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2,分2页显示  上一页  1
分类词汇(续上)
碑帖
铭迹
竹刻
画箭
木版印刷
银盾
佛类词典
阿育王石刻文
《國語辭典》:碑帖  拼音:bēi tiè
1.泛指书法作品的墨拓本或墨迹本。
2.古代书法家留传后代的书法,刻于石碑者称之为「碑」,写于纸绢者称之为「帖」。后世用版刻或石刻翻刻前人墨迹的拓本,也称为「帖」。如「淳化阁帖」等。
《漢語大詞典》:铭迹(銘迹)
在碑石上铭刻文辞。穆天子传卷二:“天子五日观于 舂山 之上,乃为铭迹于 县圃 之上,以詔后世。” 郭璞 注:“谓勒石铭功德也, 秦始皇 、 汉武帝 巡守登名山,所在刻石立表,此之类也。”
《國語辭典》:竹刻  拼音:zhú kē
一种在竹制品上雕刻字、画的艺术。唐宋时即流行于中国南方各地,以上海嘉定最为著名,朱松邻为代表,称为「嘉定派」。另有皖派、金陵派。至清道光年间,汤硕年、吴玉田合此三派为一家。
《漢語大詞典》:画箭(畫箭)
指漏箭。因箭上有表示时间的刻文,故称。 南唐 冯延巳 《菩萨蛮》词之五:“锦壶催画箭,玉佩天涯远。”
《国语辞典》:木版印刷  拼音:mù bǎn yìn shuā
在木材上雕刻文字、图形、佛像、经典或纸币,制成模板的印刷方法,称为「木版印刷」。
《国语辞典》:银盾(银盾)  拼音:yín dùn
一种银装盾形器物。上刻文字,作为奖品或纪念品之用。
阿育王石刻文
【佛学大辞典】
(杂名)阿育王磨崖等所刻之教法诰文也。阿育王既归佛法,欲普布德教于四方,故于己领土,到处刻教法诰文,法显传及西域记等,处处记石柱之事,谓是阿育王所建,是也。其后湮没者多,世人遂无知者,至近代欧洲人旅行印度各地方,发见几多之磨崖等,经普林摄Prinsep氏等苦心研究,遂得读破其诰文,确定为阿育王使刻者。其发见者,有大磨崖七所,小磨崖七所,石柱九基,有铭文之石窟三所。大磨崖虽略有具缺,而大都各有十四章之诰文,皆磨砺岩或大石,而镌刻文字,其中亦有彫饰象身等者。其文字或用祛卢瑟底Kharos!t!hi文字书之(仅有二大磨崖用此文字),或用古梵字记之。祛卢瑟底文字与梵字反对,读法自右而左。此等大磨崖所刻十四章之诰文,据其中之记载,可知为阿育王灌顶(即位)第十二年至第十四年之间所刻者。小磨崖各刻诰文(与前十四章异),一章或二章,或同或否。石柱九基中,六基各有同文之教法诰文七章,他三基各有简短之别文一章,虽多毁损,亦有柱头柱身完全者。柱头者,铃形之上,有圆板,其侧缘彫饰莲华忍冬花或鹅类,板上置狮子像者为多。其长,小者三十二三呎,大者及四十二呎馀。其直径,下部约二呎乃至三四呎。自其诰文所载考之,可知为王即位二十六年至二十九年之间所刻者。石窟三所,各刻铭文一章,皆不长。今述各诰文及铭文之大意如下:大磨崖诰文十四章,禁畜之牺牲及祭典。施药,移植药草,并植树穿井,以利人畜。官民皆应每五年参集正法之大会。应不怠正法之弘通。任命大法官,使努力庶民之康安,穷乏之救恤。亲听政事,以利民众。与异教徒勿互相争。废畋猎。应止败德无益之俗典,行正法之式典。应为来世离罪业。应行法施。异教徒应相和合,无论何法皆应重之。悔悲迦伽征服之惨事,归于正法,于希腊五王国及他国弘通法音。又记诰文刻石之缘由。又别文二章,皆记应爱抚百姓,使得二世之福祉,每五年应催无遮大会。小磨崖之诰文,或谓弘法既及全印,将来尚应益益扩布,增进天祐。或言应作孝顺等正行。或对于摩揭陀之僧众记王归敬三宝之志厚及佛宣说之经法应长存。石柱之诰文七章,言任辅弼之任者,应无上下之别,诱导民于正道。正法殊胜。勿为恶业。知事应以慈仁为旨,宽于赏罚。应不行杀害生类或去势等。一切阶级,一切异宗,皆为王所崇敬及禅定功德宜尊等。其简短之别文,或记王妃施舍树林等因缘。或记王之参拜并建柱等。石窟之铭文,各记其洞崖施舍之事。以上皆为现今所发见者。而后来之学者,或再发见未发之遗物,未可知也。