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十恶(十惡)  拼音:shí è
古代最严重的十大罪行。《隋书。卷二五。刑法志》:「又置十恶之条……,一曰谋反,二曰谋大逆,三曰谋叛,四曰恶逆,五曰不道,六曰大不敬,七曰不孝,八曰不睦,九曰不义,十曰内乱。」元。李行道《灰阑记》第二折:「你药杀亲夫,这是十恶大罪哩!」
《國語辭典》:十恶不赦(十惡不赦)  拼音:shí è bù shè
源自于法制史名词「十恶」的一种生活用语,指唐律中规定凡犯十恶者,不适用八议等减刑规定,而且遇到大赦也不能赦免(常赦所不原),亦即「十恶不赦」。
《國語辭典》:十恶(十惡)  拼音:shí è
古代最严重的十大罪行。《隋书。卷二五。刑法志》:「又置十恶之条……,一曰谋反,二曰谋大逆,三曰谋叛,四曰恶逆,五曰不道,六曰大不敬,七曰不孝,八曰不睦,九曰不义,十曰内乱。」元。李行道《灰阑记》第二折:「你药杀亲夫,这是十恶大罪哩!」
《漢語大詞典》:十恶五逆(十惡五逆)
谓种种不可赦免的大罪。 元 无名氏 《杀狗劝夫》第二折:“嫂嫂也,我不曾犯十恶五逆,这一个家缘儿都被你收拾。” 清 龚自珍 《发大心文》:“乃至见他十恶五逆,亦将我心置他胸魁祸首。”参见“ 十恶 ”、“ 五逆 ”。
《漢語大詞典》:十事
(1).佛教指十个方面所造的善业、恶业。四十二章经:“佛言众生,以十事为善,亦以十事为恶。何等为十?身三,口四,意三。”
(2).特指“十恶”。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吠舍厘国:“ 吠舍釐城 懈怠苾芻,谬于戒律,有十事出,违十力教。”参见“ 十善 ”、“ 十恶 ”。
《漢語大詞典》:十道
(1).指儒家提倡的伦理道德的十个方面。尚书大传卷一下:“五作十道,孝力为右。” 郑玄 注:“十道,谓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恭、夫和、妻柔、姑慈、妇听者也。”
(2).十个行政区域。 唐 贞观 初,分全国为 关内 、 河南 、 河东 、 河北 、 山南 、 淮南 、 江南 、 陇右 、 剑南 、 岭南 等十道。
(3).十个行政区域。 元 代 江南 行台所辖十道: 江东 建康道 、 江西 湖东道 、 江南 浙西道 、 浙东 海右道 、 江南 湖北道 、 岭北 湖南道 、 岭南 广西道 、 海北 广东道 、 海北 海南道 、 福建 闽海道 。参阅元史·百官志二
(4).即十善。不犯十恶。见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卷六。
《國語辭典》:妄言  拼音:wàng yán
随便胡说或指荒唐无稽的话。《史记。卷七。项羽本纪》:「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西游记》第三七回:「听汝之言,凭据何理?妄言祸福,扇惑人心!」也作「妄说」、「妄语」。
《國語辭典》:妄语(妄語)  拼音:wàng yǔ
随便乱说或指荒唐无稽的话。《南史。卷七○。循吏传。何远传》:「卿能得我一妄语,则谢卿一缣。」《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上》:「汝年尚少,何得妄语?」也作「妄说」、「妄言」。
《國語辭典》:恶逆(惡逆)  拼音:è nì
古代刑律,殴打或谋杀父母之罪,为十恶罪之一。
《國語辭典》:十善  拼音:shí shàn
佛教称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十项道德行为。《大智度论》卷四六:「复次,有二种戒,有佛时或有或无;十善有佛无佛常有。」
《國語辭典》:十恶(十惡)  拼音:shí è
古代最严重的十大罪行。《隋书。卷二五。刑法志》:「又置十恶之条……,一曰谋反,二曰谋大逆,三曰谋叛,四曰恶逆,五曰不道,六曰大不敬,七曰不孝,八曰不睦,九曰不义,十曰内乱。」元。李行道《灰阑记》第二折:「你药杀亲夫,这是十恶大罪哩!」
《漢語大詞典》:恶口(惡口)
(1).恶毒的语言。汉书·王尊传:“﹝ 杨辅 ﹞素行阴贼,恶口不信,好以刀笔陷人於法。” 洪深 《香稻米》第三幕:“讨帐还帐,是好说好话的事,犯不着恶口恶声。”
(2).佛教以恶口为十恶行之一。四十二章经·善恶并明:“众生以十事为善,亦以十事为恶。何等为十?身三、口四、意三……口四者,两舌、恶口、妄言、綺语。”法苑珠林卷九三:“恶口而两舌,好出他人过。” 宋 洪迈 容斋随笔·六十四种恶口:“《大集经》载六十四种恶口之业。”
《漢語大詞典》:七支
佛教语。十恶的前七种。包括三种身业:杀生、偷盗、邪淫;四种口业:妄语、绮语、恶口、两舌。 南朝 齐 萧子良 《净住子序》:“以沙门净身口七支,不起诸恶,长养增进菩提善根。”释氏要览·戒法·问但制七支:“七支者,谓三身业、四口业也。”
十恶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曰十不善。(参见:善恶)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十不善,即杀生、偷盗、邪淫、妄语、恶口、两舌、贪欲、瞋恚、愚痴。
【佛学次第统编】
由彼三业,能成十恶。恶者乖理之行,谓众生触境颠倒,纵此感情于身口意,动与理乖,成此十恶也。
由于身造者三:
一、杀 杀谓杀害生命。
二、盗 盗谓盗取财物。
三、淫 淫谓淫狎行动。
由于口造者四:
四、妄语 妄语,谓虚诳不实之语。
五、绮语 绮语,谓杂秽不正之语。
六、恶口 恶口,谓骂詈恼人之语。
七、两舌 两舌,谓离间两方之语。
由于意造者三:
八、悭贪 悭吝贪著。
九、瞋恚 瞋恚忿怒。
十、邪见 闇昧迷理。
由彼三业,亦成十善。善者、顺理之义。行顺理之十法,是名十善。然有二别:一者以止恶故,得名为善。谓能止息己恶,不恼于他。所以反乎十恶,即是十善。
┌一、不杀生。
一、身三┤二、不偷盗。
└三、不邪淫。
┌四、不妄语。
│五、不绮语。
二、口四┤
│六、不恶口。
└七、不两舌。
┌八、不悭贪。
三、意三┤九、不瞋恚。
└十、不邪见。
又者以行好故,亦名为善。谓能修行胜德,利安一切,其数亦十。
┌一、救护生命 不惟不行杀害,更能行其救护。
一、身三┤二、给施资财 不惟不行盗取,更能行其给施。
└三、遵修梵行 不惟不行淫邪,更能行其清净。
┌四、说诚实语 不惟不行诳惑,更能行其实语。
│五、和合彼此 不惟不行离间,更能行其和合。
二、口四┤
│六、善言安慰 不惟不行粗犷,更能行其柔和。
└七、作利益语 不惟不行杂秽,更能行其正直。
┌八、常怀舍心 不惟不行悭贪,更能行其施舍。
三、意三┤九、恒生慈念 不惟不行瞋恚,更能行其慈忍。
└十、正信因果 不惟不行邪见,更能行其正信。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恶即乖理之行。谓众生触境颠倒,纵此惑情,于身口意,动与理乖,成此十恶也。
〔一、杀生〕,杀生者,谓自杀,亦教人杀,断害一切众生之物命也。
〔二、偷盗〕,偷盗者,谓窃取他人一切财物也。
〔三、邪淫〕,邪淫者,谓非己妻妾,而行欲事也。
〔四、妄语〕,妄语者,谓好造虚言诳惑他人也。
〔五、两舌〕,两舌者,谓向此说是,向彼说非;或向彼说此,向此说彼,而使彼此乖诤也。
〔六、恶口〕,恶口者,谓言语粗犷,毁辱他人,令其受恼也。
〔七、绮语〕,绮语者,谓乖背真实,巧饰言辞,令人好乐也。
〔八、贪欲〕,贪欲者,谓于顺情之境,贪著乐欲,心无厌足也。
〔九、瞋恚〕,瞋恚者,谓于违情之境,不顺己意,心生忿怒也。
〔十、邪见〕,邪见者,谓拨无因果,行邪见道心,无正信也。(拨者,绝也。)
三品十恶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上品之十恶,堕于地狱道,中品之十恶,堕于畜生道,下品之十恶,堕于饿鬼道。见止观一之三。
【佛学次第统编】
十恶即一杀生乃至十邪见是。三品者,谓上品、中品、下品也。
上品十恶 言上品者,或所对境增上,或烦恼心增上,或所作事增上。
一、所对境增上者 如弑父母师僧,盗三宝常住物,淫净戒人及至亲,欺诳君父师长等。
二、烦恼心增上者 如极重瞋缠,猛利贪缠等。
三、所作事增上者 如数数杀生,数数偷盗,数数邪见,日积月累不改悔等。
以要言之,纯从分别见惑所发恶业,名为上品十恶,故是地狱因也。
中品十恶 言中品者,亦约境约心约事辨之。
一、境中品者 夺人天命,盗人天物等。
二、心中品者 烦恼不轻,亦不极猛利等。
三、事中品者 或作再三等。
以要言之,杂从见爱烦恼所发恶业,名为中品十恶,故是畜生因也。
下品十恶 言下品者,亦约境约心约事辨之。
一、境下品者 如杀鬼畜盗鬼畜物等。
二、心下品者 微小贪瞋等。
三、事下品者 或偶一作,或旋知悔改等。
以要言之,但从任运烦恼所起恶业,名为下品十恶,故是饿鬼因也。
十恶业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十恶为招苦果之业因,故云十恶业。(参见:善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