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征知(徵知)
古代哲学概念。谓通过“心”的思维活动,对耳、目、鼻、口等感官得来的认识进行分类、辨别、取舍,进一步认识客观事物。荀子·正名:“心有徵知。徵知,则缘耳而知声可也,缘目而知形可也。” 章炳麟 《国故论衡·原名》:“接於五官曰受,受者谓之当簿,传於心曰想,想者谓之徵知。”
《国语辞典》:去就之分  拼音:qù jiù zhī fèn
取舍或进退间的分际。《汉书。卷六十六。杨敞传》:「漂然皆有节概,知去就之分。」
《国语辞典》:得匣还珠(得匣还珠)  拼音:dé xiá huán zhū
比喻舍本逐末,取舍失当。参见「买椟还珠」条。
《国语辞典》:孝经序(孝经序)  拼音:xiào jīng xù
1.文章名。《孝经》的序文。唐玄宗撰。唐玄宗〈孝经序文〉中,以为注解若太繁则易流于冗杂,太简明则又恐有所疏漏。
2.比喻纷乱不清,难以取舍。《刘知远诸宫调。第二》:「恋著三娘欲去不能去,待往后如何受苦辛?这烦恼浑如孝经序。」
《漢語大詞典》:拨房(撥房)
科举时代乡试,试卷分房审阅,由房官推荐给主考决定取舍。因每房中额各有定数,而每房试卷好坏不一,往往形成各房中卷多寡不均。将中卷超额房内的试卷,拨入中卷少的房内,通过该房推荐录取,谓拨房。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二:“科场为国家取人材,非为试官取门生也。后以诸房额数有定,而分卷之美恶则无定,於是有拨房之例。”参阅 商衍鎏 《清代科举考试述录》
《漢語大詞典》:裁琢
(1).裁截雕琢。 宋 沈括 梦溪笔谈·乐律一:“岂有帛砧裁琢为磬而尚存故声哉!”
(2).比喻写作时对材料的裁剪取舍和对文字的精心雕琢。 清 李慈铭 《书凌氏廷堪〈校礼堂集〉中〈书唐文粹文后〉文后》:“纪载之作,尚书最古,今文所传,已多偶句。《左氏》国语,遂沿其原。嗣而 先秦 碑铭, 两汉 詔誥,皆於浑噩之中,寓裁琢之巧。”
《國語辭典》:爱富嫌贫(愛富嫌貧)  拼音:ài fù xián pín
喜爱富有的人,而嫌弃贫穷的人。指对人的好恶取舍以贫富为准。元。施惠《幽闺记》第二八出:「你道如何?爱富嫌贫,岳丈倚强凌弱。」《孤本元明杂剧。大破蚩尤。第二折》:「方信道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如今人爱富嫌贫。」也作「嫌贫爱富」。
《國語辭典》:嫌贫爱富(嫌貧愛富)  拼音:xián pín ài fù
厌恶贫穷的人,而喜爱富有的人。指对人的好恶取舍以贫富为准。元。关汉卿《裴度还带》第二折:「有那等嫌贫爱富的儿曹辈,将俺这贫傲慢,把他那富追陪。」《镜花缘》第五八回:「有嫌贫爱富的强盗,有不安本分的强盗。」也作「爱富嫌贫」。
《國語辭典》:买椟还珠(買櫝還珠)  拼音:mǎi dú huán zhū
楚国一位珠宝商人到郑国卖珠宝,一人出高价买去,但他只看中精美的匣子,遂将珍珠还给珠宝商。典出《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后比喻舍本逐末,取舍失当。清。朱彝尊〈跋李紫筼画卷〉:「然郑人买椟还珠,珠固在,庸何伤。」也作「得匣还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