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动员(動員)  拼音:dòng yuán
1.为适应国防军事的需要,将国家军力、人力、物力、财力等,由平时状态转为战时状态,使国力能作最有效发挥的作为。
2.发动人群加入某项活动。如:「选举期间,候选人几乎动员了所有的亲朋好友来拉票,以求得当选。」
《國語辭典》:总动员(總動員)  拼音:zǒng dòng yuán
1.即将面临战争等紧急状态的时候,将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由平时状态进入战争状态,称为「总动员」。
2.出动全体人员的力量完成某事。如:「全校师生总动员,整理庭园环境。」
《国语辞典》:动员令(动员令)  拼音:dòng yuán lìng
呈奉总统核定,由国防部命令颁布,而实施军队动员的命令。
《漢語大詞典》:运动员技术等级制度
根据运动员的技术水平而授予相应等级称号的制度。中国于1958年由国家体委颁布实施,几经修改。现行制度颁布实施于1981年。共分六个技术等级:国际级运动健将、运动健将以及一级、二级、三级和少年级运动员。
《國語辭典》:运动员(運動員)  拼音:yùn dòng yuán
运动竞赛中参加比赛的选手。
《国语辞典》:工场动员(工场动员)  拼音:gōng cháng dòng yuán
在作战时期,将国内一切产业、一切工场均改为生产军用品的措施。
《国语辞典》:工业动员(工业动员)  拼音:gōng yè dòng yuán
国家在战时将国内工厂的工人、原料、制作品等收归国有的措施。
《国语辞典》:国家总动员(国家总动员)  拼音:guó jiā zǒng dòng yuán
国家发生战争或处于非常时期,政府集中运用全国人力、物力、财力等,以增加国防力量的一切措施及行动。
《国语辞典》: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  拼音:dòng yuán kān luàn shí qí lín shí tiáo kuǎn
民国三十六年,因共产党的叛乱,国民政府下令动员戡乱,为了一面戡乱,一面行宪,国民大会在不变更《宪法》条文的范围内,于民国三十七年制定《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此条款与《宪法》具有同等效力,于动员戡乱时期结束之后,即予废除。
《国语辞典》:动员戡乱时期(动员戡乱时期)  拼音:dòng yuán kān luàn shí qí
民国三十六年七月,国民政府因共产党的叛乱,下令动员戡乱,此后即称为「动员戡乱时期」。至民国八十年五月,因局势的变化,与两岸关系的发展,乃由总统宣告动员戡乱时期的终止。
《国语辞典》:国家总动员法(国家总动员法)  拼音:guó jiā zǒng dòng yuán fǎ
政府在战争时为了集中运用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加强国防力量,以争取胜利而制定的法规。
《国语辞典》:动员召集(动员召集)  拼音:dòng yuán zhào jí
战时或非常事变时,依作战需要实施之召集。
《国语辞典》:动员戡乱(动员戡乱)  拼音:dòng yuán kān luàn
于战时或紧急状况时,动员国家全部的人力和资源,支援国防军事活动,以平定战事乱象的措施。如:「为因应时局变化,中华民国于民国八十年五月由总统宣告终止动员戡乱时期。」
《国语辞典》:动员计画(动员计画)  拼音:dòng yuán jì huà
为了集中一国的人力、财力、物力、军力,以适应战时动员需要,所作的全面计画。
《国语辞典》:动员演习(动员演习)  拼音:dòng yuán yǎn xí
实施动员计画的演习。
分类:实施演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