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得 → 淂得”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骈字类编》:后得(后得)
论语先事后得非崇德与孔曰先劳于事然后得报
分类:后得
《國語辭典》:喜雨  拼音:xǐ yǔ
1.及时所下的雨。《谷梁传。僖公三年》:「喜雨者,有志乎民者也。」
2.容易下雨。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五月。宜忌》:「五月喜旱,六月喜雨。」
《國語辭典》:教益  拼音:jiào yì
受教导后所得到的益处。如:「听君一席话,深获教益。」
《漢語大詞典》:二智
佛教语。实智(亦名如理智、根本智)和权智(亦名如量智、后得智)。佛性论卷三:“此二智有二种相,一者无著,二者无碍。” 南朝 梁简文帝 《大法颂序》:“二諦现空有之津,二智包权实之底。”
《國語辭典》:气功(氣功)  拼音:qì gōng
我国特有的一种健身术。其方法是利用深呼吸及有意控制意念,使精神意志集中,从而疏通经络、调和血气,达到保健和治病的目的。其中用于治疗目的者,称为「气功」。
《國語辭典》:达成(達成)  拼音:dá chéng
达到、完成。如:「达成协议」、「达成任务」。
《漢語大詞典》:稣息(穌息)
困顿后得到休息。 胡适 《〈西游记〉考证》(一):“下而就饮,身命重全,人马俱得穌息。”
《國語辭典》:先忧后乐(先憂後樂)  拼音:xiān yōu hòu lè
1.先忧苦而后得安乐。语本《大戴礼记。曾子立事》:「先忧事者后乐事,先乐事者后忧事。」如:「我宁可先忧后乐,先把工作做完再休息。」
2.指忧虑在天下人之先,安乐在天下人之后。形容关心国计民生,先公后私。语本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关心国计民生,有忧患则居先,享乐则居后。《宋史。卷三一四。列传。范仲淹》:「致其当朝,虽不能久,然先忧后乐之志,海内固已信其有弘毅之器。」明。王世贞《鸣凤记。邹林游学》:「你先忧后乐师忠彦,由义居仁效昔贤。」
《国语辞典》:归真證果(归真證果)  拼音:guī zhēn zhèng guǒ
1.道教谓死后得道成仙。
2.民间宗教谓天界下凡投胎的神仙,死后重返天界。明。刘兑《金童玉女娇红记》:「待它业缘满足,那其间还将他二人召回仙界,归真證果。」
《漢語大詞典》:后天失调(後天失調)
(1).中医学名词。指脾胃之气虚弱,运化失常而造成的营养障碍。
(2).比喻事物诞生后得不到应有的关心和扶持。 黄宗英 《八面来风先开扇窗户》:“有一座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畸形工厂。”
《國語辭典》:人死留名  拼音:rén sǐ liú míng
人不可没没无闻的过一辈子,要留名于后世。《新五代史。卷三二。死节传。王彦章传》:「彦章武人不知书,常为俚语谓人曰:『豹死留皮,人死留名。』」
《漢語大詞典》:目标程序
又称“目的程序”。源程序经过专门的软件翻译、加工后得到的程序。有的可直接装入计算机内存中运行,有的需进一步加工后才能由计算机执行。
五后得智
【佛学大辞典】
(名数)菩萨之行满足后所起之化他智慧也:一、通达智,欲见之境界自在得之智也。二、随念智,忆念在观心中了知诸法之相,出观后亦得不忘之智也。三、安立智,在了知之诸境界,能立正教使他人修行之智也。四、和合智,由得了之智慧,观察一切诸法和合之境界,转一切烦恼而为菩提之智也。五、如意智,自己所欲之一切事得自在之智也。
【佛学次第统编】
摄大乘论释云五后得智:后得智者,菩萨行满化他之智也。谓菩萨起行度生,分别显示,而能觉了通达诸法,忆持不失,建立正教。令他修行,观一切法,随缘和合,随意所欲,无不满足,故有五种之别也。
一、通达 通达者,谓菩萨由此后得智,而能于观心中,所知所见境界,一切诸法,皆悉无碍也。
二、随念 随念者,亦名忆持,谓菩萨由后得智,于前观心中,通达诸法境界之相,出观之后,皆能随念忆持不失也。
三、安立 安立亦名成立,谓菩萨由后得智,于所通达诸法境界,能立正教,令他修行也。
四、和合 和合亦名相杂。谓菩萨由后得智,于先所缘一切诸法,和合相杂境界,而能观察照了,由此观察,即得转一切烦恼而依菩提也。
五、如意 如意者,谓菩萨由后得智,既得转烦恼依菩提,故于一切所欲,皆悉随意,如转大地作黄金是也。
【三藏法数】
(出摄大乘论释)
后得智者,菩萨行满化他之智也。谓菩萨起行度生,分别显示,而能觉了,通达诸法,忆持不失,建立正教,令他修行。观一切法,随缘和合,随意所欲,无不满足,故有五种之别也。
〔一、通达〕,通达者,谓菩萨由此后得智,而能于观心中所知所见境界,一切诸法皆悉无碍也。
〔二、随念〕,随念者,亦名忆持,谓菩萨由后得智,于前观心中通达诸法境界之相,出观之后,皆能随念忆持不失也。
〔三、安立〕,安立亦名成立,谓菩萨由后得智,于所通达诸法境界,能立正教,令他修行也。
〔四、和合〕,和合亦名相杂,谓菩萨由后得智,于先所缘一切诸法和合相杂境界,而能观察照了。由此观察,即得转一切烦恼而依菩提也。
〔五、如意〕,如意者,谓菩萨由后得智,既得转烦恼依菩提,故于一切所欲,皆悉随意,如转大地作黄金等是也。(转犹变也。)
法后得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种得之一。亦名犊子随后得。谓如牛子附随母牛,能得随所得之后而来也。善恶诸法,过去灭去之后,其诸法得我之身者,依于此得之力也。
后得智
【佛学大辞典】
(术语)正冥符真如之智,离无分别之念故谓之无分别智,又曰根本智,后分别一切差别相之智,谓之分别智,又云后得智。以是为根本智后所得之智也。又俗智,如量智等。佛陀起大悲救众生者,此后得智也。真谛译摄大乘论释十二曰:「根本智依非心非非心,后得智则依止心故。二智于境有异:根本智不取境以境智无异故,后得智取境以境智有异故;根本智不缘境如闭目,后得智缘境如开目。」同四曰:「如来本识永离一切解脱障及智障,此识或名无分别智,或名无分别后智。若于众生起利益事一分名俗智,若缘一切无性起一分名真如智,此二合名应身。」
【佛学常见辞汇】
二智之一,境智无异,不起分别,名根本智,分别一切差别之相,慧照分明,即名后得智。
【三藏法数】
谓依止于心,缘于外境,种种分别,境智有异,如人开目,众色显现,以其于根本智后而得此智,是名后得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