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省选(省選)
指吏部的铨选。吏部属尚书省,故称。 唐 韩愈 《答张彻》诗:“省选逮投足,乡宾尚摧翎。”
《漢語大詞典》:月选(月選)
元 、 明 、 清 吏部铨选官员的制度。 元 制,从七品以下官归吏部注拟,流外人员一月一次铨注。 明 清 月选法,分双月大选,单月急选,统称月选。所选出之官称月官。参阅元史·选举志三明史·选举志三《清会典·吏部五·文选清吏司二》
《漢語大詞典》:选期(選期)
古时指赴吏部报到听候选用的日期。 明 冯梦龙 《永团圆·报任宁阳》:“本欲给假归省老母,因选期在邇,冀得授职,便可近养了。”
《漢語大詞典》:指分
(1).指点安排。二刻拍案惊奇卷十:“紥成火囤落了他们圈套,这人家不经折的,只依我指分,方免祸患。”
(2). 清 制,内外官员分发,由吏部抽签而定。自捐纳行,候补官可出钱自请分发到某省某衙门,称为指分。
《漢語大詞典》:寄禄官
官阶名。 宋 制,官分阶官和职事官,如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吏部尚书是阶官名,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是职事官名。阶官有名衔而无职事,只作为铨叙、升迁的依据,称为寄禄官。 元丰 三年改行新官制,又以尚书、侍郎等为职事官,而以旧时所置散官为寄禄官。凡职事官,自尚书至给舍谏议,其职俸以寄禄官高下分行、守、试三等,以禄令为准。如 苏轼 以工部屯田员外郎知 湖州 ,罢官后又以朝奉郎知 惠州 ,知 湖州 、 惠州 为职事,而员外郎、朝奉郎为其寄禄。 宋 陆游 《尚书王公墓志铭》:“寄禄官,自承事郎积迁至正奉大夫。” 元 黄溍 日损斋笔记·辩史:“ 宋 制,必寄禄官高於所任之职事,乃为行也。”参阅文献通考·职官十九宋史·职官志十一
《漢語大詞典》:验到(驗到)
清 代吏部查验各省至京官员的年貌等。《六部成语·吏部·验到》:“各省来京引见之员,到京后,即赴吏部报知,而部官验其年貌,曰验到。”
《國語辭典》:验看(驗看)  拼音:yàn kàn
1.清代候补、候选人员,赴部引见,由点派的王公大臣或九卿科道接见,察视其年貌状态。《清会典事例。卷八一。吏部。处分冽京官保举》:「向来外省验看截取举人,率多沿袭故套,不能实心澄汰。」
2.调查观看。如:「派人前往验看。」
《国语辞典》:大冢宰  拼音:dà zhǒng zǎi
职官名。周代六卿之首,相当于宰相。后世称吏部尚书为「大冢宰」。
《分类字锦》:定考
唐书百官志凡定考皆集于尚书省唱第然后奏
分类:吏部
《國語辭典》:候补(候補)  拼音:hòu bǔ
等待递补缺额。如:「候补理事」、「每个球队,都有几位候补球员。」《醒世姻缘传》第三九回:「此时正当乏手,等到好年成的时候补去罢。」
《漢語大詞典》:优调(優調)
(1).谓受铨选而任官。新唐书·刘蕡传:“於时,被选者二十有三人,所言皆冗齪常务,类得优调。”
(2). 宋 代特指不赴吏部侯选的特别差遣。 宋 胡继宗 《书言故事·仕进》:“参部註差为赴调,别差曰优调。”
《分类字锦》:职详(职详)
唐书席豫传韩休辅政举代已入拜吏部侍郎明皇曰卿前日考功职详事允故有今授豫典选六年拔寒远士多至台阁当时推知人号席公云
分类:吏部
《國語辭典》:演礼(演禮)  拼音:yǎn lǐ
演练礼仪。《西游记》第五回:「先至通明殿演礼,后方去赴宴。」
《漢語大詞典》:卓荐(卓薦)
因卓异而被举荐。 清 制,吏部考核官吏,才能出众的称为“卓异”。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十:“ 高要 令 杨国霖 兰坡 ,作吏三十年,两膺卓荐,傲兀不羈。” 清 梁章钜 归田琐记·致刘次白抚部书:“ 次白 为 太湖 同知,曾以濬河便民,荐举加知府衔。次年復以计典卓荐,擢守 徐州 ,洊至开府。”
《漢語大詞典》:关试(關試)
唐 宋 时吏部对进士的考试。合格者方能为官。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述进士下篇:“近年及第未过关试皆称新及第进士。”宋史·选举志一:“登科之人,例纳朱胶綾纸之直,赴吏部南曹,试判三道,谓之关试。” 明 胡震亨 唐音癸籤·诂笺三:“关试,吏部试也。进士放榜勑下后,礼部始关吏部。吏部试判两节,授春关,谓之关试,始属吏部守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