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发髻(髮髻)  拼音:fǎ jì
一种挽束头发,将其盘结于头顶或颅后的发式。
《漢語大詞典》:椎头(椎頭)
椎发。指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的发式。 唐 元稹 《和李校书新题乐府·蛮子朝》:“椎头丑类除忧患,瘇足役夫劳汹涌。”
《國語辭典》:两丱(兩丱)  拼音:liǎng guàn
本为幼童头上扎的两个发髻。后泛借幼年。唐。李商隐安平公〉诗:「其弟炳章犹两丱,瑶林琼树含奇花。」宋。欧阳修拜赦〉诗:「州人共喧喧,两丱扶白发。」
《漢語大詞典》:婆焦
古代 蒙古 发式。
分類:发式
《漢語大詞典》:丱髦
童年的发式。 宋 叶适 《谢景思集序》:“ 谢公 尚童子,脱丱髦,游太学,俊笔涌出。”
分類:童年发式
《國語辭典》:娅鬟(婭鬟)  拼音:yà huán
婢女。《水浒传》第四回:「金老下来,叫了家中新讨的小厮,分付那个娅鬟一面烧著火。」
《國語辭典》:抓髻  拼音:zhuā jì
将头发梳拢盘结于头顶所成的髻,为女孩或女仆所梳的发式。《老残游记》第二回:「帘子里面出来一个姑娘,约有十六、七岁,长长鸭蛋脸儿,梳了一个抓髻。」也作「髽髻」。
《國語辭典》:鹁角(鵓角)  拼音:bó jiǎo
一种宋代儿童的发式。《宋史。卷六五。五行志三》:「理宗朝……剃削童发,必留大钱许于顶左,名『偏顶』,或留之顶前,束以䌽绘,宛若博焦之状,或曰『鹁角』。」
《漢語大詞典》:发丫(髮丫)
少女发式。 宋 梅尧臣 《送张子野知虢州先归湖州》诗:“ 谿山 小女儿,姹姹两髮丫。”
分類:少女发式
《漢語大詞典》:两角丱(兩角丱)
犹两丱。古代儿童的发式。 唐 韩愈 《崔十六少府摄伊阳因酬三十韵》:“捧书随诸兄,累累两角丱。”
分類:儿童发式
《漢語大詞典》:楂髻
女子发式的一种。将头发盘至额角两边,打成髻,似“丫”形。旧时丫环、婢女多用此发式。《金瓶梅词话》第四十回:“ 西门庆 灯影下睁眼观看,却是 潘金莲 打着楂髻装丫头,笑的眼没缝儿。”
《國語辭典》:头套(頭套)  拼音:tóu tào
一种演员表演时的化妆用具,套在头上,按剧情的需要而有不同的款式。
《漢語大詞典》:乌蛮髻(烏蠻髻)
古 乌蛮 族人的发式。 唐 袁郊 甘泽谣·红线:“梳乌蛮髻,攒金凤釵,衣紫绣短袍,繫青丝轻履。”
《漢語大詞典》:挑鬓头(挑鬢頭)
旧时女子以骨针支两鬓,使两边隆起的发式。儒林外史第十四回:“见那一船一船乡下妇女来烧香的,都梳着挑鬢头。”
《国语辞典》:烙铁印儿(烙铁印儿)  拼音:lào tie yìn ér
小儿头顶上所蓄一片前尖后宽的发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