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人身  拼音:rén shēn
1.人的身体。清。李渔《閒情偶寄。卷三。词曲部。宾白》:「就人身论之,则如肢体之于血脉。」
2.当事人本身。南朝梁。沈约〈南郊恩诏〉:「人身及家口质系,悉散还私家。」
3.人品才识。《南史。卷六一。陈伯之传》:「临川内史王观,僧虔之孙,人身不恶,可召为长史,以代元冲。」
4.佛教用语。指在轮回中转世投生为人。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但当兼脩戒行,留心诵读,以为来世津梁,人身难得勿虚过也。」
《國語辭典》:重名  拼音:zhòng míng
1.盛名。《后汉书。卷七○。孔融传》:「孔文举有重名,将军若造怨此人,则四方之士引领而去矣。」《晋书。卷六九。周顗传》:「君才不及弟,何乃横得重名!」
2.重视名誉。《庄子。刻意》:「众人重利,廉士重名。」
《漢語大詞典》:争名
争名望或争名誉。荀子·富国:“布衣紃屨之士诚是,则虽在穷阎漏屋,而王公不能与之争名。” 王先谦 集解:“王公不能与之争名,言名过王公也。” 唐 杜甫 《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诗:“争名古岂然,关键歘不闭。”文献通考·经籍十九:“然其序全用 杜牧 罪言,实无 宋公 一语,然则 欧公 殆不满於 宋 名衔之著,固恶夫争名,抑亦以自表异邪!”
《國語辭典》:修名  拼音:xiū míng
1.美名。《隋书。卷八○。列女传。序》:「其修名彰于既往,徽音传于不朽,不亦休乎!」
2.正名位。《国语。周语上》:「有不享则修文,有不贡则修名。」
3.求名。《孔丛子。抗志》:「桥子良修实而不修名,为善不为人之知己。」
《國語辭典》:誉望(譽望)  拼音:yù wàng
名望。南朝梁。任昉〈王文宪集序〉:「卢钦兼掌,誉望所归。」《新唐书。卷一八四。马植传》:「植自以誉望在当时诸公右,久补外,还朝不得要官,为宰相李德裕所抑,内怨望。」
分類:名誉声望
《國語辭典》:沽名  拼音:gū míng
利用手段谋取声誉。《后汉书。卷八三。逸民传。序》:「彼虽硁硁,有类沽名者。」《红楼梦》第三六回:「可知那些死的都是沽名,并不知大义。」也作「买名」。
《國語辭典》:名物  拼音:míng wù
1.物的名称及形状。《周礼。天官。庖人》:「掌共六畜、六兽、六禽,辨其名物。」
2.名与事。《管子。小称》:「此其变名物也,如天如地。」
3.有名之物。宋。梅尧臣和答韩奉礼饷荔枝〉诗:「韩盛人所希,四海馈名物。」
《國語辭典》:雾豹(霧豹)  拼音:wù bào
汉朝陶答子为官三年而富,其妻以「南山有玄豹,雾雨七日而不下食者,欲以泽其毛而成文章」劝其韬光养晦,隐迹全身。典出汉。刘向《列女传。卷二。陶答子妻》。后比喻贤士隐居不仕。唐。白居易 与元九书:「时之不来也,为雾豹,为冥鸿,寂兮寥兮,奉身而退。」宋。苏轼 次韵王震诗:「携文过我治平间,雾豹当时始一斑。」也作「南山隐豹」、「南山雾豹」。
《國語辭典》:干誉(干譽)  拼音:gān yù
钓取名誉。《宋史。卷三四三。邓润甫传》:「论恤民力,则疑其违道干誉。」
《漢語大詞典》:崇名
(1).重视名誉。 汉 刘向 说苑·建本:“死有遗业,生有荣名,此皆人材之所能建也……夫学者崇名,立身之本也。”
(2).犹尊号。 南朝 陈 徐陵 《陈文帝哀策文》:“大宝崇名,无间改作;纂武升歷,遗爱实繁。”
《國語辭典》:脩名  拼音:xiū míng
美名。《楚辞。屈原。离骚》:「老冉冉其将至兮,恐脩名之不立。」
《國語辭典》:伸手  拼音:shēn shǒu
1.伸出手臂。《红楼梦》第六○回:「贾环见了,喜的就伸手来接。」《文明小史》第五一回:「便伸手抓了一把,塞在口袋里。」
2.介入、参与。如:「这件买卖他既然出面了,就不容许别人伸手。」
《國語辭典》:买名(買名)  拼音:mǎi míng
以不正当的方法求取名誉。《南史。卷六九。虞荔传》:「美盛德之形容,以申击壤之情耳,吾岂买名求仕者乎?」也作「买誉」、「沽名」。
《漢語大詞典》:名检(名檢)
亦作“ 名俭 ”。 名誉与礼法。文选·干宝〈晋纪总论〉:“谈者以虚薄为辩而贱名俭,行身者以放浊为通而狭节信。”俭,五臣本作“检”。 张铣 注:“名检,法度也。” 唐 白居易 《寄元九》诗:“身为近密拘,心为名检缚。” 明 唐顺之 《与蔡白石郎中书》之二:“ 江 左诸人,任情恣肆,不顾名检,谓之脱洒。”《西湖佳话·南屏醉迹》:“你是个有意思的高僧,为何这等倒街卧巷,不惜名检?”
《漢語大詞典》:造谤(造謗)
诽谤;无中生有,说人坏话,毁人名誉。史记·李斯列传:“入则心非,出则巷议,非主以为名,异趣以为高,率羣下以造谤。”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匿名造谤,谓之无名子。” 宋 李纲 《与政府书》:“ 球 缘此种种造谤,又尝为 韩世忠 下营妇殴击。” 清 赵翼 瓯北诗话·元遗山诗:“予北渡后,献书中令君,荐诸名士,而造谤者,即书中所荐之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