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504,分34页显示  上一页  1  3  4  5  6 下一页
词典(续上)
包涵
挑包
包占
包公
大包
包匦
兼包
包拯
包络
打包僧
荷包
包地
包笼
包蒙
毡包
《國語辭典》:包涵  拼音:bāo hán
1.宽容、原谅。《老残游记》第一七回:「敝上说小县分没有好菜,送了一桌粗饭,请大老爷包涵点。」也作「包含」。
2.包容涵育。《北史。卷八八。隐逸传。徐则传》:「包涵二仪,混成万物。」
《漢語大詞典》:挑包
肩挑包裹。 宋 刘克庄 《出宿环碧》诗:“逐客挑包水榭中,忽闻乾鹊噪东风。” 宋 文天祥 《送赖伯玉入赣序》:“今君挑包负笈,将四方上下以求为诗。”
分類:肩挑包裹
《国语辞典》:包占  拼音:bāo zhàn
用钱财包租占有。《红楼梦》第六八回:「若是外头包占人家姐妹,瞒著家里也罢了。」
《國語辭典》:包公  拼音:bāo gōng
包拯的别称。参见「包拯」条。
《漢語大詞典》:大包
(1).指宇宙。 唐 韩愈 《苦寒》诗:“芒碭大包内,生类恐尽歼。” 钱仲联 集释引 方崧卿 曰:“大包,以宇宙言也。”
(2).突起的大疙瘩。 左邻 《金铃段》:“他早晚要把钉子碰,碰个大包就不轻!”
(3).食品名。比较大的包子。有馅,用发面做皮,包成后蒸熟。
《漢語大詞典》:包匦(包匭)
(1).裹束而置于匣中。一说包裹缠结。《书·禹贡》:“包匭菁茅。” 孔颖达 疏引 郑玄 曰:“匭,犹缠结也……重之,故既包裹而又缠结也。” 蔡沉 集传:“匭,匣也……既包而匣之,所以示敬也。” 汉 扬雄 《十二州箴·荆州牧箴》:“ 云梦 涂泥,包匭菁茅。”
(2).贡物的代称。 晋 左思 《吴都赋》:“职贡纳其包匭。” 明 归有光 《送郡太守历下金侯考绩序》:“水陆之珍,包匭筐篚之贡。” 清 王韬 《琉球朝贡考》:“频年以来,輶车在道,賮深献异,包匭筐篚,络绎来庭,史不絶书,未尝与 明 絶也。”
《漢語大詞典》:兼包
兼容并包。礼记·中庸“ 仲尼 祖述 尧 舜 ,宪章 文 武 ” 汉 郑玄 注:“此 孔子 兼包 尧 、 舜 、 文 、 武 之盛德。” 宋 范仲淹 《睦州谢上表》:“伏蒙陛下,皇明委照,洪覆兼包。赎以严诛,授以优寄。郡部虽小,风土未殊。静临水木之华,甘处江湖之上。”
《國語辭典》:包拯  拼音:bāo zhěng
人名。(西元998~1061)字希仁,宋合肥人。性刚直,历官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办案严正,不避权贵,时人比其为「黄河清」。当时京师流传「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为宋代有名的清官,卒谥孝肃。也称为「包待制」、「包龙图」、「包公」、「包青天」。
《漢語大詞典》:包络(包絡)
(1).包围环绕。 宋 苏轼 《表忠观碑》:“大城其居,包络山川,左江右湖,控制岛峦。” 宋 赵希鹄 洞天清录·古砚辨:“ 端溪 中巖旧坑,石色紫,如新嫩肝,细润如玉……外有黄臕包络,扣之无甚声,磨墨亦无声。”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八:“其内水两重,皆西转而北去,其外大水逆兜,独南流而东绕,此诸流包络之分也。” 清 赵翼 《蛛网》诗:“区区设罻罗,包络能几尺。”
(2).犹包括。 元 柳贯 《尊经堂》诗:“贞明配日月,广大侔天地,简牘之所资,包络无巨细。” 清 沈德潜 说诗晬语卷下:“ 杜 诗别於诸家,在包络一切,其时露缺处,正是无所不有处。” 章炳麟 《国故论衡·文学总略》:“凡云文者,包络一切箸於竹帛者而为言。”
(3).中医谓联属百骸脏腑的周身脉络。《医宗金鉴·痘疹心法要诀·痘主部位》:“包络之络联藏府,三焦之气应无方。”注:“至於包络,乃周身脂膜之络,联属百骸藏府者也。”
《漢語大詞典》:打包僧
即云游僧。 宋 陈造 《次韵杨宰葫芦格》:“仍烦析尘语,远寄打包僧。” 宋 陆游 《俶装》诗:“絶物离人恨未能,聊为旦过打包僧。” 清 曹寅 《月当厅·闻钟》词:“跏趺浑似打包僧,何限老身,古寺待来听经。”参见“ 打包 ”。
分類:云游游僧
《國語辭典》:打包  拼音:dǎ bāo
1.整理并包扎物品。如:「搬家时,最好先将这些书打包。」《金瓶梅》第六六回:「客夥中标船几时起身?咱好收拾打包。」
2.行脚僧所背负的包裹。引申为行脚僧到处云游的意思。宋。陆游 感事诗:「老夫看尽人间事,欲向山僧学打包。」
3.客人在餐厅用餐完毕后,请服务生将剩馀的菜肴包好带走,俗称「打包」。
《國語辭典》:荷包  拼音:hé bao
1.随身佩带的小囊袋,用来装钱币或零星的小东西。《儒林外史》第二七回:「倪廷珠荷包里拿出四两银子来,送与弟妇做拜见礼。」《红楼梦》第八回:「贾母与了一个荷包并一个金魁星,取『文星和合』之意。」
2.泛指钱包或口袋。如:「我的荷包里已经没有半毛钱了。」
《分类字锦》:包地
蔡邕文天体运行包地之外
分类:
《國語辭典》:包笼(包籠)  拼音:bāo lóng
包涵、原谅。元。汪元亨〈醉太平。耳闻时做聋〉曲:「耳闻时做聋,眼见处推盲,且达时知务暗包笼。」明。朱权《荆钗记》第一二出:「非缺礼,非缺礼,只为窘中。凡百事,凡百事,望乞包笼。」
《漢語大詞典》:包蒙
(1).包容愚昧的人。《易·蒙》:“九二,包蒙,吉。” 孔颖达 疏:“包,谓包含。九二以刚居中,童蒙悉来归己,九二能含容而不距。” 清 王夫之 《牧石先生暨吴太恭人合祔墓表》:“﹝ 夫之 ﹞祗畏冰渊,差远巨憝,则固先生包蒙以养不中之明德所被也。”
(2).泛指愚昧。 唐 杜甫 《夜听许十一诵诗爱而有作》诗:“离索晚相逢,包蒙欣有击。” 宋 叶适 《陈叔向墓志铭》:“ 叔向 掊包蒙之钥,游於广大,而常自言用功益难,进道愈远。”
分類:包容愚昧
《國語辭典》:毡包(氈包)  拼音:zhān bāo
1.中亚游牧民族用以居住的帐篷。以木条支撑,上覆兽皮、手织品等,顶部中央有圆形天窗,易于拆装。也称为「蒙古包」。
2.以兽毛或毛毡编制的袋子,外出时用来盛放衣物。《金瓶梅》第八回:「只见西门庆家小厮玳安,夹著毡包,骑著马,打妇人门首过。」《儒林外史》第二二回:「两人坐了,两个长随跟著,一个抱著毡包,一直来到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