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973,分65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5  6  7  8 下一页
词典(续上)
千变
变法
变作
丕变
变乱
三变
变异
知变
通变
物变
百变
变风
云变
灾变
变徵
《漢語大詞典》:千变(千變)
极言变化之多。 三国 魏 嵇康 《与山巨源绝交书》:“宾客盈坐,鸣声聒耳,嚣尘臭处,千变百伎,在人目前。” 宋 范成大 《刺濆淖》诗:“ 峡 江饶暗石,水状日千变。” 元 柳贯 《次韵鲁参政观潮》:“倒排山岳穷千变,闔闢云雷竦百灵。”
《國語辭典》:变法(變法)  拼音:biàn fǎ
改变原有的法令规章制度。《商君书。更法》:「今吾欲变法以治,更礼以教百姓。」《史记。卷五。秦本纪》:「卫鞅说孝公变法修刑。」
《國語辭典》:变作(變作)  拼音:biàn zuò
变成、变为。《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卷上:「然小行者被他作法,变作一个驴儿,吊在厅前。」《儒林外史》第三回:「会试举人,变作秋风之客;多事贡生,长为兴讼之人。」
《國語辭典》:丕变(丕變)  拼音:pī biàn
转变极大,改变极多。如:「由于长期失业,使他的个性丕变,不再好高骛远。」
分類:大变
《國語辭典》:变乱(變亂)  拼音:biàn luàn
1.变更、紊乱。《书经。无逸》:「此厥不听,人乃训之,乃变乱先王之正刑,至于小大。」《文明小史》第三九回:「譬如世界不好,有点变乱的事,说句不吉利的话,连逃难都逃不来的。」
2.时局纷乱。汉。荀悦《前汉纪。卷一七。孝宣皇帝纪一》:「继变乱之后,必有隽异之德。」
《國語辭典》:三变(三變)  拼音:sān biàn
三种变化:(1)君子三变。《论语。子张》:「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2)天地运转的三种变化。即三十年一小变,百年中变,五百年大变。见《史记。卷二七。天官书》。(3)唐代文章的三次变化。即唐初王勃、杨烱为一变,玄宗时张说为一变,大历、贞元年间柳宗元、韩愈为一变。见《新唐书。卷二○一。文艺传。序》。
《國語辭典》:变异(變異)  拼音:biàn yì
1.发生意外的变化。如:「事不宜久,否则恐生变异。」
2.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突变,由基因或环境造成的外表型差异。
《分类字锦》:知变(知变)
礼记穷本知变乐之情也疏此言穷人根本知内外改变惟乐能然故云乐之情也
分类:知变作乐
《國語辭典》:通变(通變)  拼音:tōng biàn
语出《易经。系辞上》:「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指通权达变。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通变》:「凡诗赋书记,名理相因,此有常之体也;文辞气力,通变则久,此无方之数也。」《西游记》第一回:「你这汉子,甚不通变。我方才这般与你说了,你还不省?」
《漢語大詞典》:物变(物變)
事物变化。《淮南子·泰族训》:“人之所知者浅,而物变无穷。” 唐 孟浩然 《高阳池送朱二》诗:“一朝物变人亦非,四面荒凉人住稀。” 宋 苏辙 《和鲜于子骏益昌官舍八咏》之一:“空使坐中人,慨然嗟物变。” 王闿运 《〈桂阳州志序〉》:“俱载物变,统之天文。”
分類:物变
《漢語大詞典》:百变(百變)
形容变化多端。《淮南子·原道训》:“万方百变,消摇而无所定。” 宋 杨万里 《过金沙洋望小海》诗:“雾开还合合还开,晦明百变一弹指。” 清 唐孙华 《草圣祠》诗:“九天鸞鹤濡头下,百变蛟龙运腕生。”
分類:变化多端
《國語辭典》:变风(變風)  拼音:biàn fēng
《诗经》国风自〈邶风〉至〈豳风〉一百三十五篇,皆为周朝中衰后乱世所产生的作品,故称为「变风」。相对于治世所产生的正风而言。
《國語辭典》:正风(正風)  拼音:zhèng fēng
1.《诗经》国风周南、召南二十五篇为正风,邶、鄘以下为变风。
2.肃正不良风气。如:「正风专案」。
《漢語大詞典》:云变(雲變)
变幻不停貌。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厉狄:“世代云变,遂湮我姓名,至蔑焉无闻。”
分類:变幻不停
《國語辭典》:灾变(災變)  拼音:zāi biàn
灾难、变故。《汉书。卷七七。盖诸葛刘郑孙毋将何传。刘辅》:「臣闻天之所与,必先赐以符瑞;天之所违,必先降以灾变。此神明之徵应,自然之占验也。」
《國語辭典》:变徵(變徵)  拼音:biàn zhǐ
古代音调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徵、变羽七音。变徵是高而悲壮的调子。见《续汉书志。第一。律历志上》。《儒林外史》第五五回:「弹了一会,忽作变徵之音,凄清宛转。」
《國語辭典》:七音  拼音:qī yīn
1.声韵学上指唇、舌、牙、齿、喉、及半舌、半齿的七种发音。
2.音乐上的七声。参见「七声」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