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36,分23页显示  上一页  6  7  8  9  10  12  13  14  15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潮热
科业
内关
风恙
伏脉
发表
弱风
铜精
脑海
筋绝
祛风
清邪
内寒
医博士
一见喜
《國語辭典》:潮热(潮熱)  拼音:cháo rè
中医上指病人每天到了一定时候,体温就会上升,全身出汗的病症。因有如潮汐般准时,故称为「潮热」。
《漢語大詞典》:科业(科業)
指行业中的某一门。《元典章·礼部五·医学》:“每遇朔望,诣本处及聚集三皇庙圣前焚香,各説所行科业。”此指医学中的专门科目,如小儿科、妇科之类。
《漢語大詞典》:内关(内關)
(1).一种不治之症。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肝气浊而静,此内关之病也。” 王念孙 读书杂志·史记五:“《脉法》曰:病重而脉顺清者曰内关。内关之病,人不知其所痛,心急然无苦……死不治,故三人皆如期而死。内关犹内闭也。《灵枢经。终始篇》曰:脉口四盛,且大且数者,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此之谓也。”
(2).中医学名词。经络穴位名。在掌后两筋之间,离腕二寸,属手厥阴心包络经。《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手部主病针灸要穴歌》:“内关主刺气块攻,兼灸心胸肋痛疼,劳热疟疾审补泻,金针抽动立时寧。”
《漢語大詞典》:风恙
中医学谓由感受风邪而引起的种种疾病。 宋 王禹偁 《监察御史朱府君墓志铭》:“公微得风恙,求判 西京 留臺,遂兼商税事。”宋史·李昌龄传:“丁外艰,起復,奉朝请,以风恙求领小郡。”
《漢語大詞典》:伏脉(伏脈)
(1).指文章中前后照应的线索。 林纾 《译〈块肉余生述〉序》:“ 迭更司 他著……终不如此书伏脉至细,一语必寓微旨,一事必种远因,手写是间,而全局应有之人,逐处涌现,随地关合。”
(2).中医学名词。脉象之一。其脉搏隐伏,重按推筋着骨始得,甚则伏而不见。常见于邪闭、厥证及剧痛。
《國語辭典》:发表(發表)  拼音:fā biǎo
1.呈奏表章。《三国志。卷一二。魏书。崔毛徐何刑鲍司马传。崔琰》:「后太祖为魏王,训发表称赞功伐,褒述盛德。」
2.宣布表达。如:「对于这次的事件,有关单位尚未发表言论,说明处理方式。」「张老师应邀到海外发表论文。」
《漢語大詞典》:弱风(弱風)
古代医学中对东南风的别称。灵枢经·九宫八风:“风从东南方来,名曰弱风,其伤人也,内舍於胃,外在肌肉,其气主体重。”
《漢語大詞典》:铜精(銅精)
(1).道教所谓的铜的精灵。 晋 郭□ 《玄中记》:“玉精为白虎,金精为车马,铜精为僮奴,铅精为老妇。”
(2).中医学药名。铜青的一种。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石一·雌黄﹝集解﹞引 陶弘景 曰:“金精是雌黄,铜精是空青,而服空青反胜於雌黄。”
《國語辭典》:脑海(腦海)  拼音:nǎo hǎi
主管记忆、知觉、思想等的脑部,因其广泛如海,故称为「脑海」。如:「回到故乡,童年往事又清晰的浮上脑海!」
《漢語大詞典》:筋绝(筋絶)
中医学危重证候之一。指虚劳死证,表现有魂惊虚恐,手足爪甲青紫,并伴有呼骂不休等。 晋 王叔和 《脉经·诊五脏六腑气绝证候》:“病人筋絶,九日死。何以知之?手足爪甲青,呼駡不休。”
《國語辭典》:祛风(祛風)  拼音:qū fēng
驱除风邪。《儒林外史》第十一回:「改用一个丸剂的方子,加入几味祛风的药,渐渐见效。」
《漢語大詞典》:清邪
中医学名词。指风寒等致病因素。《医宗金鉴·张仲景〈金匮要略·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注:“清邪居上,谓雾邪本乎天也;浊邪居下,谓湿邪本乎地也。”
《國語辭典》:内寒(內寒)  拼音:nèi hán
由体内所自发的寒气。中医指因阳气虚弱,脏腑功能衰退而引起的水液运化障碍、浊阴滞留的病症。症状为吐泻、腹痛、手足逆冷或水肿痰饮等,虽用取暖或覆被等外在方式也都不能去除寒气。
《漢語大詞典》:医博士(醫博士)
官名。负责教授医学知识。 隋 始置, 唐 沿之。隋书·百官志下:“太医署有主药,二人……医博士,二人。”新唐书·百官志三:“医博士一人,正八品上;助教一人,从九品上。掌教授诸生以《本草》《甲乙》《脉经》。”
《漢語大詞典》:一见喜(一見喜)
穿心莲的别名。一年生草本植物。中医学以叶或全草入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