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辭典》:一筹(一籌) 拼音:yī chóu
1.筹,一种古代的计算工具,于竹筹上刻有数字。一筹指一个等级、程度。《老残游记二编》第一回:「佛经说人不可以著相,我们总算著了雅相,是要输他一筹哩!」
2.比喻一个谋略、计策。语本《宋史。卷四三四。儒林传四。蔡幼学传》:「其极至于九重深拱而群臣尽废,多士盈庭而一筹不吐。」
2.比喻一个谋略、计策。语本《宋史。卷四三四。儒林传四。蔡幼学传》:「其极至于九重深拱而群臣尽废,多士盈庭而一筹不吐。」
《國語辭典》:一筹莫展(一籌莫展) 拼音:yī chóu mò zhǎn
一点计策也施展不出来。比喻毫无办法。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三五出:「下官史可法,日日经略中原,究竟一筹莫展。」《文明小史》第三回:「柳知府也是长吁短叹,一筹莫展。」也作「莫展一筹」。
分類:办法
《漢語大詞典》:至计(至計)
(1).最好的计策、办法。《汉书·西域传上·康居国》:“ 敦煌 、 酒泉 小郡及南道八国,给使者往来人马驴橐驼食,皆苦之。空罢耗所过,送迎骄黠絶远之国,非至计也。”《东周列国志》第七九回:“二卿言守言和,皆非至计。”
(2).根本大计。《后汉书·何敞传》:“駙马都尉 瓌 ,虽在弱冠,有不隐之忠,比请退身,愿抑家权。可与参谋,听顺其意,诚宗庙至计, 竇氏 之福。” 宋 苏轼 《拟进士对御试策》:“臣伏见陛下发德音,下明詔,以天下安危之至计,谋及于布衣。”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理学诸儒,如 熊赐履 、 魏象枢 、 陆陇其 、 朱軾 辈,时有献替,而其所因革,未有关于至计者。”
(2).根本大计。《后汉书·何敞传》:“駙马都尉 瓌 ,虽在弱冠,有不隐之忠,比请退身,愿抑家权。可与参谋,听顺其意,诚宗庙至计, 竇氏 之福。” 宋 苏轼 《拟进士对御试策》:“臣伏见陛下发德音,下明詔,以天下安危之至计,谋及于布衣。”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理学诸儒,如 熊赐履 、 魏象枢 、 陆陇其 、 朱軾 辈,时有献替,而其所因革,未有关于至计者。”
《漢語大詞典》:两岐(兩岐)
亦作“ 两歧 ”。
(1).分为两支。《后汉书·张堪传》:“﹝ 张堪 ﹞拜 渔阳 太守……乃於 狐奴 开稻田八千餘顷,劝民耕种,以致殷富。百姓歌曰:‘桑无附枝,麦穗两岐。 张君 为政,乐不可支。’” 唐 吕温 《道州观野火》诗:“遍生合颖禾,大秀两岐麦。”
(2).指两个分岔。 南朝 齐 谢朓 《将游湘水寻句溪》诗:“瑟汩泻长淀,潺湲赴两岐。” 宋 陆游 《雪作》诗:“飞蝗扫地无遗种,瑞麦连云有两歧。” 明 李东阳 《周公神道碑》:“麦有两岐,芝有三秀。”
(3).称颂地方官吏改善农业有方,民乐年丰。 南朝 齐 谢朓 《答张齐兴》诗:“子肃两岐功,我滞三冬职。” 宋 王安石 《送李才元校理知邛州》:“北堂已足夸三釜,南亩当今识两歧。”
(4).借指麦子。 南朝 梁 沈约 《留真人东山还》诗:“待余两岐秀,去去掩柴扉。”
(5).指特异之禾稼。 前蜀 韦庄 《〈又玄集〉序》:“是知美稼千箱,两岐爰少;繁絃九变,大护殊稀。”
(6).两种意见分歧;两种办法不统一。《宋史·王觌传》:“若悉考同异,深究嫌疑,则两歧遂分,党论滋炽。” 张孝若 《南京政府成立》第一节:“而 湘 赣 代表均已先后到 鄂 , 粤 代表 黄 君 克强 亦本在 汉阳 ,故復电催各省迅即派员赴 鄂 ,以免两歧。”
(1).分为两支。《后汉书·张堪传》:“﹝ 张堪 ﹞拜 渔阳 太守……乃於 狐奴 开稻田八千餘顷,劝民耕种,以致殷富。百姓歌曰:‘桑无附枝,麦穗两岐。 张君 为政,乐不可支。’” 唐 吕温 《道州观野火》诗:“遍生合颖禾,大秀两岐麦。”
(2).指两个分岔。 南朝 齐 谢朓 《将游湘水寻句溪》诗:“瑟汩泻长淀,潺湲赴两岐。” 宋 陆游 《雪作》诗:“飞蝗扫地无遗种,瑞麦连云有两歧。” 明 李东阳 《周公神道碑》:“麦有两岐,芝有三秀。”
(3).称颂地方官吏改善农业有方,民乐年丰。 南朝 齐 谢朓 《答张齐兴》诗:“子肃两岐功,我滞三冬职。” 宋 王安石 《送李才元校理知邛州》:“北堂已足夸三釜,南亩当今识两歧。”
(4).借指麦子。 南朝 梁 沈约 《留真人东山还》诗:“待余两岐秀,去去掩柴扉。”
(5).指特异之禾稼。 前蜀 韦庄 《〈又玄集〉序》:“是知美稼千箱,两岐爰少;繁絃九变,大护殊稀。”
(6).两种意见分歧;两种办法不统一。《宋史·王觌传》:“若悉考同异,深究嫌疑,则两歧遂分,党论滋炽。” 张孝若 《南京政府成立》第一节:“而 湘 赣 代表均已先后到 鄂 , 粤 代表 黄 君 克强 亦本在 汉阳 ,故復电催各省迅即派员赴 鄂 ,以免两歧。”
《漢語大詞典》:定法
(1).制定法令、法规、办法等。《史记·秦始皇本纪》:“除疑定法,咸知所辟。”《孔丛子·记问》:“若 管仲 之知足以定法,材非 管仲 而专任法,终必乱成矣。”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史传》:“ 周 命维新, 姬公 定法。”《儿女英雄传》第三三回:“将来怎的个拨弄,怎的个分段,怎的个招佃,怎的个议租,此时定法不是法,你们再听老爷太太的吩咐。”
(2).规定,成法。 北魏 贾思协 《齐民要术·造神麴并酒等》:“第四、第五、第六酘,用米多少,皆候麴势强弱加减之,亦无定法。”《书·立政》“兹式有慎行” 唐 孔颖达 疏:“治狱必有定法。此定法有所慎行。” 宋 吴自牧 《梦粱录·嫁娶》:“贫富不同,亦从其便。此无定法耳。” 清 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叙论并行例》:“古人之文无定法也。”
(2).规定,成法。 北魏 贾思协 《齐民要术·造神麴并酒等》:“第四、第五、第六酘,用米多少,皆候麴势强弱加减之,亦无定法。”《书·立政》“兹式有慎行” 唐 孔颖达 疏:“治狱必有定法。此定法有所慎行。” 宋 吴自牧 《梦粱录·嫁娶》:“贫富不同,亦从其便。此无定法耳。” 清 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叙论并行例》:“古人之文无定法也。”
《國語辭典》:花头(花頭) 拼音:huā tóu
1.藉故闹事。如:「你可别在我面前耍花头。」
2.指本事、门路。如:「这时代要是没有花头,就会被人看作无能。」
2.指本事、门路。如:「这时代要是没有花头,就会被人看作无能。」
《國語辭典》:花头(花頭) 拼音:huā tou
1.比喻事情会生起变化多端的花样和难以想像的结果。如:「经他这么一搅和,事情的变化,必有花头,大家都不知所措。」
2.狡猾或新奇、变化多端的计策和主意。如:「出花头」、「耍花头」。《石点头。卷一二。侯官县烈女歼仇》:「无端受这酸丁一场打骂,须寻个花头摆布他,方销得此恨。」
2.狡猾或新奇、变化多端的计策和主意。如:「出花头」、「耍花头」。《石点头。卷一二。侯官县烈女歼仇》:「无端受这酸丁一场打骂,须寻个花头摆布他,方销得此恨。」
《漢語大詞典》:异术(異術)
亦作“异术”。
(1).指不同的学说。《荀子·解蔽》:“私其所积,唯恐闻其恶也;倚其所私,以观异术,唯恐闻其美也。”
(2).不同的方法。《后汉书·文苑传上·杜笃》:“守国之埶,同归异术。”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徵圣》:“故知繁略殊形,隐显异术,抑引随时,变通适会。”
(3).奇妙的策略或办法。《三国志·吴志·薛综传》:“近守常法,无奇数异术者,则羣恶日滋,久远成害。” 宋 苏洵 《权书下·孙武》:“夫用兵岂有异术哉?能勿视其众而已矣。” 清 梅曾亮 《记日本国事》:“法立於国,而民耸然於万里之外,欲有拾取则狼顾,岂有异术焉?”
(4).指特别的技艺。《北史·江式传》:“又詔侍中 贾逵 修理旧文,殊艺异术,王教一端,苟有可以加於国者,靡不悉集。”
(5).犹言异端邪说。 汉 徐干 《中论·考伪》:“於是惑世盗名之徒,因夫民之离圣教日久也,生邪端,造异术,假先王之遗训以缘饰之。”《宋书·臧焘等传论》:“自 魏氏 膺命,主爱雕虫,家弃章句,人重异术。”
(6).指法术。《太平广记》卷七四引 唐 康骈 《剧谈录·唐武宗朝术士》:“ 武宗 皇帝好神仙异术,海内道流方士多至輦下。”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五·老神仙》:“﹝ 老神仙 ﹞本 邓州 陈 氏子,少游 终南 ,遇一道士,授异术,能生死人。” 鲁迅 《故事新编·铸剑》:“奴才刚才访得一个异人,很有异术,可以给大家解闷。”
(1).指不同的学说。《荀子·解蔽》:“私其所积,唯恐闻其恶也;倚其所私,以观异术,唯恐闻其美也。”
(2).不同的方法。《后汉书·文苑传上·杜笃》:“守国之埶,同归异术。”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徵圣》:“故知繁略殊形,隐显异术,抑引随时,变通适会。”
(3).奇妙的策略或办法。《三国志·吴志·薛综传》:“近守常法,无奇数异术者,则羣恶日滋,久远成害。” 宋 苏洵 《权书下·孙武》:“夫用兵岂有异术哉?能勿视其众而已矣。” 清 梅曾亮 《记日本国事》:“法立於国,而民耸然於万里之外,欲有拾取则狼顾,岂有异术焉?”
(4).指特别的技艺。《北史·江式传》:“又詔侍中 贾逵 修理旧文,殊艺异术,王教一端,苟有可以加於国者,靡不悉集。”
(5).犹言异端邪说。 汉 徐干 《中论·考伪》:“於是惑世盗名之徒,因夫民之离圣教日久也,生邪端,造异术,假先王之遗训以缘饰之。”《宋书·臧焘等传论》:“自 魏氏 膺命,主爱雕虫,家弃章句,人重异术。”
(6).指法术。《太平广记》卷七四引 唐 康骈 《剧谈录·唐武宗朝术士》:“ 武宗 皇帝好神仙异术,海内道流方士多至輦下。”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五·老神仙》:“﹝ 老神仙 ﹞本 邓州 陈 氏子,少游 终南 ,遇一道士,授异术,能生死人。” 鲁迅 《故事新编·铸剑》:“奴才刚才访得一个异人,很有异术,可以给大家解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