柳捶丸》第一折:「(吕夷简上云)调和鼎鼐理阴阳,两手揩磨日月光,判断山河挥翰墨,权衡秉政辅朝纲。」
3.欣赏。唐。南卓《羯鼓录》:「尝遇二月初,诘旦巾栉方毕,时当宿雨初晴,景色明丽,小殿内庭,柳杏将吐,睹而叹曰:『对此景物,岂得不为他判断之乎。』」也作「排打」。
《漢語大詞典》:未常
(1).犹未尝。未曾,不曾。《秦併六国平话》卷上:“自临阵以来,未常有此大捷。” 元 关汉卿 《裴度还带》楔子:“小子相人多矣,未常有这等一庄事。”《水浒传》第九三回:“﹝ 李逵 ﹞忽转念道:‘外面雪兀是未止。’心里想着,身体未常动掸,却像已走出亭子外的一般。”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三:“太保代父肃客,自晨至午,既无他语,亦未常少移徙,正襟危坐,待父归,始揖而退。”
(2).犹未尝。用在否定词前,构成双重否定,委婉地表示肯定。 明 李贽 《读史·晁错》:“ 汉文 有 汉文 之术数也, 汉高 有 汉高 之术数也……以至六家九流,凡有所挟以成大功者,未常不皆有真实一定之术数。”参见“ 未尝 ”。
《國語辭典》:未尝(未嘗)  拼音:wèi cháng
1.不曾。《文选。任昉。王文宪集序》:「持论从容,未尝言人所短。」《三国演义》第一三回:「臣观贾诩虽为李傕腹心,然实未尝忘君,陛下当与谋之。」
2.不见得、未必。通常后接否定词,构成双重否定,但语气委婉。《三国演义》第三回:「汝剑利,吾剑未尝不利!」
《國語辭典》:伶俐  拼音:líng lì
1.聪明机灵,反应敏捷。《初刻拍案惊奇》卷一:「文若虚是伶俐的人,看见来势,已自瞧科在眼里,晓得是个好主顾了。」《红楼梦》第五四回:「惟有那第十个媳妇聪明伶俐,心巧嘴乖,公婆最疼。」
2.口齿犀利。《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五:「卫朝奉见他人物整齐,说话伶俐,收纳了,拨一间房与他歇落。」《儒林外史》第四四回:「汤镇台见他说话伶俐,便留他在书房里吃饭,叫两个公子陪他。」
3.乾脆俐落。元。关汉卿《单刀会》第四折:「(鲁云)你去了倒是一场伶俐。(黄文云)将军有埋伏里!」元。无名氏。赚蒯通。第一折:「除了后患,岂不伶俐。」
《國語辭典》:说理(說理)  拼音:shuō lǐ
1.说明理由。如:「就为这件事情,他正在那里说理呢!」
2.讲理。如:「他是一个说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