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27,分22页显示  上一页  2  3  4  5  6  8  9  10  11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鹊起
遗名
文声
嘉号
名行
惜名
腾声
芳誉
仁闻
借光
虚称
名地
发闻
广誉
闻誉
《國語辭典》:鹊起(鵲起)  拼音:què qǐ
迅速的振翅高飞。比喻把握先机,乘时而发,窜升迅速。如:「声名鹊起」。《晋书。卷七一。列传。孙惠》:「今时至运集,天与神助,复不能鹊起于庆命之会,拔剑于时哉之机,恐流滥之祸不在一人。」
《漢語大詞典》:遗名(遺名)
(1).谓遗弃名位。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予闻君子不遯俗而遗名,智士不背世而灭勋。”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八·满歌行 宋 郭茂倩 题解:“ 庄周 遗名,名垂千载。” 明 何景明 《赠君采效何逊作》诗之三:“违俗势靡合,遗名跡自超。”
(2).谓留传名声。《三国志·蜀志·吕凯传》:“上以报国家,下不负先人,书功竹帛,遗名千载。”《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十回回目:“谈官况令尹弃官,乱著书遗名被駡。”
(3).垂留后世之名声。文选·班固〈幽通赋〉:“保身遗名,民之表兮。” 李善 注引 曹大家 曰:“言人生能保其身,死有遗名,民之表也。” 晋 陆机 《日重光行》:“日重光,身殁之后无遗名。” 元 倪瓒 《至正十三年三月四日同章炼师过张先生》诗:“自许才名今独步,身后遗名将谁託。”
《漢語大詞典》:文声(文聲)
(1).工于为文的名声。宋史·孔文仲传:“初, 文仲 与弟 武仲 、 平仲 皆以文声起 江西 ,时号三 孔 。” 元 冯子振 《红绣鞋·题小山苏堤鱼唱》曲:“ 东里 先生酒兴, 南州 高士文声。”
(2).指文章与诗歌。 王闿运 《〈八代文粹〉序》:“书契之兴,肇於羲画;文声之比,成於诗乐。”
《漢語大詞典》:嘉号(嘉號)
美名;好名声。 汉 刘向 说苑·建本:“孝行成於内而嘉号布於外。” 三国 魏 曹植 《酒赋》:“仰酒旗之景曜,协嘉号於天辰。”
《漢語大詞典》:名行
名声与品行。 汉 王粲 《酒赋》:“贼功业而败事,毁名行以取诬。” 北魏 杨炫之 洛阳伽蓝记·冲觉寺:“ 懌 ,亲王之中最有名行。” 唐 韩愈 《四门博士周况妻韩氏墓志铭》:“ 况 立名行,人士誉之。” 明 高明 《琵琶记·蔡公逼试》:“你纵然锦衣归故里,补不得你名行亏。”
分類:名声品行
《漢語大詞典》:惜名
爱惜名声。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吴云壑:“盖 吴 旧交者, 石湖 范公 、 三山 凌公 、 止斋 陈公 ,惜名畏义,出于天性,必不出于 侂胄 所为。”
分類:爱惜名声
《漢語大詞典》:腾声(騰聲)
传扬名声。宋书·谢灵运传论:“爰逮 宋 氏, 颜 谢 腾声。” 清 刘大櫆 《金复堂先生八十寿序》:“季子与诸孙曾,皆腾声庠序之中。”
《漢語大詞典》:芳誉(芳譽)
美好的名声。 唐 高仲武 中兴间气集·李嘉祐:“ 袁州 自振藻天朝,大收芳誉。中兴高流,与 钱郎 别为一体。” 清 李渔 《慎鸾交·却媒》:“他芳誉满皇州,许婚人,冷似秋,当不的求亲热杀男家口。”
分類:美好名声
《漢語大詞典》:仁闻(仁聞)
仁爱的名声。孟子·离娄上:“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 宋 曾巩 《唐论》:“然而天下之材不足,故仁闻虽美矣,而当世之法度亦不能放於三代。”
分類:仁爱名声
《國語辭典》:借光  拼音:jiè guāng
1.比喻凭借他人的关系而获沾利益。《儒林外史》第三三回:「久闻世兄才品过人,所以朝廷仿古徵辟大典,我学生要借光,万勿推辞。」《红楼梦》第二二回:「林黛玉冷笑道:『你既这样说,你特叫一班戏,拣我爱的唱给我看,这会子犯不上跐著人借光儿问我。』」
2.请人让路或请求给与指引时的客气话。《儿女英雄传》第一四回:「公子这番不是前番了,下了驴,上前把那人的袖子扯住,道:『借光!东庄儿在那边儿?』」
《漢語大詞典》:虚称(虚稱)
(1).不顾事实地加以赞颂。 汉 王褒 《四子讲德论》:“夫世衰道微,伪臣虚称者,殆也;世平道明,臣子不宣者,鄙也。鄙殆之累,伤乎王道。”
(2).虚假的名声;空名。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名实:“窃名者,厚貌深姦,干浮华之虚称,非所以得名也。” 明 李东阳 《江都县学科贡题名记》:“夫名有贵贱,有贤不肖;贵与贱为虚称,贤与不肖为定论。”
(3).空职称,虚头衔。 宋 曾巩 《罢馆职加官制》:“儒馆之设,有位号而无分职,使学士大夫将何以效其实歟?是用命尔进阶一等而罢其虚称。”
《漢語大詞典》:名地
(1).名胜之地。 南朝 梁 萧统 《示云麾弟》诗:“实览歷兮此名地,故遨游兮兹胜所。”
(2).名声与地位。 明 李东阳 《赠右谕德谢君序》:“然状元名地荣峻,多不俟满考而陟。”
《漢語大詞典》:发闻(發聞)
(1).传播;显扬。书·吕刑:“上帝监民,罔有馨香,德刑发闻惟腥。” 孔颖达 疏:“ 苗 民自谓是德刑者,发闻於外,惟乃皆是腥臭。” 汉 王符 潜夫论·潜叹:“ 虞 舜 之大圣也,德音发闻。”《后汉书·寇恂传》:“内得人心,外破 苏茂 ,威震邻敌,功名发闻,此谗人侧目怨祸之时也。” 宋 曾巩 《寿昌县太君许氏墓志铭》:“女子之善,既非世教所奬成,其事实亦罕发闻於后。” 清 朱仕琇 《松溪令潘公去思碑》:“他日去柄大政於朝,勋劳天下。究其治迹发闻之处,自 松溪 始。”
(2).犹闻名,传扬名声。国语·齐语:“於子之乡,有居处好学、慈孝於父母、聪慧质仁、发闻於乡里者,有则以告。” 唐 韩愈 《省试学生代斋郎议》:“﹝学生﹞以所进业发闻於乡閭,称道於朋友。” 宋 王安石 《直讲刘仲章可大理寺丞》:“尔以通经发闻於世,允蹈所学,尚何训哉!” 清 吴敏树 《湖北按察使贵阳唐子方先生哀辞》:“公往以名举人,为县令 湖北 ,以才能发闻,洊陟藩翰。”
(3).发声使人听到。 汉 王符 潜夫论·卜列:“ 孟賁 狎猛虎而不惶,婴人畏螻蚁而发闻。”
《漢語大詞典》:广誉(廣譽)
到处皆知的好名声。孟子·告子上:“令闻广誉施於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绣也。”韩非子·说疑:“主有明名广誉於国,而身不难受壑谷鬴洧之卑。” 三国 魏 邯郸淳 《后汉鸿胪陈君碑》:“是以令问广誉,塞于天渊。”
《漢語大詞典》:闻誉(聞譽)
听到美名。 唐 皮日休 《奉和鲁望秋赋有期次韵》:“郡侯闻誉亲邀得,乡老知名不放还。”
语本孟子·告子上:“令闻广誉施於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绣也。”后因以“闻誉”指到处皆知的好名声。 明 宋濂 《送吕仲善使北平采史序》:“ 仲善 姓 吕 氏, 章贡 人。有学有文,其闻誉盖翕然云。” 清 刘大櫆 《郑节母传》:“家虽贫而闻誉流于乡族。” 梁启超 《致伍秩庸星使书》:“其必不欲循例奉公,碌碌苟且,蹈巧宦之陋习,损海外之闻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