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得 → 淂得”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漢語大詞典》:砸嘴舔唇
形容吃得有滋味。 杨朔 《三千里江山》第十段:“ 武震 却吃的又香又甜,一面吃,一面还砸嘴舔唇的品着滋味。”
分類:吃得滋味
《國語辭典》:漾奶  拼音:yàng nǎi
婴儿因吸过多的奶而将奶吐出,称为「漾奶」。
《国语辞典》:盘底朝天(盘底朝天)  拼音:pán dǐ cháo tiān
形容吃得精光。如:「反正四百九十元随你吃,就让我们吃它个盘底朝天!」「菜一上桌,就被吃个盘底朝天,可见大家都饿坏了!」
《国语辞典》:红萝卜炒辣椒(红萝卜炒辣椒)  拼音:hóng luó bo chǎo là jiāo
(歇后语)看不出来也吃得出来。红萝卜和辣椒皆为红色,炒拌后,二者不易辨识,但经品尝即可分辨出来。如:「这种事是红萝卜炒辣椒──看不出来也吃得出来。」
《国语辞典》:饱饱的(饱饱的)  拼音:bǎo bǎo de
1.吃得很满足。《儒林外史》第二回:「把我的驴牵在后园槽上,卸了鞍子,将些草喂的饱饱的。」
2.圆满充畅。如:「这皮球刚打了气,所以看来饱饱的。」
《国语辞典》:打饱咯(打饱咯)  拼音:dǎ bǎo gē
1.因噎气或吃得太饱,以致横膈膜作不随意的间歇性吸气收缩,引起声门间歇性的急遽关闭,而发出特殊声音,称为「打饱咯」。也称为「打嗝」。
2.比喻满足。《儿女英雄传》第四回:「白脸儿狼说:『这两三吊钱,你就打了饱咯儿了。』」
《国语辞典》:打饱嗝(打饱嗝)  拼音:dǎ bǎo gé
因噎气或吃得太饱,以致横膈膜作不随意的间歇性吸气收缩,引起声门间歇性的急遽关闭,而发出特殊声音,称为「打饱嗝」。也称为「打嗝」。
《漢語大詞典》:嘴大喉咙小
嘴大喉咙小,吃得进吞不下,比喻心有余而力不足
他是个嘴大喉咙小的人,把许多工作都揽在身上,实际上又干不了
《国语辞典》:良质米(良质米)  拼音:liáng zhí mǐ
粮食局为因应粮食消费型态,由吃得饱转为吃得好所推广的一种食米。米的外观好看,粒型饱满,透明有光泽,心腹白,碎米粒及杂质少且新鲜,煮成的饭粒完整有光泽,吃起来黏弹性佳,风味好。产地以云林、台中、彰化、台东、嘉义为大宗,产量最多。
《國語辭典》:肥肠满脑(肥腸滿腦)  拼音:féi cháng mǎn nǎo
满肠满脑。引申为工夫扎实。《石点头。卷二。卢梦仙江上寻妻》:「这七篇文字从肥肠满脑中流出,一个进士,稳稳拿在手里了。」
分類:不劳吃得
《國語辭典》:击壤鼓腹(擊壤鼓腹)  拼音:jí rǎng gǔ fù
击壤,比喻太平盛世。参见「击壤」条。鼓腹,饱食而閒游无事。击壤鼓腹指人民都吃得饱,有閒暇游戏。比喻太平盛世,百姓安居乐业。唐。柳宗元〈与裴埙书〉:「其终无以见明,而不得击壤鼓腹乐尧、舜之道耶?」
《國語辭典》:饱食暖衣(飽食暖衣)  拼音:bǎo shí nuǎn yī
吃得饱,穿得暖。形容衣食充足。《孟子。滕文公上》:「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也作「暖衣饱食」。
分類:吃得得饱
《国语辞典》: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拼音:bǎo shí zhōng rì, wú suǒ yòng xīn
整天吃得饱饱的,什么事也不想,什么事也不做。语出《论语。阳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比喻无所事事。汉。王充《论衡。别通》:「有才能之称者,非有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也,不说五经,则读书传。」
《國語辭典》:吃偏食  拼音:chī piān shí
指在共同的生活中吃好于别人的饭食,比喻特别待遇。如:「现代教育强调适性多元,给吃偏食之教育方式,未必能收到预期之成效。」也作「吃偏饭」。
《國語辭典》:吃得来(吃得來)  拼音:chī de lái
尚能食用、勉强吃得惯。如:「西餐我还吃得来。」「这趟非洲之行,当地的饮食你吃得来吗?」
分類: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