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台湾地区(台湾地区)  拼音:tái wān dì qū
台湾、澎湖、金门、马祖及我国政府统治权所及之其他地区。
《国语辞典》:台语(台语)  拼音:tái yǔ
泛指流通于台湾地区的闽南语。
《国语辞典》:落山风(落山风)  拼音:luò shān fēng
台湾恒春半岛的季节风。台湾地区每年秋、冬以后,东北季风盛行,恒春地区因受地形的影响,当遇强盛的冷空气南下时,受中央山脉阻隔挤压的寒风,至此奔腾而下,形成凌厉寒冽的强风,当地人称为「落山风」。
《国语辞典》:捡金(捡金)  拼音:jiǎn jīn
一种台湾地区风俗。将先人的遗骨捡起擦、晒后,装入骨坛的习俗。如:「父亲过世十年后,姊姊们决定给他捡金重起新墓。」
《国语辞典》:台湾国语(台湾国语)  拼音:tái wān guó yǔ
台湾地区的语言现象之一,指一种带有浓厚本土口音与语法表现的国语。台湾国语并不是一个完整的语言,而是语言习得理论当中的中介语。
《国语辞典》:开光点眼(开光点眼)  拼音:kāi guāng diǎn yǎn
台湾地区民间信仰中,凡新雕的神像、佛像或纸扎、图绘的神佛,于完成后,安座奉祀前,所举行使神像附有神灵的仪式。一般多由道士或法师主导,或请地方首长或年高德劭者持笔,沾混有鸡冠血的朱砂,手拿符镜,以反射的阳光照射在神像上,口中念咒,先从眼睛开始点起,待神像各部位一一点过后,仪式便告完成。
《国语辞典》:注生娘娘(注生娘娘)  拼音:zhù shēng niáng niáng
台湾地区民间信仰的神祇。主司怀孕、生产、保护幼孩的女神,多寄祀于各寺庙。
《国语辞典》:阿美族  拼音:ā měi zú
台湾地区原住民族之一。「阿美」(Amis)本是卑南族对其称呼,意为「北方人」,花莲地区族人则自称邦札(Pancah)后来遂为本族的通称。主要分布在花莲、台东、屏东之平地行政区。社会是典型的母系、母权社会,经济以农耕为主。有泛灵信仰,每年有三个主要祭典:一是播种祭,每年春天举行;一是捕鱼祭,每年六月举行;一是丰年祭,每年八月月圆时举行。
《国语辞典》:恩主公  拼音:ēn zhǔ gōng
华南及台湾地区的当地居民昵称关羽为「恩主公」。参见「关羽」条。如:「恩主公在民间又称关公、关帝爷、关夫子等。」
《国语辞典》:乾梅  拼音:gān méi
台湾地区历年梅雨的平均量约在四百到五百公釐间,但是因华中、华南的锋面在南下到台湾的过程中,常受到太平洋高压干扰,导致梅雨变率极大,故称梅雨季中降雨量在一百五十到五十公釐之间的异常状况为「乾梅」。
《国语辞典》:鲁凯族(鲁凯族)  拼音:lǔ kǎi zú
台湾地区原住民族之一。居屏东、高雄、台东山地。以山田农业为主,亦兼打猎、捕鱼。为父系社会,有重男轻女的观念,尤其重视长子。住石版屋,精雕刻,女人长于织布、编篮。因相信祖先为百步蛇所生,因此视百步蛇的图腾为祖灵,常见于日常用品与住屋的木质屋檐、柱子的雕刻上。
《国语辞典》:南台湾(南台湾)  拼音:nán tái wān
嘉南平原以南的台湾地区。如:「台南的孔庙和赤嵌楼是南台湾著名的古迹。」
《国语辞典》:雅美族  拼音:yǎ měi zú
台湾地区原住民族之一。今也称为达悟族。居住兰屿。为典型的海洋民族,男性捕捞鱼类,以水田种芋,山田种粟。传统有半穴居房屋,共分七社。属父系家族,其语言文化与菲律宾北部巴丹群岛居民语言相同。每年三月至六月为其飞鱼祭,有繁密的渔捞文化。
《国语辞典》:新台币(新台币)  拼音:xīn tái bì
目前台湾地区所使用的货币,以别于民国三十五年发行,已发生恶性通货膨胀的旧台币。
《国语辞典》:赛夏族(赛夏族)  拼音:sài xià zú
台湾地区原住民族之一。分布在苗栗县、新竹县一带山区,为父系氏族社会,家庭由传统大家庭制趋向小家庭制。其矮灵祭,深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