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09,分21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6  7  8  9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马鸣
佛国
祇园
毗耶
神丹
震旦
罗刹
声明
三点
禅宗
贝多
龙树
由旬
灌顶
天亲
《国语辞典》:马鸣(马鸣)  拼音:mǎ míng
人名。为一、二世纪的中印度诗人、佛教哲学家。主要著作有《佛所行赞》、《大乘庄严论经》。
《國語辭典》:佛国(佛國)  拼音:fó guó
1.佛度化的世界。《大宝积经》卷一九:「复次,舍利弗,彼佛世界功德庄严,无量佛国悉无与等。」
2.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家。
《漢語大詞典》:祇园(祇園)
“祇树给孤独园”的简称。梵文的意译。 印度 佛教圣地之一。相传 释迦牟尼 成道后, 憍萨罗国 的 给孤独长者 用大量黄金购置 舍卫城 南 祇陀太子 园地,建筑精舍,请 释迦 说法。 祇陀太子 也奉献了园内的树木,故以二人名字命名。 玄奘 去 印度 时, 祇园 已毁。后用为佛寺的代称。 唐 王勃 《益州德阳县善寂寺碑》:“祇园兴板荡之悲,沙界积沦胥之痛。” 唐 白居易 《题东武丘寺六韵》:“香刹看非远,祇园入始深。” 王闿运 《衡州西禅寺碑》:“游则王国,还则祇园。”
《漢語大詞典》:毗耶
亦作“ 毗邪 ”。亦作“毘耶”。
(1).佛教语。梵语的译音。又译作“毗耶离”、“毘舍离”、“吠舍离”。古 印度 城名。《维摩经》说, 维摩诘 (意译 净名 )居士住 毗耶城 (在今 印度 比哈尔邦 南部)。 释迦牟尼 于该地说法时, 维摩诘 称病不去。 释迦 派 文殊师利 前往问疾。 文殊师利 问 维摩诘 :“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 维摩诘 默然不对。 文殊师利 叹曰:“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古代诗文中,多以此佛教传说故事为杜口不言而深得妙谛的典故。 南朝 齐 王屮《头陀寺碑文》:“掩室 摩竭 ,用启息言之津;杜口 毗邪 ,以通得意之路。” 唐 陆龟蒙 《奉酬裘美早春病中书事》诗:“欲入 毘耶 问,无人敌 浄名 。” 宋 张孝祥 《踏莎行》词:“故人相见尤堪喜, 山阴 乘兴不须回。 毗耶 问疾难为对。”
(2).指 维摩诘菩萨 。诗文中常用以比喻精通佛法、善说佛理之人。 唐 贾岛 《和孟逸人林下道情》:“陋巷贫无闷, 毗耶 疾未调。” 清 钱谦益 《赠胡泌水》诗:“谈天欲杜 毘耶 口,午夜燃灯礼 浄名 。” 清 姚鼐 《硕士约过舍久俟不至》诗:“巵言聊一放,闭口终 毘耶 。”
(3).指《维摩经》。 宋 王安石 《北窗》诗:“北窗枕上春风暖,谩读 毗耶 数卷书。”
《漢語大詞典》:神丹
(1).道教所炼的灵药。谓服之能成仙。 晋 葛洪 抱朴子·金丹:“余问诸道士以神丹金液之事,及《三皇内文》召天神地祇之法,了无一人知之者。” 晋 葛洪 抱朴子·金丹:“第二之丹名曰神丹,亦曰神符。服之百日仙也。” 南朝 宋 鲍照 《代淮南王》诗之一:“琉璃作盌牙作盘,金鼎玉匕合神丹。合神丹,戏紫房,紫房綵女弄明璫。” 宋 陆游 《斋中杂兴》诗之三:“神丹卒难求,百疾起如蝟。”
(2).古时 印度 对我国之别称。参见“ 震旦 ”。
《國語辭典》:震旦  拼音:zhèn dàn
中国。梵语cina的音译。古印度对中国的称呼。《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吾意欲往震旦地方打一转轮回。」也译作「支那」。
《國語辭典》:震旦  拼音:zhèn dàn
中国。梵语cina的音译。古印度对中国的称呼。《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吾意欲往震旦地方打一转轮回。」也译作「支那」。
《國語辭典》:罗刹(羅剎)  拼音:luó chà
一种能行走、飞行快速,牙爪锋锐,专吃人血、人肉的恶鬼。为梵语rākṣasa的音译。《聊斋志异。卷二。聂小倩》:「非金也,乃罗刹鬼骨。」也译作「罗叉」、「罗叉娑」、「罗刹娑」。
《漢語大詞典》:罗刹江(羅刹江)
钱塘江 别名。因江中有罗刹石而得名。 唐 罗隐 《钱塘江潮》诗:“怒声汹汹势悠悠, 罗刹江 边地欲浮。” 明 陶宗仪 辍耕录·浙江潮候:“ 浙江 一名 钱唐江 ,一名 罗刹江 。所谓罗刹者,江心有石,即 秦望山 脚,横截波涛中。商旅船到此,多值风涛所困而倾覆,遂呼云。”
《國語辭典》:声明(聲明)  拼音:shēng míng
1.公开解说以昭告大众。如:「声明作废」。
2.佛教谓研究语言的学问。《悉昙字记》:「梵僧自云:『少字学于先师般若瞿沙,声明文辙将尽微致。』」
《漢語大詞典》:三点(三點)
(1).旧时以更计时,一夜五更,每更分三点。 唐 杜甫 《至日遣兴寄北省旧阁老两院故人》诗之一:“去岁兹辰捧御牀,五更三点入鵷行。” 唐 李商隐 《夜半》诗:“三更三点万家眠,露欲为霜月堕烟。”元史·兵志四:“其夜禁之法,一更三点,鐘声絶,禁人行;五更三点,鐘声动,听人行。”
(2).指古 印度 婆罗谜字体表示i-(kara)的字母。原写作不纵不横的三个点,后在吐火罗语中作三个“c”字形,故称“三点”。佛教借此三点不纵不横的三角关系,以喻教义。一般指《涅槃经》所说的“三德”:法身德、般若德和解脱德。天台宗亦因以指空、假、中。《敦煌变文集·降魔变文》:“会三点於真原,净六尘於人境。” 前蜀 贯休 《闻大愿和尚顺世》诗之三:“若游三点外,争把七贤平。” 清 龚自珍 《释二门三点同异》:“二门三点,有二种释。先释二门,止、观是。乃释三点,空、假、中是。”
《國語辭典》:禅宗(禪宗)  拼音:chán zōng
1.中国佛教宗派。特重禅观,不重教理,自称教外别传。以菩提达摩为初祖,下传慧可、僧璨、道信、弘忍,弘忍之后分成南宗慧能,北宗神秀二派。北宗强调渐修,南宗主顿悟。弘忍圆寂后,北宗神秀大阐宗风于长安、洛阳。中唐以后,南宗成为禅宗的正统,并形成曹洞、云门、法眼、沩仰、临济五家。但宋朝以后则仅存曹洞、临济二脉。也称为「佛心宗」。
2.禅法的精髓。〈顿悟大乘正理决。叙〉:「朗戒珠于情田,洞禅宗于定水。」
《國語辭典》:贝多(貝多)  拼音:bèi duō
古代,印度人将佛经书写于贝多树的叶子上,故以此语为佛经的代称。唐。李商隐 题僧壁诗:「若信贝多真实语,三生同听一楼钟。」
《國語辭典》:龙树(龍樹)  拼音:lóng shù
古印度佛教大师的法号。初期中观派的代表,主张一切皆空。在他的著作中,利用穷举归纳的方式,證明实体论的谬误。他的思想和论證方法,成为后来大乘发展的重要基础。西藏人以他为大乘六庄严之一,在汉地尊他为八宗共祖。主要的著作有《中论》、《七十空性论》等。
《國語辭典》:由旬  拼音:yóu xún
量词。古印度计算路程的单位。为梵语yojana的音译。
分類:印度计程
《國語辭典》:灌顶(灌頂)  拼音:guàn dǐng
1 金刚乘仪式。当上师向其弟子传授一种新法门之前,所举行的宗教仪式。上师以圣水洒在弟子头顶,以象徵授予力量。2 隋唐时的高僧。为天台宗五祖。俗姓吴,旧籍常州义兴(今江苏宜兴),后迁临海章安(今浙江境内),故世称为「章安大师」、「章安尊者」。
《漢語大詞典》:天亲(天親)
(1).指父母、兄弟、子女等血亲。隋书·杨庆传:“ 娄敬 之与 汉高 ,殊非血胤; 吕布 之於 董卓 ,良异天亲。”《醒世姻缘传》第三一回:“起初也只互相喫那异姓,后来骨肉天亲即父子兄弟、夫妇亲戚,得空杀了就喫。”儿女英雄传缘起首回:“那 项王 是个杀人不眨眼的魔君, 汉王 岂不深知?岂有以父子天亲这等赌气斗智的?”
(2).人名。即 世亲 。古 印度 佛教哲学家,大乘佛教瑜伽宗开创者 无著 之弟。 唐 王维 《过乘如禅师萧居士嵩丘兰若》诗:“ 无著 、 天亲 弟与兄, 嵩邱 兰若一峯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