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茶菁  拼音:chá jīng
从茶树采摘下来的生叶原料。也作「茶青」。
《国语辞典》:白墠  拼音:bái shàn
制造石灰和瓷器的原料。参见「白垩」条。
《国语辞典》:白墡  拼音:bái shàn
制造石灰和瓷器的原料。参见「白垩」条。
《国语辞典》:粗胚  拼音:cū pēi
原料经初步加工制成的雏型。如:「粗胚钢板」。
《国语辞典》:冲税(冲税)  拼音:chōng shuì
抵销税捐。进口原料的税捐采担保记帐,于加工制成成品出口后,准予冲销原记帐的税捐,称为「冲税」。
《国语辞典》:硬玻璃  拼音:yìng bō li
以白砂、碳酸钾、灰石为原料所制成的玻璃。此种玻璃的质地较硬、熔点高,对化学药品的抵抗力较强,可做装饰品及化学器具之用。
《国语辞典》:预拌料(预拌料)  拼音:yù bàn liào
混合饲料前,事先所混匀的成分较少的原料。
《国语辞典》:纸黏土(纸黏土)  拼音:zhǐ nián tǔ
一种以纸纤维为主要原料的黏土。可捏成各种人物、动物及器物造型,作法是以黏土捏成心目中的造型后,以水抚拭,使其光滑,且放置在室内阴凉处,待其自然风乾,再以水彩或广告颜料涂上适当的颜色,最后涂上亮光漆,即可永久保存。如:「他用纸黏土捏了一只唯妙唯肖的小白兔。」
《国语辞典》:制造商(制造商)  拼音:zhì zào shāng
拥有生产设备并雇用工人,把原料制成产品的商人。
《国语辞典》:发泡成形(发泡成形)  拼音:fā pào chéng xíng
塑胶成形的方法。将化学原料加热,使其像爆米花般的发泡,然后填满于模具内,用蒸气加热,使其膨胀而熔合成一体。
《国语辞典》:产销秩序(产销秩序)  拼音:chǎn xiāo zhì xù
产业的上、中、下游间对原料价格、市场等协议长期而有秩序的供需关系。
《国语辞典》:彩色玻璃  拼音:cǎi sè bō li
有颜色的玻璃。传统的制造方法是藉由玻璃砂加热与原料融化成单色彩或多色彩的玻璃。现今也有在透明玻璃上直接附著化学原料,形成有色彩的玻璃,但色彩持续较不耐久。
《国语辞典》:压克力(压克力)  拼音:yā kè lì
以甲基丙烯酸甲酯为原料所制成的塑胶。为英语acrylic的音译。压克力塑胶具有高度透明度,耐候性强,常用在广告招牌、照明器具及日常用品上。也译作「亚克力」。
《国语辞典》:盐藏品(盐藏品)  拼音:yán cáng pǐn
一种食品保存法。将原料撒盐或以盐水浸渍处理,以脱去一部分水分,且使食盐渗透到食品中,以抑制微生物的繁殖,并提高其保藏性。
《国语辞典》:髹饰录(髹饰录)  拼音:xiū shì lù
书名。明黄成撰。内容讲述漆器的制造、修护及漆器的原料、设备等。为中国唯一讲论漆工技术的专门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