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嗣主  拼音:sì zhǔ
承继王位者。《后汉书。卷一二。张步传》:「时国无嗣主,内外恇惧。」
分類:继位君王
《國語辭典》:夏桀  拼音:xià jié
夏朝末位君主,名履癸,谥号桀,约于西元前一八一八年左右即位,荒淫无度,暴虐无道,于一七六六年左右为成汤所败,死于南巢,夏亡。
《漢語大詞典》:侍班
古代臣下轮流在宫内或行在所随侍君王,记事、记注起居,或处理其他事务,称侍班,即入直。 宋 钱愐 钱氏私志:“公至殿侧侍班。” 明 张居正 《议处史职疏》:“ 洪武 二十四年,定召见臣下仪。以修撰编修,充侍班官,即古随仗入直记事之意。今宜遵照祖制,除陞殿例用史官侍班外,凡常朝御皇极门,即轮该日记注起居。”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三:“值乙未会试,钦命诗题为‘灯右观书’四字。诸总裁覆命日,叩请出处,时 文勤 适侍班,上目视 文勤 。”清史稿·圣祖纪:“壬寅,命 满 汉 给事中各四员侍班。”
《漢語大詞典》:袍带(袍帶)
(1).锦袍腰带。古代君王和贵官的常服。新唐书·西域传上·天竺:“﹝ 南天竺 ﹞使者曰:‘蕃夷惟以袍带为宠。’帝以锦袍、金革带、鱼袋并七事赐之。” 宋 王闢之 渑水燕谈录卷一:“ 真宗 一日晚坐 承明殿 ,召学士对,既退,中人就院宣諭曰:‘朕适忘御袍带,卿无讶焉。’”宋史·李继周传:“ 至道 二年,授 西京 作坊副使,赐袍带、银綵、雕戈以宠之。”
(2).泛指长袍衣带。 清 赵翼 瓯北诗话·陆放翁年谱:“先生年十七,尚从师就业。与 许子威 辈同从 鲍季和 先生,晨兴必具袍带而去。”
《漢語大詞典》:保氏
古代职掌以礼义匡正君王、教育贵族子弟的官员。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諫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 郑玄 注:“諫者,以礼义正之。《文王世子》曰:‘保也者,慎其身以辅翼之,而归诸道者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练字:“周礼保氏掌教六书。” 清 昭槤 啸亭续录·谙达:“更番入卫,教授皇子骑射,名曰‘諳达’,体制稍杀於师傅,盖古保氏之责。”
《漢語大詞典》:诰誓(誥誓)
(1).古代君王训诫勉励民众的文告。《穀梁传·隐公八年》:“誥誓不及五帝,盟诅不及三王。” 范宁 注:“誥誓,尚书六誓七誥是其遗文。五帝之世道化淳备,不须誥誓而信自著。”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史传:“ 唐 虞 流于典謨, 商 夏 被于誥誓。” 范文澜 注:“尚书所载皆典謨训誥誓命之文。”新唐书·柳浑传:“ 浑 跪曰:‘五帝无誥誓,三王无盟诅,盖盟诅之兴皆在季末。’”
(2).借指尚书文选·班固〈典引〉:“帝者之上仪,誥誓所不及已。” 蔡邕 注:“本事曰誥,戎事曰誓。” 吕延济 注:“誥誓谓尚书也。言 汉 帝之仪则,尚书所载亦不及也。”
《漢語大詞典》:君贶(君貺)
君王的赐予。左传·襄公二十七年:“七子从君,以宠 武 也。请皆赋,以卒君貺。” 明 吾邱瑞《运甓记·翦逆闻丧》:“只图个数行露布酬君貺,反阻却几点星稀省母傍。”
分類:君王赐予
《國語辭典》:贵幸(貴幸)  拼音:guì xìng
官位显贵又得君王的宠幸。《史记。卷一○七。魏其武安侯列传》:「及孝景晚节,鼢益贵幸,为太中大夫。」《汉书。卷九三。佞幸传。序》:「此两人非有才能,但以婉媚贵幸,与上卧起,公卿皆因关说。」
《漢語大詞典》:执笏(執笏)
(1).拿着笏板。古时臣下朝见君王或臣僚相见时,手持玉石、象牙或竹、木的手板为礼。仪礼·士相见礼“上大夫相见以羔” 唐 贾公彦 疏:“常朝及餘会聚皆执笏。”晋书·舆服志:“笏,古者贵贱皆执笏,其有事则搢之於腰带。” 晋 陆机 《祖道毕雍孙刘边仲潘正叔》诗:“执笏 崇贤 内,振缨层城阿。”
(2).称臣。 三国 魏 锺会 《与吴主书》:“执笏之心,载在名策。”
《漢語大詞典》:高危
(1).位高势危。旧多指君王位高骄妄以致危亡。语出孝经·诸侯:“在上不骄,高而不危。” 汉 扬雄 《解嘲》:“位极者高危,自守者身全。” 唐太宗 《帝京篇》之十:“人道恶高危,虚心戒盈荡。”
(2).指尊高的帝位。 唐 魏徵 《谏太宗十思书》:“处高危则思谦降,临满盈则思挹损。”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九》:“夫惟人君不以高危自处,而以谦卑育物为心,人人得而亲近之,亦人人得而取给之。”
(3).高而险的地方。
《漢語大詞典》:立王
所立的君王;在位的君王。书·无逸:“自时厥后,立王生则逸。”左传·昭公三年:“ 楚 人日徵敝邑,以不朝立王之故。”
《漢語大詞典》:御宴
谓以君王名义所设的宴会。 元 黄庚 《宫词》:“闻説君王御宴回,宫人留钥内门开。” 清 李渔 《风筝误·梦骇》:“是真的,不是做梦,快请老爷去赴御宴。”《说唐》第二九回:“ 咬金 见射死 魏文通 ,又得了十万兵马,十分快活,吩咐大摆御宴,吃酒贺功。”
《漢語大詞典》:诬奏(誣奏)
捏造罪名向君王告发。 汉 王充 论衡·对作:“ 主父偃 嫉之,诬奏其书。天子下 仲舒 於吏,当谓之下愚。”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一》:“﹝ 李实 ﹞陵轢公卿已下,随喜怒诬奏迁黜,朝廷畏忌之。”旧唐书·赵涓传:“朝廷方讨 淮 蔡 , 环 诬奏 博宣 受 吴少诚 赂为反间,又妄説国家休咎,扇惑军情。”
《國語辭典》:侍人  拼音:shì rén
侍奉君王的人。《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公鞭侍人贾举而又近之,乃为崔子间公。」
《漢語大詞典》:资敬(資敬)
语出孝经·士:“资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谓用尊敬父亲的态度尊敬君王。《宋书·武帝纪上》:“公命世英纵,藏器待时,因心资敬,誓雪国耻,慨愤陵夷,诚发宵寐。”文选·王俭〈褚渊碑文〉:“义在资敬,情同布衣。” 吕延济 注:“义在用谨敬之心与君相亲。” 唐玄宗 《〈孝经〉序》:“虽因心之孝已萌,而资敬之礼犹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