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359,分91页显示  上一页  5  6  7  8  9  11  12  13  14 下一页
佛类词典(续上)
四种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与四谛
十二因缘异名
十二因缘真言
十二有支
十二光佛
十二门禅
十二神明王
十二神将
十二礼拜
十二礼拜文
十二供养
十二妄想
十二重城
十二门论
四种十二因缘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刹那。是于刹那立十二支也。谓刹那之顷由贪行杀,有具十二支者,盖贪是无明,思欲行杀,思是行,了别所杀之人,及其诸境之事,是识,与其识俱之色想行三蕴,是名色,名色是总,六处是别,别必在于总住,其所住之法即是六处,意处虽属于过去而原为六处之摄,故说名六处。六处是根,合其馀识境而生之心所,是触,领触之心所是受,贪即是爱(即行杀之贪心),与贪相应之诸烦恼是取,依此所起之身语二业,是有,如是诸法之起,是生,其法熟变,是老,其法终灭坏是死。然则于刹那完具十二支也。二、连续,是十二支因果无间连续而起也。三、分位,是如前所释,各于其起位而分别之也。故此缘起支,十二支各具五蕴。四、远续,是依顺后受及不定受业,而前分位之五蕴,隔越多生,从无始远续之因果也。见俱舍论九。
十二因缘与四谛
【佛学大辞典】
(杂语)若但依生观顺观二者,则十二因缘为苦集之二谛,即无明行爱取有之五支为集谛,馀七支为苦谛也。若依生灭二观顺逆二观,则其生顺二观,为苦集之二谛,灭逆二观为道灭之二谛也。
十二因缘异名
【佛学大辞典】
(杂语)一名十二重城。五句章句经曰:「一切众生常在长狱,有十二重城围之,以三重棘篱篱之。」三重棘篱即三界,又名三世,十二重城即十二因缘也。一名十二率连。增一阿含经四十曰:「佛自看比丘病,因责诸比丘言:汝为何事而出家耶?为畏王等故欲舍十二率连。」三世系续,故名率连。一名十二轮。辅行三之三曰:「十二轮者,大璎珞文,展转不穷,犹如车轮。」按文在本业,非大璎珞,今检大璎珞未见此文。一名十二棘园。妙玄二本曰:「亦名十二重城,亦名十二棘园。」是依五句章句经棘篱之语也。
十二因缘真言
【佛学大辞典】
(真言)最胜王经长者流水品说之,又密咒圆因往生集亦说之。但与前不同。
十二有支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十二因缘)
【佛学常见辞汇】
十二因缘的别名。有即世间所有,支即支分,谓所有生死流转,皆不出此十二支分。
十二光佛
【佛学大辞典】
(杂名)阿弥陀之十二光佛也。无量寿经上曰:「无量寿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中略)是故无量寿佛号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燄王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无称光佛,超日月光佛。」九品往生阿弥陀三摩地集陀罗尼经曰:「是内坐十二曼陀罗大圆镜智宝像。其名曰:一切三达无量光佛,遍觉三明无边光佛,智道三明无碍光佛,六真理智三明无对光佛,色善三明光燄王佛,一觉三明清净光佛,普门三明欢喜光佛,入慧三明智慧光佛,光色三明不断光佛,明达三明难思光佛,五德三明无称光佛,智力三明超日月光佛。」
【佛学常见辞汇】
阿弥陀佛的十二个光明尊号,即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燄王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无称光佛、超日月光佛。
十二门禅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禅,四无量,四空定也。
【佛学大辞典】
(名数)四禅,四无量,四空也。
【佛学常见辞汇】
四禅、四无量、四空定,合称为十二门禅。
十二神明王
【佛学大辞典】
(名数)药师之十二神也。(参见:十二神将)
十二神将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与十二神明王同。十二大将应于本尊之十二大愿,保护昼夜之十二时也。又其大将一一具孟仲季之三辅,故成三十六禽,又于七觉各具千如故其药叉之眷属成七千(经中说药叉眷属七千),十二神将各具七千之药叉,则为八万四千,是成八万四千之护法神,转一切众生八万四千之烦恼,成八万四千之菩提,此药师医王之大善巧方便也。十二天梵音如次:1。Kumbhu%a2。Vajra3。Mihira4。An!d!ira’5。Anila6。s/an!d!ila’7。Indra8。Pajra’9。Mahoraga10。Kinnara11。Catura12。Vikara%la’。
十二礼拜
【佛学大辞典】
(仪式)依十二礼文之十二偈而作十二番礼拜也。
十二礼拜文
【佛学大辞典】
(书名)十二礼拜之偈文也。
十二供养
【佛学大辞典】
(术语)合内外四供与四摄菩萨而称为十二供养。此名目出守护经九。又以四摄为供养尊,其说见本说略出经及出生义。
十二妄想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妄想)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言说妄想。二,所说事妄想。三,相妄想。四,利妄想。五,自性妄想。六,因果妄想。七,见妄想。八,威妄想。九,生妄想。十,不生妄想。十一,相续妄想。十二,缚不缚妄想。详见楞伽经二。
【三藏法数】
(出楞伽经)
经云:当说妄想、自性分别,随境有异,一切愚夫,计著有无,故有十二种也。
〔一、言说妄想〕,谓计著种种妙音歌咏之声,以为有性,是名言说妄想。
〔二、所说事妄想〕,谓凡所说事,穷其自性,惟圣智所知;凡愚不了,但依彼事,而生言说,是名所说事妄想。
〔三、相妄想〕,谓随事起见,犹如渴鹿奔逐阳焰,作于水想,如于地水火风,执有坚湿煖动之性,然不知性本融通,于一切法相,虚妄计著,是名相妄想。
〔四、利妄想〕,谓乐著世间种种金银珍宝等财利,而不知此物,本是虚幻;凡夫不了,而起贪著,是名利妄想。
〔五、自性妄想〕,谓执持诸法,起自性见,以自为是,馀皆为非,是名自性妄想。
〔六、因妄想〕,谓于因缘所生之法,起有无等见,妄想分别,成生死因,是名因妄想。
〔七、见妄想〕,谓于五阴等法,妄计有无、一异,起诸邪见,执著分别,是名见妄想。(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有无者,计有即常见,计无即断见。一异者,计五阴之法为一为异也。)
〔八、成妄想〕,谓于假名实法上,计我、我所,而起言说,成决定论,是名成妄想。(假名者,谓名字虚假也;实法者,谓五阴之法是实有也。我、我所者,我即假名,我所即五阴色身等也。)
〔九、生妄想〕,谓计一切法若有若无,皆从缘起而生分别,是名生妄想。
〔十、不生妄想〕,谓一切法皆先有体,不假因缘而生,是名不生妄想。
〔十一、相续妄想〕,谓于一切诸法,执此与彼,递相系属,计著分别,无有断绝,是名相续妄想。
〔十二、缚不缚妄想〕,谓于一切法,以情生著,故则成系缚;若离妄想,则无系缚。凡夫不了,于此无缚解中,而生计著,是名缚不缚妄想。
妄想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不当于实曰妄,妄为分别而取种种之相曰妄想。注维摩三:「生曰:妄想妄分别之想也。」大乘义章三本曰:「凡夫迷实之心,起诸法相。执相施名,依名取相。所取不实,故曰妄想。」同五末曰:「谬执不真,名之为妄。妄心取相,目之为想。」楞严经一曰:「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楞伽经四曰:「妄想自缠,如蚕作茧。」观无量寿经曰:「行者所闻,出定之时,忆持不舍,令与修多罗合。若不合者,名为妄想。」菩提心论曰:「夫迷途之法从妄想生,乃至展转成无量无边烦恼。」止观七曰:「诸法皆妄想和合故有。」
【佛学常见辞汇】
虚妄的思想。
【俗语佛源】
梵语(vikalpa)的意译。又作分别、妄想分别、虚妄分别、妄想颠倒。与「妄念」、「妄执」等语同义。即以虚妄颠倒之心,分别诸法之相。亦即由于心之执著,而无法对事物确切了解,遂产生谬误。如《楞严经》卷一:「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又如隋·慧远《大乘义章》:「凡夫迷实之心,起诸法相,执相施名,依名取相,所取不实,故曰妄想。」此词后常用于泛指胡思乱想的人。如 ·白居易《饮后夜醒》诗:「直至晓来扰妄想,耳中如有管弦声。」又如丰子恺《放生》:「但我立刻感觉到这种假想的可笑,就停止了妄想。」亦指不切实际的或非份的想法。如宋·陆游《山园草木四绝句》之一:「少年妄想今除尽,但爱清樽浸晚霞。」又如朱自清《温州的踪迹》:「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文贤)
【三藏法数】
妄想者,分别虚妄之念也。谓由前名、相二法,起分别心;认假名为自己,执幻相为本身,则有心、心数法,种种攀缘,是为妄想也。(心即心王,心数法即受想行等法也。)
十二重城
【佛学大辞典】
(杂语)十二因缘之异名。
【佛学常见辞汇】
十二因缘的别名。五句章句经说:「一切众生常在长狱,有十二重城围之,以三重棘篱篱之。」十二重城即十二因缘,三重棘篱即三界。
十二门论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三论之一。一卷,龙树造,秦罗什译。说以观因缘门乃至观生门之十二门而入于空义者。有吉藏疏二卷,及略疏一卷,元康疏二卷,法藏疏一卷。
【三藏法数】
十二门论,亦龙树菩萨所造也。而言十二者,总众枝之大数也。门者,开通无滞之称也。论者,欲以穷其源,尽其理也。故始自观因缘门,终至观门,总有十二。其中所明,则有无兼畅,事无不尽,理无不备,故名十二门论。(十二门:因缘门、有无果门、缘门、相门、有无相门、异门、有无门、性门、因果门、作门、三时门、生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