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前好
以前的友好关系。左传·成公十一年:“秋, 宣伯 聘於 齐 ,以修前好。” 杜预 注:“以前之好。” 三国 魏 阮瑀 《为曹公作书与孙权》:“离絶以来,於今三年,无一日而忘前好。亦犹姻媾之义,恩情已深。”
前人的喜好。国语·周语中:“唯是先王之宴礼,欲以貽女。余一人敢设飫禘焉,忠非亲礼,而干旧职,以乱前好。” 韦昭 注:“前好,先王之好。” 汉 扬雄 《羽猎赋序》:“尚泰奢丽夸詡,非 尧 、 舜 、 成汤 、 文王 三驱之意也。又恐后世復修前好,不折中以泉臺,故聊因《校猎赋》以风之。”
《国语辞典》:述古  拼音:shù gǔ
阐述前人已有的言论。《红楼梦》第一七、一八回:「方才众人编新,你又说不如述古;如今我们述古,你又说粗陋不妥。」
《國語辭典》:前徽  拼音:qián huī
前人的美德。《文选。沈约。奏弹王源》:「栾郤之家,前徽未远。」《文选。颜延之。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钦若皇姑,允迪前徽。」
《漢語大詞典》:遗集(遺集)
(1).前人留下的诗文集子。 五代 齐己 《寄匡阜诸公》诗之一:“争学忘言住幽胜,吾师遗集尽清吟。” 宋 文同 《读〈渊明集〉》诗:“牎下好风无俗客,案头遗集有先生。” 清 钱泳 《履园丛话·谭诗·以诗存人》:“今遗集不传,余偶得数首,録於左。”
(2).汇辑前人的遗作而成的集子。 邓实 《谢翱〈晞发集〉后序》:“乙巳之春,余在海上。 无锡 徐君 槃 赠余以 平湖 陆大业 刊晞髮集一册,云得之 滑县 暴氏 ,凡诗八卷,文二卷,审之则仅正集,而缺其遗集,求之年餘不可得。” 鲁迅 《且介亭杂文·隔膜》:“最起劲的是‘南社’里的有几个人,为被害者辑印遗集。”
《漢語大詞典》:遗旨(遺旨)
(1).谓遗却精深的旨意。文选·左思〈魏都赋〉:“虽选言以简章,徒九復而遗旨。” 李善 注:“言虽选言简章,徒至九復,而犹遗其精旨也。”
(2).指前人精深的旨意。晋书·慕容翰载记:“上成先王遗旨,下谢山海之责。”宋书·谢灵运传:“析旷劫之微言,説像法之遗旨。” 宋 刘克庄 《哨遍》词:“嗟此意谁论,其言甚壮, 孔 颜 犹有遗旨。”
(3).遗言;遗嘱。《宋书·孝义传·余齐民》:“ 齐民 至性由中,情非外感,淳情凝至,深心天彻,跪讯遗旨,一慟殞亡。”
(4).犹遗诏。晋书·何充传:“及帝崩, 充 奉遗旨,便立太子,是为 穆帝 。” 南朝 梁元帝 金楼子·后妃:“自孟夏弗豫,有遗旨,金银珠玉不许自随。” 唐 柳宗元 《礼部为文武百寮请听政表》之三:“伏以万机至重,遗旨难违,再献表章,上尘旒扆。”
《國語辭典》:嗣徽  拼音:sì huī
继承前人美德。《宋书。卷九三。隐逸传。王弘之传》:「前卫将军参军武昌郭希林,素履纯洁,嗣徽前武。」
《漢語大詞典》:余思(餘思)
(1).事后或身后留下来的思念。鬼谷子·本经阴符:“缀去者,谓缀己之繫言,使有餘思也。”
(2).指思念前人、前事。后汉书·刘玄传论:“ 汉 起,驱轻黠乌合之众,不当天下万分之一,而旌旃之所撝及,书文之所通被,莫不折戈顿顙,争受职命。非唯 汉 人餘思,固亦几运之会也。”
(3).传留后世的思想情致。 唐 樊宗师 《绛守居园池记》:“ 絳 即 东雍 ,为守理所,禀参实沉分,气蓄两河润,有 陶唐 冀 遗风餘思。” 宋 曾巩 《墨池记》:“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餘思,被於来世者如何哉!” 清 吴敏树 《与梅伯言先生书》:“徒以气力雄长閭伍之间耳,则及其死也,固无流风餘思之存焉。”
《漢語大詞典》:遗恩(遺恩)
前人留传下来的恩惠。 南朝 宋 鲍照 《通世子自解启》:“坠辰永往,遗恩在心。” 元 虞集 《故赠瑞安知州王公墓志铭》:“此皆 仁宗 皇帝之遗恩,国朝之盛典。” 郭沫若 《星空·孤竹君之二子》:“啊,你私产制度的遗恩,你偶像创造的遗恩,比那洪水的毒威还要剧甚。”
《國語辭典》:前绪(前緒)  拼音:qián xù
先人的事业。《楚辞。屈原。天问》:「纂就前绪,遂成考功。」《三国志。卷一四。魏书。蒋济传》:「陛下方当恢崇前绪,光济遗业,诚未得高枕而治也。」
分類:前人事业
《漢語大詞典》:追孝
追行孝道于前人。指敬重宗庙、祭祀等,以尽孝道。书·文侯之命:“追孝于前文人。” 孔颖达 疏:“追行孝道於前世文德之人。”礼记·坊记:“脩宗庙,敬祀事,教民追孝也。” 汉 张衡 《南都赋》:“奉先帝而追孝。”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嘉祐四年:“追孝不为不严,奉先不为不至。”
《漢語大詞典》:肩背
(1).肩与背,亦指人体枢要部分。孟子·告子上:“养其一指,而失其肩背而不知也,则为狼疾人也。”金史·完颜伯嘉传:“中原之有 河 东,如人之有肩背。” 叶圣陶 《一包东西》:“﹝他﹞悠然望着四层洋楼的雕饰,正在出神,忽然有人拍他的肩背。”
(2).比喻前人的事迹和声望。 郁达夫 《海上通信》:“惭愧!惭愧!我何敢望 佐藤春夫 的肩背。”参见“ 肩背相望 ”、“ 肩背难望 ”。
《漢語大詞典》:前休
前人的美善言行。 明 周立靖 《锦笺记·题录》:“ 杏苑 留题,古来盛典,诸公何不赋诗一首,以继前休。”《南宫词纪·仙吕醉罗歌·题黄叔初溪上别业》:“非投辖,便枕流,几多身计钓前休。”
《國語辭典》:继轨(繼軌)  拼音:jì guǐ
继承遵循。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明诗》:「汉初四言,韦孟首唱,匡谏之义,继轨周人。」
分類:前人轨迹
《漢語大詞典》:成训(成訓)
(1).犹前令。过去的训令。 汉 张衡 《上疏请专事东观收检遗文》:“臣仰干史职,敢徼官守,窃贪成训,自忘顽愚。” 张震泽 校注:“成训,过去发过的训令,指曾受命做太史令。”
(2).前人成文的教诲。《文中子·王道》:“余小子,获覩成训,勤九载矣。” 唐 王勃 《〈续书〉序》:“躬奉成训,家传异闻,犹恐不得门而入。” 严复 《〈穆勒名学〉按语》:“若以中学言之,则古书成训十九皆然。”
《漢語大詞典》:疑年
(1).怀疑他人的年龄。左传·襄公三十年载: 晋悼夫人 食舆人之城 杞 者, 绛县 人或年长矣,无子,而往与于食。同食者疑其年,使以实告。老者曰:“臣生之岁,正月甲子朔,四百有四十五甲子矣。其季於今三之一也。” 师旷 推断老人为七十三岁。 史赵 、 士文伯 测算其日数为二万六千六百有六旬。大夫 赵武 乃召老人而谢过,因授以田亩,任以为 绛县 师。后遂以“疑年”指有才德的民间老人。 唐 权德舆 《酬冯绛州早秋绛台感怀见寄》诗:“武符颁美化,亥字访疑年。”
(2).特指前人年龄有疑问而未能确定者。 清 钱大昕 有疑年录四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