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96,分20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5  6  7  8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天坛
通州
西苑
宣武
裕陵
北庭
铁牛
二京
景山
南苑
黍谷
北都
天寿
泰陵
燕都
《國語辭典》:天坛(天壇)  拼音:tiān tán
1.古代帝王祭天的高台。《宋书。卷一六。礼志三》:「光武建武中,不立北郊,故后地之祇,常配食天坛,山川群望皆在营内,凡一千五百一十四神。」
2.地名。位于北平市正阳门外大祀殿之南。为明、清两代帝王祭天之处。
《漢語大詞典》:通州
古州名。西魏时改万州为通州,唐因之,宋时改名达州,在现在的四川达县及邻近地区
地处今江苏省南通县的旧州名,俗称南通州
地处今北京通县的旧州名,俗称北通州
地处今通县的旧市名
《國語辭典》:西苑  拼音:xī yuàn
1.地名。位于北平旧皇城西华门西。本为金朝的离宫,元、明、清诸代递加修缮,明、清时在大内之西,故称为「西苑」。内有太液池、琼华岛、广寒殿诸胜。
2.隋炀帝大业初所筑的园林。今河南省洛阳县西。周围二百里,台观宫殿,华丽非常。也称为「芳华苑」、「会通苑」、「禁苑」、「紫苑」。
《漢語大詞典》:宣武
(1).威武。晏子春秋·外篇上二七:“ 仲尼 曰:‘ 灵公 污, 晏子 事之以整齐; 庄公 壮, 晏子 事之以宣武; 景公 奢, 晏子 事之以恭俭。君子也。’” 吴则虞 集释引 刘师培 《校补》云:“‘宣’与‘桓’同……尔雅·释训:‘桓桓,威也。’广雅·释训:‘桓桓,武也。’”
(2).城门名。 北京 旧城有九门,其南之西门, 元 称 顺承 , 明 正统 四年改为 宣武 ,俗又称 顺治门 。参阅《清一统志·京师一》
《漢語大詞典》:裕陵
(1).古代帝王陵墓名。(1) 金显宗 陵。在 北京市 房山县 西北 大房山 。(2) 明英宗 陵。在 北京市 昌平县 石门山 东,即 十三陵 的第四陵。(3) 清高宗 陵,在 河北省 遵化县 西北 昌瑞山 。
(2). 宋 人对 神宗 的习惯称呼。 神宗 陵本名 永裕陵 ,在 河南省 巩县 西南。 宋 苏轼 《送陈伯修察院赴阙》诗:“ 裕陵 固天纵,笔有云汉姿。” 宋 楼钥 《跋汪季路书画·蔡京自书窜谪元符党人诏草》:“ 裕陵 裁决庶政,动出亲札。”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中:“ 裕陵 稽古制作,詔置礼制局,讨论古今沿革,画一来上,以袪千古之陋,成一代之典。”
《國語辭典》:北庭  拼音:běi tíng
1.汉时称北匈奴居住的地方。后泛称北方夷狄之地。《后汉书。卷四○。班彪列传下》:「会南匈奴,掩破北庭。」
2.唐时称西域为「北庭」,设北庭都护府。见《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历代州域形势五。唐上》。
《國語辭典》:铁牛(鐵牛)  拼音:tiě niú
1.铁铸的牛。
2.比喻孔武有力,四肢发达的人。元。康进之《李逵负荆》第二折:「你这铁牛,有什么事,也不查个明白,就提起板斧来,要斫倒我杏黄旗,是何道理?」
3.耕耘机的俗称。可耕田,亦可拖车。如:「自从推行农业机械化后,田里只见铁牛,真正的水牛越来越少了。」
《國語辭典》:二京  拼音:èr jīng
地名。指西汉京都长安和东汉京都洛阳。东汉张衡曾据此写〈二京赋〉。
《國語辭典》:京观(京觀)  拼音:jīng guàn
古代战争胜利者为显示战功,收集敌人的尸首,封土而成的高冢。《左传。宣公十二年》:「君盍筑武军,而收晋尸以为京观。」《后汉书。卷七一。皇甫嵩传》:「首获十馀万人,筑京观于城南。」也作「京丘」。
《漢語大詞典》:二京赋(二京賦)
《西京赋》《东京赋》的合称。后汉书·张衡传:“ 衡 乃拟 班固 《两都》《二京赋》,因以讽諫。”亦省称“ 二京 ”。 晋 左思 《三都赋序》:“余既思慕《二京》而赋‘三都’,其山川城邑,则稽之地图,其鸟兽草木,则验之方志。”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诠赋:“ 张衡 《二京》,迅发以宏富。”
《國語辭典》:景山  拼音:jǐng shān
1.大山。《文选。任昉。为范始兴作求立太宰碑表》:「瞻彼景山,徒然望慕。」
2.山名:(1)位于北平神武门外宫城之后,为明思宗殉国之所。也称为「煤山」、「万岁山」。(2)位于河北省邯郸县境内。(3)位于山东省曹县东南。(4)位于山西省闻喜县东南,为中条山的最高峰。也称为「汤寨山」、「汤王山」。(5)位于河南省偃师县南。(6)位于湖北省房县南。
《國語辭典》:南苑  拼音:nán yuàn
在北平市南永定门外二十里处,为历代皇帝游猎的围场。
《漢語大詞典》:黍谷
(1).山谷名。在 北京市 密云县 西南。又称 寒谷 、 燕谷山 。太平御览卷八四二引 汉 刘向 《别录》:“传言 邹衍 在 燕 ,有谷地美而寒,不生五穀。 邹子 居之,吹律而温至生黍,到今名 黍谷 焉。” 北周 庾信 《谢赵王赉丝布等启》:“ 灵臺 久客,从此数炊。 黍谷 长寒,於今更暖。” 清 方文 《寄怀从子密之》诗:“春将回 黍谷 ,人尚隔 桃源 。”
(2).借指阴阳家。因 战国 齐 著名阴阳家 邹衍 曾居 黍谷 ,故名。北史·文苑传序:“ 淹中 、 稷下 ,八儒、三 墨 之异; 漆园 、 黍谷 ,名、法、兵、农之别。虽雅誥奥义,或未尽善,考其遗跡,亦贤达之流乎!”
《漢語大詞典》:北都
指今 北京市 。 明成祖 朱棣 永乐 十九年(公元1421年)由 应天 (今 江苏 南京市 )迁都 北京 , 正统 六年正式定都 北京 ,故 北京 亦称北都。 清 吴伟业 《观蜀鹃啼剧有感》诗序:“北都覆灭,西土沦亡。” 清 顾炎武 《赠潘节士柽章》诗:“北都一崩沦,国史遂中絶。” 阿英 《灯市》:“北都的灯市,起于初八,到十三而盛,十七终止。”
分類:北京永乐
《漢語大詞典》:天寿(天壽)
(1).犹言天年。史记·楚世家:“今乃得以天寿终,孤之幸也。” 宋 龚鼎臣 东原录:“予当天寿之外,所得寿考,乃予功行之致。” 郭沫若 《天才与教育》:“人能活满自己的天寿的,实在极少,极少。”
(2).山名。在今 北京市 昌平县 北, 明 代十三个皇帝的陵墓建于此。 明 何景明 《送吕内翰上陵》诗:“弓剑登 天寿 ,衣冠望国门。”
《漢語大詞典》:泰陵
(1).陵名。 唐玄宗 陵。在 陕西省 蒲城县 东北 金粟山 。
(2).陵名。 宋哲宗 陵。在 河南省 巩县 西南。本名 永泰陵 。 宋 人常称之为 泰陵 。
(3).陵名。 明孝宗 陵。在 北京市 昌平县 笔架山 东南。
(4).陵名。 清世宗 陵。在 河北省 易县 永宁山 。
《漢語大詞典》:燕都
指 燕京 。即今之 北京 。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説起 燕都 的形势,北倚雄关,南压区夏,真乃金城天府,万年不拔之基。”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辛十四娘:“女遣婢赴 燕都 ,欲达宫闈,为生陈寃。” 何其芳 《忆昔》诗:“海上桃花红似锦, 燕都 积雪白於银。”
分類:燕京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